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和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战略性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025年,受气候条件变化、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呈现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防控难度大的特点。其中,大豆根腐病、病毒病、锈病及豆荚螟、蚜虫、
玉米和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战略性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025年,受气候条件变化、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呈现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防控难度大的特点。其中,大豆根腐病、病毒病、锈病及豆荚螟、蚜虫、棉铃虫,玉米南方锈病、茎腐病、玉米螟、蚜虫等病虫害对作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为科学有效防控病虫害,降低产量损失,现制定本防治重点技术方案,为农业生产提供系统性指导。
一、2025年大豆病虫害防治重点
(一)病害防治
1. 大豆根腐病
- 发病特征:根腐病是影响大豆苗期生长的主要病害,病原菌以镰刀菌、疫霉菌为主,常导致根系腐烂、植株矮小、叶片黄化,严重时整株枯死。
- 防治技术:
- 农业防治:推行轮作倒茬,避免与禾本科作物以外的植物连作;选用抗(耐)病品种,如中黄39、齐黄34等;播种前精细整地,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排水性。
- 种子处理:使用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200包衣,或采用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剂拌种,增强种子抗病能力。
- 药剂灌根:发病初期,用多菌灵或甲霜灵锰锌稀释8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200-300毫升,连续防治2-3次。
2. 大豆病毒病
- 发病特征:主要由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病株叶片皱缩、黄绿斑驳,植株矮化,结荚减少且籽粒瘪小。
- 防治技术:
- 切断传播途径:重点防治蚜虫,减少病毒传播媒介;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降低病毒源。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香菇多糖、盐酸吗啉胍等抗病毒药剂,配合0.01%芸苔素内酯增强植株抗性。
3. 大豆锈病
- 发病特征:锈病多发生于大豆生长中后期,叶片背面出现黄褐色疱斑,破裂后散出锈色粉末,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 防治技术:
- 监测预警:利用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跟踪田间湿度、温度,结合气象数据预测发病趋势。
-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唑醚·戊唑醇、丙环唑等杀菌剂,每亩用药液30-40公斤均匀喷雾,间隔7-10天再防治1次。
(二)虫害防治
1. 豆荚螟
- 危害特点:幼虫蛀食豆荚,造成空荚、瘪粒,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 防治技术:
-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落花、落荚,减少幼虫滋生场所;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降低虫口密度。
- 药剂防治:在卵孵化高峰期至幼虫蛀荚前,喷施氯虫·高氯氟、四唑虫酰胺等药剂,每亩喷液量40-50公斤。
2. 大豆蚜虫
- 危害特点:群集于嫩茎、嫩叶和幼荚,刺吸汁液导致叶片卷曲、植株生长受阻,并传播病毒病。
- 防治技术:
- 生物防治:释放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每亩释放量1000-1500头。
- 化学防治: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高效低毒杀虫剂,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重点喷施叶片背面。
3. 棉铃虫
- 危害特点:幼虫取食大豆叶片、花蕾和豆荚,造成孔洞和缺刻,影响光合作用和结实率。
- 防治技术:
- 理化诱控:使用性诱剂诱捕雄蛾,每亩放置诱捕器3-5个;利用棉铃虫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
- 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前,喷施苏云金芽孢杆菌(Bt)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伤害天敌。
二、2025年玉米病虫害防治重点
(一)病害防治
1. 玉米南方锈病
- 发病特征:病原菌为多堆柄锈菌,发病时叶片出现黄色疱斑,后期变为深褐色,扩散迅速,严重时整株叶片干枯。
- 防治技术:
- 品种选择:优先种植抗锈品种,如豫单9953、登海605等。
- 药剂防控:在发病初期或抽雄前后,选用肟菌·戊唑醇、苯甲·丙环唑等杀菌剂,无人机飞防或人工喷雾,亩用药液量20-30公斤。
2. 玉米茎腐病
- 发病特征:由多种病原菌引起,表现为茎基部变软、腐烂,植株倒伏,果穗下垂,严重影响籽粒灌浆。
- 防治技术:
- 农业措施: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 种子处理:用咯菌腈·精甲霜灵包衣;发病初期用噻呋酰胺悬浮剂灌根。
(二)虫害防治
1. 玉米螟
- 危害特点:幼虫蛀食玉米茎秆、雌穗和雄穗,导致茎折、果穗缺粒,减产显著。
- 防治技术:
- 生物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释放赤眼蜂,每亩放蜂1-2万头,分2-3次释放。
- 化学防治: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丢心,或在卵孵化高峰期喷施四氯虫酰胺、苏云金芽孢杆菌。
2. 玉米蚜虫
- 危害特点:集中在雄穗、叶片和叶鞘,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传播病毒病。
- 防治技术:
-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破坏蚜虫栖息环境。
- 化学防治:使用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药剂喷雾防治,结合无人机飞防提高防治效率。
三、综合防控策略
1. 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县、乡、村三级病虫害监测网络,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发布精准防治信息。
2. 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 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配备高效植保机械,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
4. 政策支持与培训: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防治意识;落实病虫害防治补贴政策,降低农户防治成本。
2025年玉米、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绿色防控为核心,科学选用防治技术,确保防治工作精准、高效、可持续。各级农业部门和种植户应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为实现玉米、大豆稳产增产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