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把中医的一些专业短语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对着词一个个翻,而是要讲究方法,做到“信、达、雅”。简单来说,就是翻译要忠实原意(信)、表达清楚(达)、文字优美、地道(雅)。这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套路可循的。
在把中医的一些专业短语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对着词一个个翻,而是要讲究方法,做到“信、达、雅”。简单来说,就是翻译要忠实原意(信)、表达清楚(达)、文字优美、地道(雅)。这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套路可循的。
中医常见的很多短语都是四个字的,这种四字结构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往往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医学含义。要想把它们准确地翻译成英文,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这四个字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常见的有七种关系类型,下面我来一个一个讲。
第一种:因果关系。
就是说前半句是原因,后半句是结果。比如“阴虚盗汗”,意思是因为身体的阴液亏虚了,不能收敛阳气,于是晚上睡觉时就容易出汗,翻成英文就是 night sweating due to yin vacuity。再比如“阴虚阳浮”,是说阴虚了,阳气没有约束,就浮到体表上来了,对应英文是 floating of yang due to yin vacuity。这类短语在翻译时,通常用“due to…”来表达因果逻辑。
第二种:修饰关系。
就是有一个词用来修饰另一个词,比如“阴阳不调”,是说阴和阳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里的“不调”是修饰“阴阳”的状态。英文可以翻成 disharmony between yin and yang,这里用“disharmony”这个词,就表达得比较准确,也比较贴切。还有一个经典例子是“天人相应”,意思是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感应的,可以翻译为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universe。
第三种:并列关系(也叫平等关系)。
就是说两个词是并列出现的,并没有谁修饰谁,比如“祛风化痰”,就是既要驱散风邪,也要化解痰浊。英文可以翻成 calming wind and eliminating phlegm。再比如“调气解郁”,是指一方面要调畅气机,另一方面要疏解郁结,对应翻译是 promoting the flow of qi and relieving stagnancy。
第四种:主谓关系。
也就是说前面是主语,后面是谓语,说明一种作用或影响,比如“子病及母”,是说子脏出了问题,影响到了母脏。英文是 disorder of the child organ affecting the mother organ。同理,“阴损及阳”,是说阴虚严重了,连阳气也受到牵连,翻成 detriment to yin affecting yang。
第五种:动宾关系。
这个最容易理解了,前面是动词,后面是宾语。比如“调和肝脾”,就是调理肝和脾的功能,翻成英文是 regulating the function of liver and spleen。又比如“升发清阳”,是指提升体内清阳之气,翻成 sending up the lucid yang。
第六种:动状关系。
就是说前面是动词,后面是状语,修饰这个动作的方式或目的。比如“滋阴降火”,是通过滋养阴液来达到降火的目的,翻成 nourishing yin to reduce pathogenic fire。再比如“治寒以热”,是用温热的药物来治疗寒证,对应是 treating cold syndrome with drugs of hot nature。
第七种:补全达意。
有些短语比较抽象,像“生克制化”,这是五行理论中一个很关键的概念,讲的是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制约平衡的关系,翻成英文就是 interpromotion and restraint of the five phases。
讲完这些结构分析后,下一步就是要选对词。很多中医词语其实是多义的,在英文中也可能有多个词能表达类似的意思,那我们就要选一个最能体现原意,又不违背英文语感的词。
比如“阴阳失调”,有的人翻成 incoordination,有的人翻成 imbalance,还有人翻成 disharmony。其中最推荐的是 disharmony,因为它不仅说明了阴阳不平衡,还暗含了“阴平阳秘”这种健康状态已经被破坏了,这种“失调”是整体性的、系统性的,而不仅仅是“不同步”或“失衡”那么简单。
再比如“阴损及阳”中的“阴损”,有人翻译成 deficiency of yin,也有人翻成 detriment to yin。我们推荐后者,因为“阴虚”只是“阴损”的一种情况,而“detriment”这个词更宽泛、更能准确地表达“阴”被损伤的各种可能,而不仅局限于“虚”。
小王问道:“谢老师,我知道徐大椿也会经方名家,我昨天在他的著作《伤寒论类方》中看到一段文字,谈到‘以方类证’的方法,不太明白,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徐大椿(1693~1771),清代名医,原名大业,字灵胎。徐大椿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名医,他治好了不计其数的病人。他不仅精通医学,还涉猎周易、道德、阴符、天文、地理、音律和技击等诸多学问。他写了很多著作,包括《难经经释》、《伤寒论类方》、《医贯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和《兰台轨范》等,都是医学界的宝贵财富。他还创作了三十余首歌曲,其中《洄溪道情》颇受欢迎。他的思想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尤其是《中国诗史》中的愤世之辞。
谢老师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书卷,起身邀小王坐下。他温和而严谨地说:“‘以方类证’是一种中医辨证的方法,也是《伤寒论类方》中的一项重要理论。简而言之,就是根据草药方剂的性质和功效,来推断患者的病情。比如,《伤寒论类方》将方剂分为十二类,每类下面再列出不同的方剂和其对应的证候。这样一来,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相应的方剂。”
小王一脸懂了的表情,迅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笔记本和笔,开始认真地做笔记。
“举个例子,”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比如桂枝汤类,这是一类解表散寒的方剂。首先,我们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是表寒证,然后再在桂枝汤类中选择适当的方剂。这样,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患者的病症。”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他抓住机会追问:“老师,您是如何学习和理解这种‘以方类证’的方法的呢?”
谢老师微笑着说:“学习中医需要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我当年也是一位好奇的学生,通过不断地实践、研读古籍,才渐渐领悟到‘以方类证’的奥妙。同时,多与前辈名医交流,汲取他们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谢老师的神态间透露着对中医学深深的热爱。
小王又问:“谢老师, 请问你怎么看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上面写着是徐大椿撰写的。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医学源流论》是徐大椿的医学论文集,他在乾隆二十二年撰写完成。这本书非常有价值,上卷包括经络脏腑、脉、病、方药等内容,下卷则涵盖治法、书论以及各科的古今观点。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深入探讨医学问题,涉及了许多新的见解,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是中医史上一部重要的评论家之作。”
小王好奇地问道:“徐大椿在书中提到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他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呢?"
谢老师笑着继续说道:“徐大椿在《慎疾刍言》中提到,读书要从源到流,要熟读古医典如《内经》、《本草》、《伤寒》、《金匮》,还要广泛阅读《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籍,这样可以取长补短,扩展视野。然后,他会进行临床实践,将书本知识与临床经验结合起来,避免陷入偏见。这种综合运用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方法,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满脸兴奋地说道:“徐大椿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医学家啊!他的著作在当时就广受欢迎,后来还传到了朝鲜和日本,是不是说明他的学说非常有影响力呢?”
谢老师点头道:“是的,徐大椿的学说确实影响深远。《医学源流论》最早刊行于乾隆二十二年,备受欢迎。之后,众多翻刻版本相继问世,也传播到了朝鲜和日本。尤其是他提出的‘治人必考其验否论’的观点,批评了当时医生们只注重方剂和药物,而忽视了对病人实际情况的观察和判断。他认为,医生应该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方法,病人也应该以此来评判医生的能力。这种以实践为标准的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王感慨万分地说:“徐大椿真是一位医术高超、学识渊博的医学泰斗啊!我真希望能有机会亲眼见到他的医术和学问。”
谢老师微笑着说:“尽管徐大椿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和学术思想一直流传下来。他的治病方法和理论贯穿着中医的发展历程,对后来的医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不断汲取他的验和智慧,将其传承下去。”
正当小王满怀憧憬地准备离开时,谢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则关于徐大椿的故事。他笑着说:“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关于徐大椿最后一次召见的经历。当时的皇帝乾隆多次召他上京治病,而最后一次召见却发生在他七十九岁时,已卧病不起。面对皇帝的召见,他推辞已属枉然,只好带上儿子和一具棺材,准备途中随时殒命。他写下了一副自拟的墓门对联:“满山灵草仙人药,一径松风处士坟”,以此来表达他对生死的超然态度。”
小王听后惊叹不已,对徐大椿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死的深思感到敬佩。他决定要在医学的道路上努力学习,继承徐大椿的医术传统,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人类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