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传奇⑤逃亡函谷关——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赌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09:05 2

摘要:公元前263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咸阳城质子府周围开满了花,散发出浓郁的清香。

逃亡函谷关——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赌局

——《春申君传奇》⑤

沈国冰

“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

——《史记 春申君列传》

1

公元前263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咸阳城质子府周围开满了花,散发出浓郁的清香。

此时,太子熊完在秦国为质已经十年。

太子熊完站在廊下,手中紧攥着一封帛书,指尖几乎要掐破绢帛上的墨迹——那是楚国使者费尽周折,传递给他的绝密急报:“楚顷襄王病危。”

恰好秦国使者到楚国协商盟约修订条款并达成协议,楚国派使者随同秦使返回咸阳向秦昭襄王报聘。

报聘,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之间互派使者回访的固定流程,体现“礼尚往来”的邦交规范。

楚国使者受太子府委托,借此千载难逢之机,向太子熊完传递了这一绝密信息。

这意味着,楚王之位将面临更迭。

最为紧迫的是,太子熊完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楚国去。

“父王若崩,阳文君之子必夺我王位!”熊完猛地转身,衣袍带起的微风卷起落地花瓣,簌簌落在黄歇脚边。

作为储君,太子熊完如不能及时回到楚国,楚王之位极有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新君即位,熊完这个被扣押在敌国长达十年之久的“前太子”,不仅会立刻失去利用价值,甚至连性命都难保。

阳文君和顷襄王都是楚怀王的儿子。阳文君的儿子当时在楚国国内,如果太子熊完不能回到楚国,那么楚王之位极有可能被阳文君的儿子取而代之。

黄歇不语,只是用眼睛的余光掠过巡逻的秦兵,提示着太子熊完,质子府到处都是秦国的耳目,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秦人的严密监视之下。

十年前,他陪同太子熊完入秦为质,本以为三年五载便可归国,却不料秦昭襄王以“盟好”之名将他们滞留咸阳至今。

所谓的滞留,也就是相当于软禁。

“太子勿急。”黄歇说,“臣现在就入朝求见秦王,向秦王禀明情况,请求秦王恩准太子回楚国探望大王。”

黄歇登上车驾,疾驰而去。

从早晨等候到中午,从中午等候到黄昏,直到质子府掌灯,黄歇才带着一身疲惫、满脸失望回来。

黄歇带回来的消息是:秦昭襄王拒绝了黄歇的奏请。

秦昭襄王不同意他的这个正牌女婿、太子熊完,回楚国探望病危的顷襄王。

秦昭襄王对于楚太子熊完可谓“恩重如山”、恩威并重。

秦昭襄王如此处心积虑,甚至把自己最宠爱的公主下嫁给太子熊完,不就是期望他有朝一日登上楚王之位,能够亲秦、被秦所掌控吗?

现在,顷襄王病危,秦昭襄王为何又不同意他回楚国探望呢?

太子熊完和黄歇皆百思不得其解。

黄歇揣度,秦昭襄王可能怀疑“楚顷襄王病危”只是借口。

因为,十年了,秦昭襄王心知太子熊完的思归之心。

一旦放他回国,视同放虎归山,太子熊完必将一去不返。

太子熊完失望至极,焦虑万分。

2 月隐星稀的深夜,黄歇一身素衣潜入秦相范雎府邸。

青铜灯盏下,黄歇和范雎密谈。

黄歇单刀直入:“应侯可知,若楚王薨逝而太子不归,楚国必立阳文君之子。届时咸阳城中的太子,不过一介布衣,秦国将失强楚之盟,反添仇敌!”

范雎抚须沉吟,案上竹简映着跳动的烛火。

“应侯与太子十年交谊,当真忍心见他沦为弃子?”黄歇再进一步,袖中暗藏的一对楚国玉璧悄然滑落案头。玉璧莹润,刻着楚地云纹——那是熊完贴身之物,亦是无声的承诺。

范雎说:“请左徒转告太子,明日朝会,本相自会力谏大王。”

次日朝会,范雎果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但秦昭襄王说:“让太子傅、左徒黄歇先回楚国,打探楚王病情,等黄歇回到咸阳后,再议太子归国探望之事。”

范雎告诉黄歇:“本相已尽力。大王态度坚决,不能轻易说服而使之改变。”

黄歇闻言,十分忧虑。

如果按照秦昭襄王所言而行,待黄歇往返秦楚之间,最快月余,慢者则无法计量时间。如此周折,顷襄王可能早已殡天,楚王异位,太子熊完将永失王位!

绝不能坐以待毙,错失这一唯一机会!否则,他和太子熊完十年质秦,只能换得竹篮打水。

3 留给太子熊完的,只有唯一的一条路了。

那就是逃出秦国,回到楚国去。

到处都是秦国的耳目,一举一动都在严密监视之下,出逃,简直比登天还难!

唯一的可乘之机,就是楚使回国。

如果让太子熊完装扮成楚使的车夫……

当黄歇把逃亡设想告诉太子熊完的时候,一开始,太子熊完有些犹疑。

太子熊完的犹疑,既有对未知的巨大潜在风险的担忧,也有对妻儿的眷恋不舍。

然而,楚国不能没有他,楚国在等待着他。

他更不能失掉楚王之位。否则,将会输得一无所有、一败涂地。

于是,周密谋划和细致准备,都在不动声色、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黄歇找来最信任的楚国随从,秘密准备逃亡所需的一应物品:车夫服饰、通关文牒、沿途地图。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命人暗中观察咸阳城北门秦军守卫换岗规律,决定选定守卫最为松懈的黎明时分行动。

最为关键的细节是太子熊完的伪装——太子要完美伪装成卑贱的车夫,不仅需要改换装束,更需改变举止神态。

黄歇亲自指导熊完练习车夫的步态、语气乃至卑躬的姿态,还教会他熟练驾驭马车,确保不露破绽。

黄歇还精心设计了一套障眼法。他算计好出发的日期,提前命人散播太子染病的消息。

为了增加可信度,黄歇请来秦国医馆为太子诊脉并开出药方,他亲自去药房配药,在质子府里熬药。这些,都坐实了太子患病的传言。

出发的时间到了。

4 质子府的一间密室内。

黄歇选定屈谷作为车夫。

屈谷,是楚顷襄王选定的武艺高强忠勇之士,跟随太子入楚,誓死效忠太子。

黄歇压低声音,指尖划过羊皮地图,“今夜卯时启程,车驾经咸阳城北门出城,值更轮值守将乃楚人旧识!”

太子熊完紧紧握住黄歇的手:“先生,您怎么办?”

黄歇说:“臣留在质子府,处理后续事宜。”

太子熊完知道黄歇此举必将生死难料,不禁动容:“先生,本太子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让先生陷入危及生命之地啊!”

黄歇正色道:“太子此言差矣!太子身负楚国社稷安危,关系楚国国运和未来,楚国需要太子这样的雄主,怎么是太子的一己之利!”

“十年前,臣陪同太子离开陈城之时,已向大王起誓。现在,该是臣兑现誓言的时候了!臣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如能换得太子归国,臣之性命何足道哉!”

“如若事败,臣当血溅咸阳宫,绝不让秦人拿太子要挟楚国!”

黄歇撩袍跪下,以头触地,对太子熊完说:“臣请留,以死当之!”

太子熊完紧紧抓住黄歇的双手,泪流不止,说:“事若成,楚国当与太傅共之!”

5

卯时,咸阳沉睡在一片暗黑之中。寂静之中,偶尔有更鼓传声。

质子府的大院里,楚使登上了马车,车夫屈谷驾车,而另外一名“车夫”则坐在副驾上。

咸阳至陈城,路途遥远,需要两名车夫轮换驾车,合情合理,谁也不会质疑。

尽管昏暗,但质子府周围秦国的暗探,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楚使的车驾驶出质子府,消失在黎明前的夜色里。

楚使车驾几人、何时从质子府出发,都被秦国的暗探清晰地报告给秦昭襄王。

破晓之时,楚使的车驾到了咸阳城北门。

按照惯例,秦军军士对车驾进行例行检查。

守将正是那位楚人旧识。

车夫屈谷向守将致意说:“楚使大人连续熬夜,现正在休息。”屈谷的意思是,楚使正在车内打瞌睡,就让他睡一会吧,他就不和守将打招呼了。

屈谷下车,对守将说:“将军请借一步说话。”

屈谷借口向守将打探前往函谷关的路况,伺机将几只金块塞进守将手里,“承蒙将军关照,左徒的一点心意,请将军给值夜的弟兄买些酒喝。”

“此去函谷关,道路崎岖,路途遥远,风雨交加,楚使大人一路保重。”北门守将对屈谷说,“本月函谷关的轮值守将,与本将交厚,过关时如遇不测,可报本将姓名,自会得到照应。”

楚使车驾顺利通过核查,驶出咸阳城。

七日之后,抵达函谷关。

函谷关前,秦军军士核对车驾上的乘员与通报的信息无误,正准备放行,意外发生了。

函谷关秦军守将不知何故,凭其多年经验,察觉到副驾上的“车夫”的气度不凡,怎么看都不像车夫,不由得盯视着多看了几眼,露出了狐疑的神色。

函谷关秦军守将手握佩刀刀柄,一步一步向着楚使的车驾走来。

秦军守将的军靴踏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敲击声。

每一步,都加速着楚使、屈谷、“车夫”的心跳。

楚使、屈谷、“车夫”分明感受到了巨大危险的临近。

如果发生不测,只有拼死一战,杀出函谷关。

车内的楚使,已经抽出佩剑。

秦军守将绕着车驾转了一圈,审视的眼光充满了警惕和狐疑。

“报上姓名,出示身份文牒!”秦军守将手握刀柄,对着“车夫”厉声喝问。

危急时刻,车帘掀起,楚使从车内走出。

“将军,本使谨遵大王旨意,回楚国去复命。”楚使镇定自若,“出咸阳城时,巧遇咸阳城北门守卫将军,他说和将军您交厚,委托本使向将军问候致意。”

楚使说着,暗暗把一只囊袋塞在秦军守将手中。

这只囊袋里,装着楚国的一双玉璧和十个金块。

玉璧和金块,发出轻微的撞击之声。

“楚使大人,出了函谷关,就是韩国地界,距离楚国至少还有七八日路程。”函谷关秦军守将囊袋揣入怀中,“楚使大人一路平安,早日回到楚国复命!”

函谷关秦军守将转身的刹那,还是不由得盯视着那个“车夫”。

他的军人直觉告诉他,这个“车夫”怎么看都不像车夫。

楚使的车驾出了函谷关!

迅速消失在函谷关秦军守将狐疑的视野里。

在一片茂密的山林中,屈谷快速跳下车,急促地说:“太子,请快到车里来!”

屈谷驾着车,狂奔向前。

剑出鞘,弓弦张。

车中的楚太子熊完紧握剑柄,青铜剑穗上的朱砂痣在颠簸中蹭染衣襟——那是他的阿母庄侄离别时缝在衣内的楚国图腾,丹凤衔火,如今已斑驳如凝血。

太子熊完透过车帘缝隙回望,函谷关的戍楼渐渐缩成黑点,消失不见。

过韩国,经魏境。

进入楚境,向着陈城进发。

十五年前鄢郢之战的火光,此刻仍在熊完眼前晃动。

白起率领的秦军引水灌城,郢都的宫殿在洪水中崩塌,楚顷襄王抱着宗庙祭器仓皇东迁,楚国的半壁江山就此沉入江底。

如今陈城的楚王宫,不过是仓促搭建的竹骨泥墙,殿角的铜铃用旧郢都的残片熔铸,风过时总带着呜咽之声。

当熊完披着一身尘土踏入宫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不出他了。

毕竟,都已经十年了。

十年的淬炼和打磨,出发时的稚嫩少年,如今已饱经沧桑,沉稳睿智。

太子熊完归楚了。

6

十五日之后,估算太子熊完已至楚境,黄歇整冠佩剑,昂然踏入咸阳宫。

“太子熊完何在?”秦昭襄王拍案震怒,冕旒玉珠乱颤。

“禀报大王,太子已归楚国。”黄歇伏地而拜,脊背却挺得笔直,“臣欺君之罪当诛,唯求大王赐臣自尽,以平息大王怒气,保全秦楚之谊!”

秦昭襄王怒不可遏:“拖出去,砍了!”

“大王,杀黄歇则楚必仇秦,放之归楚可结新君之恩!”范雎急跪谏言,“黄歇归楚,必定受到重用,一定会感恩大王不杀之恩,力促秦楚交好,于大秦百利而无一害!”

秦昭襄王强压怒火,拔出的鹿卢剑,又收入鞘中。

最终,黄歇得以归楚。

三个月后,楚顷襄王薨逝的消息传遍列国。

公元前263年秋天,太子熊完继位楚王,是为楚考烈王。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元年,考烈王熊完任用黄歇为楚相,赐淮北地十二县,封为春申君。

楚国晚期的中兴,启序。

【延伸阅读】

函谷关 潼关 风陵渡:山河表里的文明密码

函谷关:紫气东来的雄关要塞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之一,其名源于“关在谷中,深险如函”的地理特征。战国时期,秦国依托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成功抵御六国联军的进攻,成为关中平原的东大门。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文化象征——老子曾在此写下《道德经》,“紫气东来”的典故便源于此。

西汉时期,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至河南新安(史称“汉关”),但东汉定都洛阳后,函谷关因距离都城过近、防御功能受限而逐渐衰落。至东汉末年,随着黄河水位下降和植被破坏,原本依赖稠桑塬天险的函谷关失去战略优势,最终被潼关取代。

潼关:关中平原的生死命门

潼关之名始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为防御关西马超势力而建。其选址位于黄河急转弯处,北临黄河,南依秦岭,扼守关中与中原的咽喉要道。唐代诗人张养浩笔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正是其地势险峻的真实写照。

潼关的防御体系堪称古代军事工程的典范:东有黄巷坂狭道,西有禁沟深堑,北靠黄河天险,南连秦岭峪口,并辅以十二连城、烽火台等人工防线。历史上,曹操与马超的潼关之战、安史之乱中哥舒翰失守潼关等事件,皆彰显其“一关失则长安危”的战略地位。

风陵渡:三省交会的黄河古渡

风陵渡得名于黄帝贤臣风后的陵墓(一说因女娲风姓),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黄河在此90度急转东流。作为黄河最大渡口,它既是“鸡鸣三省”的商贸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秦魏争霸、东汉曹操征讨马超、北魏宇文泰破高欢等战役均发生于此。

唐代在此设风陵津(渡口),明清时期更设有巡检司管理航运。近代陇海铁路与同蒲铁路在此交汇,黄河大桥的建成虽令古渡衰落,但其文化意象因金庸笔下的“风陵渡口初相遇”而历久弥新。

结 语:地理更迭与文明脉络

军事防御的接力。函谷关与潼关同为关中屏障,但函谷关因地理变迁失去作用后,潼关凭借更险要的位置成为新防线。曹操迁关之举实为应对黄河河道变化与函谷关防御漏洞。风陵渡作为渡口,则是潼关防御体系的外围节点,控制渡河通道即可左右战局。

交通网络的枢纽。函谷关扼守崤函古道,潼关镇守渭河平原入口,风陵渡连通黄河两岸,三者共同构成古代中原与关中的交通命脉。商旅经风陵渡集散,货物通过潼关查验,再借函谷关古道东出,形成完整的物流链条。

文化记忆的交织。函谷关联结道家思想,潼关承载“兴亡百姓苦”的悲悯,风陵渡则因战争与文学成为传奇符号。女娲传说、黄帝蚩尤之战、老子著经等故事,在三地交织出华夏文明的深层基因。

从函谷关到潼关,是地理险要的迭代;从潼关至风陵渡,是山河屏障的延伸。三者以黄河为纽带,串联起军事、经济与文化的千年脉络。

如今,烽火已熄,但“山河表里”的壮阔,仍在黄河涛声中解密着永恒的文明密码。

配图 陈彬 张静 张越 苏国义 廖凌云 鲁晓聃

部分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编 童飞飞 孙玥

初审 陆璐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