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伤寒论》原元麟《伤寒论图说》,再讲中医术语英语翻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08:45 2

摘要:我们常说“中医走向世界”,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中医的那些专业术语,比如“阴阳”“五行”“六气”等,外国人到底怎么理解呢?其实,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问,它里面的很多词汇不仅仅是词汇,更是承载着文化、哲学、宇宙观、生命观的“

我们常说“中医走向世界”,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中医的那些专业术语,比如“阴阳”“五行”“六气”等,外国人到底怎么理解呢?其实,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问,它里面的很多词汇不仅仅是词汇,更是承载着文化、哲学、宇宙观、生命观的“符号”。这也就导致了:中医的词,翻译成其他语言,并不是一句话的事。

首先,中医的很多概念都很有“文化特色”。举个例子,“阴阳”这个词我们从小听到大,它不仅仅是黑白、对立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哲学思想。这个词翻成英文,要是硬找个意思差不多的词,很容易出错,因为在西方语言体系里,根本没有一个词可以完全表达“阴阳”这种关系。于是,大家现在基本都接受把它直接音译成 yin-yang。这种翻译方法叫“音译”,也就是说,不去改它的意思,直接把发音搬过去。这样至少能保留原始概念的“纯正性”,不至于被西方词汇的意思“带偏”。

不过呢,要是所有词都音译,比如“六气”“五脏”“经络”“气血”都照着拼音来,外国朋友还不如直接去学中文,去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原文。所以,有些词就适合“意译”,也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翻译。比如“五行”,你说它是什么?金、木、水、火、土,是吧?但它可不是简单的五种物质。

最开始,有人把它翻成 Five Materials(五种材料),这个太浅了。后来又翻成 Five Elements(五种元素),虽然进了一步,但还是把它理解成类似化学元素,其实还是偏了。因为五行的重点不在“是什么”,而在“怎么变”——它讲的是五种基本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于是后来有人改译成 Five Phases(五种变化的阶段),这个翻译就好得多,抓住了“五行”动态循环、相生相克的精髓。德国有位著名的中医研究者Manfred Porkert 教授,他甚至翻译成 Five Evolutive Phases(五种演化阶段),这个翻译虽然精准,但也太绕,不够简洁。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译法就是 Five Phases,既准确又简练。

那中医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有人把它比喻成“关于如何过好一生的智慧生活方式”。是不是很有意思?我们看看《黄帝内经》怎么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就是,人要内心宁静、精神内守,身体的正气才能运行顺畅,病自然不会找上门来。这不就是“身心合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吗?

中医讲四时变化、阴阳调和、五行平衡、饮食起居有节……说到底,不就是在教我们怎么根据自然的节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所以中医根本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技术,而是一整套对生命、宇宙、人性、自然的思考体系。

比如“五行”就可以翻译成金、木、水、火、土——metal, wood, water, fire, earth;“六气”呢?风、寒、暑、湿、燥、火——wind, cold, summer-heat, dampness, dryness, fire。这些翻译不仅保留了基本意思,也便于外国朋友理解。医学不就是来源于生活嘛?所以,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表达医学思想,其实更能让人接受。

当然,中医毕竟是古代的医学,它的经典书籍都是用古汉语写成的。语言本身就带着哲学和文化的味道,不像现代科学那样可以精准到“一个公式算天下”。中医更像是一种带有模糊逻辑、经验判断的学问,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体会,才能真正“悟”到其中的道理。

你比如中医讲的“藏象”,它不是简单说哪一个器官在哪里,而是描述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和外界自然的互动关系。这种复杂的系统观,在西方语言里根本找不到一个现成的词来表达。那位德国的 Porkert 教授就创造了一个词 Orbisiconography 来翻译“藏象”,意思是“人体内在宇宙的图像学”。你听听,是不是很有哲学意味?这说明,他不只是翻译了字面意思,更是理解了中医的整体观、象思维和哲学根基。

所以说,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件特别讲究、特别复杂的事。一方面要保持中医原意不被扭曲,另一方面又得让外国人看得懂、用得上。这中间就需要中医人、翻译者、语言学家、文化学者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医这门“古老智慧”真正被世界理解和欣赏。

小王问道:“老师,您能给我讲讲日本的《伤寒论图说》吗?

谢老师接着说道:“在日本《伤寒论图说》是由原元麟所著,于1800年在日本宽政十二年刊行。这本书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将《伤寒论》的精髓进行了归纳,并在图表后附上了解说。其中包含了关于中风伤寒阴阳两道、少阴卒病、三阳合病、误汗、误下、中内伤寒转属、三阴三阳病位等病症的证治图解,并附带一些类似的治疗方案。这本书对于推广《伤寒论》在日本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伤寒论图说》通过图解的方式将《伤寒论》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方便医师们学习和应用。”

谢老师停顿了一下,看到小王满脸的兴奋和追求知识的热情,他继续说道:“随着《伤寒论图说》的出版,日本的汉方医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医师们通过研读这本书,深入了解了《伤寒论》中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临床中。同时,他们也不断吸收其他医学流派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体系。”

小王感慨地说道:“原来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伤寒论图说》是日本的原元麟撰写的一本伤寒金匮类中医文献,刊行于日本宽政十二年(1800)。以文字图表将《伤寒论》原文精髓加以归纳,图表之后附有解说。其内容有中风伤寒阴阳两道、少阴卒病、三阳合病、误汗、误下、中内伤寒转属、三阴三阳病位等的证治图说,并附有类证异方。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