为什么科学家们对有史以来能量最高的“幽灵粒子”如此兴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08:11 3

摘要:今年早些时候,地中海的一个水下探测器发现了迄今为止能量最高的中微子。科学家们仍在谈论它,因为,嗯,这个发现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这个中微子,也被称为“幽灵粒子”,不仅可能是为了逃离伽马射线暴或超大质量黑洞,而且还可能是由超强宇宙射线与宇宙微波背景 (CMB)

今年早些时候,地中海的一个水下探测器发现了迄今为止能量最高的中微子。科学家们仍在谈论它,因为,嗯,这个发现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这个中微子,也被称为“幽灵粒子”,不仅可能是为了逃离伽马射线暴或超大质量黑洞,而且还可能是由超强宇宙射线与宇宙微波背景 (CMB) 相互作用产生的。

我们很快就会谈到后一点,可能是巨大的。此外,精确定位这种粒子的探测器甚至还没有完全建造出来——一旦组装起来,谁知道它能完成什么。“我们很高兴能观察到这一事件,我们渴望并好奇更多,”KM3NeT 的发言人、阿姆斯特丹大学的 Paul de Jong 告诉 Space.com

作为一些背景,欧盟资助的 KM3NeT(立方公里中微子望远镜)于 2023 年 2 月 13 日检测到了中微子。中微子是幽灵状粒子,因为它们的质量非常小,很少与其他形式的物质相互作用,这使得它们很难被探测到。每秒有数万亿个中微子穿过您的身体,但您无法分辨。科学家们必须耐心地发现哪怕一个中微子。

现代中微子探测器放置在水中,尤其是在黑暗中。有时,这些水被保存在水箱中,例如加拿大的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以及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其他时候,这些水在地下结冰,例如南极的 IceCube 中微子天文台。但是,中微子探测器也有可能真正浸入海中,就像 KM3NeT 的情况一样,它延伸到海浪以下 2.17 英里(3.5 公里)的深度。

水如此重要的原因是,中微子偶尔会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所涉及的能量可能非常大,以至于碰撞将水分子粉碎成一堆子核和粒子,特别是 μ 子。μ子传播速度很快,几乎和真空中的光一样快,绝对比光穿过水的速度快——水的折射率将光减慢到大约每秒 738,188,976 英尺(每秒 225,000,000 米),而真空中的光速为每秒 983,571,056 英尺(每秒 299,792,458 米)。因为 μ 子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光快,所以它们会以闪光的形式发出相当于音爆的效果。这种光称为切伦科夫辐射。

KM3NeT 由两个检测器组成。第一个名为 ORCA,位于法国海岸 8,038 英尺(2,450 米)深处,旨在研究中微子如何在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之间振荡。另一个探测器,又名发现新的高能中微子的探测器——已被编为 KM3-230213A——被称为 ARCA,位于西西里岛海岸附近。

ARCA 和 ORCA 仍在建设中。完成后,ARCA 将配备 230 条垂直检测线下降到海中。每个模块都将衬有 18 个光学模块,其中包含 31 个光电倍增管,可以在这些深度的黑暗中发现切伦科夫辐射的闪光。在 ARCA 检测到 KM3-230213A 时,其检测线中只有 21 条正在运行。

检测到的 μ 子 ARCA 的能量为 120 PeV(1,000 万亿或千万亿电子伏特),这意味着产生它的中微子一定具有破纪录的 220 PeV 能量。这比可见光光子的能量高 100 万亿倍,比保持之前能量记录的中微子高 30 倍。

μ 子在被吸收之前可以在海中移动数英里,KM3NeT 检测到 μ 子水平移动,而不是直接向下移动到海底。

“μ 子上的水平方向非常相关,”de Jong 说。

渺子也可以在宇宙射线散裂中形成,其中宇宙射线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分子或原子碰撞,将其粉碎成亚原子粒子雨。以这种方式形成的 μ 子可以到达表面或进入海洋,同时笔直向下移动,而不是水平移动。de Jong 说,要水平移动,μ 子必须“在探测器附近产生,唯一现实的情况是它是由高能中微子产生的”。

220 PeV 的中微子是前所未有的。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已知的环境或物体都不可能产生具有如此大能量的中微子。这意味着它的起源一定是银河系外的,可能是在恒星爆炸并产生伽马射线暴的猛烈作用下产生的,或者是超大质量黑洞用巨大的引力潮汐力将恒星或气体云撕成碎片。因为中微子不会因磁场或引力而偏转,所以它们的行进方向会回到它们的源头。

“μ 子的方向与原始中微子的方向几乎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指向其宇宙起源,”de Jong 说。

那个起点在猎户座(猎户座)方向的某个地方。然而,虽然该区域有许多具有超大质量黑洞的活跃星系,但它们当时都没有表现出可以解释中微子的活动,当时也没有从那个方向检测到伽马射线暴。

但另一个有趣的可能性是,KM3-230213A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宇宙成因”中微子,它是在超高能宇宙射线撞击属于宇宙微波背景的光子时产生的,该光子是宇宙微波背景在大爆炸后 379,000 年释放的残余光。

需要极高能的宇宙射线才能产生像 KM3-230213A 这样的中微子。阿根廷的皮埃尔·奥热天文台 (Pierre Auger Observatory) 等机构已经探测到超过 100,000 PeV 的宇宙射线。它们的起源尚不确定,但从理论上讲,每次这样的宇宙射线遇到 CMB 光子时,碰撞都会产生与 KM3-230213A 一样高能的中微子。

宇宙射线能量越大,其相互作用截面就越大,这意味着它更有可能与 CMB 光子相互作用。宇宙射线和 CMB 光子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减慢了宇宙射线的速度,限制了它们的动能。这称为 Greisen-Zatsepin-Kuzmin (GZK) 极限。

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是超高能中微子的一种可能来源

宇宙中微子的可能性让 de Jong 兴奋不已。“这将是第一次观测到宇宙中微子,也将首次确认 GZK 截止线在带电宇宙射线之外——即使在那里,证据也是模棱两可的,”他说。

此外,宇宙中微子的能量可以揭示这些超高能宇宙射线的特性。这个参数是发现这种现象是仅由质子还是更重的原子核组成的关键,因此也是发现它们产生的原因的关键。尽管 KM3-230213A 是 KM3NeT 检测到的唯一极高能量中微子,但毫无疑问,还会有更多穿过地球的中微子未被检测到。KM3NeT 对 ARCA 的早期检测是否预示着最终能够更频繁地检测此类中微子?

“我们当然希望如此!”“但实际上,IceCube 等其他实验已经获取了更长的数据,并且没有观察到这样的事件,所以我们可能只是很幸运。”


2 月 12 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这一发现。

来源:当代生命哲学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