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森患有先天性耳聋,在河北省人工耳蜗救助项目支持下,6岁时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回归有声世界。一晃13年过去,今年走出中专校园的他,积极参加当地残联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顺利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河北省持续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精准服务残疾人111.91万人次
让不同的人生拥有同样的精彩
5月14日,连森的人生迎来崭新一页——他正式成为邢台市任泽区一家文化用品公司员工。
连森患有先天性耳聋,在河北省人工耳蜗救助项目支持下,6岁时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回归有声世界。一晃13年过去,今年走出中专校园的他,积极参加当地残联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顺利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近年来,河北持续优化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不断满足残疾人群体康复、就业、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需求,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编密织牢民生“兜底网”。过去5年,河北省推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标扩面,“两项补贴”,惠及52.84万困难残疾人、77.92万重度残疾人,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6%、95.2%。推动残疾人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精准助残服务工程连续7年被列入全省20项民生工程,“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服务残疾人111.91万人次。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为了帮助残疾人增加收入,实现人生价值,各级残联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助力残疾人在电商直播、视频制作、云客服等新领域就业创业。
“去年,全省培训残疾人2.42万人,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2.41万人,完成率居全国前列。”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省提前完成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残疾人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
5月8日一早,张家口市桥西区残联工作人员带着护理床,敲响了郝晓欢的家门。
丈夫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缺少辅助工具,坐起翻身困难,一张护理床让郝晓欢倍感贴心。当天,张家口市桥西区残联在8个村开展送辅具下乡活动,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免费适配了轮椅、拐杖、助听器等辅助器具。
对残疾人来说,康复是生命的重建,也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聚焦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十四五”以来,河北省先后为127.4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37.3万残疾人得以适配辅助器具,5.35万户困难残疾人完成家庭无障碍改造。
“残疾儿童康复是一项抢救性工程,康复越早,效果越明显。”省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河北省评估确定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达448家,累计救助残疾儿童6.2万人次,此外,14个儿童康复项目已被纳入门诊单独报销范围,29个康复项目列入医保支付范围,残疾儿童家庭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
关系残疾人未来的,还有教育。
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京津冀三地学校在师资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打造教康融合服务体系,今年3月31日,河北省首所孤独症儿童专门学校在保定揭牌。
强化教育赋能,目前,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5%,4700余名困难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带着补助资金走进了大学。
说起身边的感受,衡水市民白先生对“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印象深刻。一次提交多次复用、所有材料线上流转、信息实时推送,今年1月,他通过冀时办App,一次性完成残疾人证和“两项补贴”申领。
切实增强残疾人办事便捷度,去年河北省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申领以及残疾人证办理、残疾人就业帮扶等5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相关事项所需材料由30份减至7份,办理时间由最多57个工作日压缩至13个工作日。
河北省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已经累计办理事项7.2万件(次),残疾人办事更省心、更舒心。
如今,不少人仍然难忘巴黎残奥会上的这一幕:来自河北的“无臂飞鱼”郭金城劈波斩浪,摘下4金2银。最是拼搏动人心,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向广阔舞台,留下奋进身影。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北省10人5集体获表彰,吴明月是其中之一。从家电维修到软件开发,从成立志愿服务队到创办残疾人之家,吴明月觉得,只要踏实肯干,人生处处有舞台。
不同人生,同样精彩。
“残疾人也可以活出尊严、活出价值。”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北省将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创业更加充分,持续优化助残氛围和社会环境,助力广大残疾人向阳而生、逐梦前行。(记者孙青)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