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武乡县中部电商产业带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监漳镇大河西村依托便捷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顺利完成从传统农业到数字经济的惊艳蜕变。这条串村而过的旅游公路不仅打通了地理屏障,更成为撬动大河西村产业升级的重要杠杆。
立夏时节,绿荫初浓。驱车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一路向东,距离武乡县城大约20公里, “大河西瓜果村播基地”的字样便赫然入目。
作为武乡县中部电商产业带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监漳镇大河西村依托便捷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顺利完成从传统农业到数字经济的惊艳蜕变。这条串村而过的旅游公路不仅打通了地理屏障,更成为撬动大河西村产业升级的重要杠杆。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武乡段全长120.62公里,将全县53处自然景区、红色景点串联起来,惠及全县近10万人口,日均通行量超过3000车次。“自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通车后,大河西村到武乡县城车程缩短至25分钟,到长治市区的冷链运输时间能控制在3小时以内。” 村党支部书记王鸿波介绍,紧紧抓住交通红利,大河西村在沿公路两侧建成20多座春秋大棚和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仓储中心,构建的“田间直播间+云仓供应链”数字化体系可同时供应和储存100多吨农产品。
交通动脉激活电商基因。“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还打造了溯源直播系统,可实时展示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走进投资400万元落户大河西村的山西三分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郝爽子说,在今年4月24日的淘宝直播活动中,主播“团长mr”深入田间解说小米生长过程,观众通过数字技术察看作物生长环境湿度、温度等数据,6小时溯源直播吸引30万人次观看,成交1.7万单、销售额60万元。这种“可视化供应链”模式使农产品溢价率提升35%。
交通条件的质变直接催生了电商产业集聚效应。2024年,大河西村电商发货量突破80万单,较公路开通前增长280%。村民崔青菊的黑花生通过抖音直播,单日最高成交500单,物流成本从每单8元降至4.2元。
大河西村日渐兴盛的电商产业,吸引不少青年返乡创业。为此,村集体与山西三分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星农人”培训基地,累计培养直播人才20余名,逐步形成“专业主播+技术运营+供应链管理”的人才矩阵。与此同时,在90后新农人郝爽子带领下,该公司电商团队研发的“AI选品系统”,可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消费需求,使滞销农产品转化率提升至91%。
从黄土地到云平台、从提篮小卖到数字赋能、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当宛如彩练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遇见数字高速,黄土地里也能长出云端经济新生态。“路网+互联网”双网融合,让大河西村的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亩产收益5000余元。
在这里,电商产业链的完善带动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种植端实施“订单农业”,2025年,全村小米种植面积扩大至300余亩,全部实现品种、技术、收购“三统一”;加工端建成杂粮深加工车间,开发出五谷膳食营养粥等12款预制食品,附加值提高3倍;物流端依托太行旅游公路服务区设立8个村级电商驿站,武乡全域物流体系创新形成“公路+驿站”模式,兼具货物集散、游客服务双重功能。游客在驿站扫码下单,离村时可领取包装好的特产礼盒。这种“线下体验、线上下单”模式,使2025年游客二次复购率达62%……
站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观景台俯瞰,物流车与旅游大巴并行穿梭,标准化的分装车间与田间的春秋大棚相映成趣。期待通过更多基础设施的赋能,激发更浓烈的现代要素与传统资源的化学反应。(来源:长治日报)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