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2月,李华当选辽宁省人大代表。许多人注意到:这个新晋的辽宁省人民代表。不仅被被推选为本届人代会监票人,还是本届大会的主席团成员。
【辽宁人物新闻】
一记辽宁省劳动模范教育专家李华(系列报道之三)
作者/康锦达
2008年2月,李华当选辽宁省人大代表。许多人注意到:这个新晋的辽宁省人民代表。不仅被被推选为本届人代会监票人,还是本届大会的主席团成员。
《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是李华在本次会议提出的建议案。马上引起热议。
据《辽宁日报》的一位记者回忆:1908年辽宁省人代会代表多出了不少新面孔,提的议案质量也很高,尤其是热点的议案也是记者寻找的题材。
他说,当时我在众多议案中发现了来有铁岭代表李华提出《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议案。我就很在意。因为在这之前,我看过2001年2月 中央电视台二频道《劳动·就业》主持人佳喻对李华的采访,题目是《创业的历程》,讲的是李华艰难创业的历程和思想理念。接着央视在八月又对李华进行了第二次采访,这次是对话类的热点问题探讨,焦点是学校怎样解决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李华谈了培养的学生100%就业的经验,另处就是《辽沈晚报》报道的李华主政的铁岭外事学校建立的“温暖工程”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使1500多个家庭脱贫致富;实行了“六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2000余人的报道。
他说:对于记者而言,这些媒体的报道,尤其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东西,是具有指导性的,而且当时像李华这样年龄就是“正高职”的人很少。这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会议期间我就采访了她。交谈中,她强调了政府应加大对辽宁的民营教育发展的政策力度,使辽宁民营教育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他说,当时李华讲了三个观点,一是民办教育,南方比北方好,关键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二是当前就业是个大课题,扶持社会实用教育发展,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应尽早有多渠道的举措,不能等。三是“官”与“民”要“心连心”合力而为,建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
笔者从档案馆找到了当年辽宁日报两会专刊“人大专家建议”栏目找到了相关报道。
全文如下:
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我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先进省份相比存在差距,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分不利。1月22日,省人大代表、铁岭市外事学校校长李华向本次人代会提交建议,尽快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我省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李华代表介绍,目前,全国很多省市如上海、北京、广东、浙江、云南等已经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李华代表建议,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发展。
此后,她在人大代表的履职期间,先后提交的“关于修订《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议案”、“关于修订《辽宁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的议案”,均被确定为重点议案。议案对理顺职业教育,依决保障和促进民办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还找到了当年辽宁电视台、铁岭电视台及其他媒体的采访报导资料。
用今天的话讲,当年李华是媒体关注的辽宁两会的“明星代表”。
李华从偏远小城的教育新星到社会主流精英的跨跃之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在说明一个逻辑。
一个人,为什么被社会重视?
应该是个体的付出与社会需要的互换。
你的社会价值决定了你在社会的位子和份量。
一个人,在你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突出贡献,是不会被遮盖的,是可以进高堂大庙的,尤其是在社会改良和公共服务方面有作为的人,是会被重视和善待的。
因为社会价值排序最靠前的,是推动文明进步且有精彩实践的青年人,注定是人生的赢家。
道理很显然,社会向好,就在于建设好上层建筑。
社会各领域的专家走向上层建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
李华的花样年华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这是一个认知决定命运的时代。她的自身角色也是在环境的冲撞中不断在变换的。她做过企业的团委书记、做过当地第一家名牌服饰的经销商和电视台主持人、后来又从又扔下体制内身份,去做民营学校。
用她自己的话讲是:“在寻找更适合灵魂安顿的运途。”
做团委书记可以去寻找仕途,做服饰经销商可以赚钱并打造自己的风韵,做电视台主持人可以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
但最后的落点,她选择了民办教育,用几十年磨雕出来一座桃李满天下的学府。
找到了可以展示智慧安顿灵魂的育人之路。
其实,这是一种启示。
有理念的追求和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富有。
与众不同的思维和实践,是一种底气和能力,有底气和能力,才有生命的大舞台。
一位当年在辽宁教委工作的老领导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李华那时三十刚过,人很优雅,又有见地。最重要的关键点,是她在探索教育脱贫的路径。
这也是李华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的亮点。
李华当时提出一个观点:她说,搞教育要盯住社会的“需”,达到合格的“供”,合格要有两个要素:一是孩子人格素质丰满的培养,二是孩子专业文化技能的培养。把二者溶为一体,才能达到真正地适合社会的需求。
另外,她创建职业教育探索是有开拓性的。她是用自己的实验复制出一套方法,具有开拓性。比如:中专、大专接轨,学历证书与技能资格证书并用,学校与企业协作,专业与就业挂钩的职业教育模式,触动了辽宁民办教育的领域的创新神经……
笔者找到了中央电视台在2001年2月28日 在CCTV-2《劳动.就业.创业历程》栏目播出的央视记者喻佳与李华的面对面访谈。
23年前的画面,两张秀丽的脸,充满了纯静和灿烂。
她们的对话轻松但有思想的质感。
当画面上滑过一张张李华和学生在一起的照片。
划过李华荣获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劳动模范、铁岭市十大杰出青年、铁岭市劳动摸范、铁岭市优秀企业家、铁岭市政协常委等荣誉称号的字幕……
一个有亮丽的容貌、有一个城市顶格荣誉的年轻女人,用孱弱的个体筹划了有长度的人生。为时代提供了一面人生的镜子。
这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也会给别人帶来对抗命运的灵魂驱动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启示:有些路是艰难的,但孤独艰难恰恰是成功的奠基。
同步画外音很有诗意:艰苦的过程同时也是走向快乐的过程,李华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渐入佳境。
接着主持人喻佳这样说道:
我们今天创业团的主人公有着非常丰富的创业经历,从一个企业的团干部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然后是下海经商,最后又成功地创办了育人的学校……
画面转为俩人的对视镜头。
主持人佳喻抛出了一个焦点的提问:
李华,你最喜欢别人叫你什么?校长还是老板?
李华:当然是校长。
佳喻:第一次别人叫你校长是什么时候?
李华:那个时候听到孩子们对我这样称呼,感觉到非常的高兴,这个称呼也是蛮崇高的。在我接到第一个家长带孩子来报名的时候。这个家长呢,他是西丰县中学的一位从教20多年来的教师,他把他的孩子领到我面前的时候呢,他说,您就是李校长吧。
我说您怎么,您怎么知道哪?她说我在电视上见过您,我今天就把孩子交给你了。
佳喻:当时什么感觉?有压力吗?
李华:当时我们聊了一会儿之后,他说,我把孩子送到我这很放心。他这一句放心,我觉得我肩上的担子非常非常的重的,而且呢,面对他孩子那种眼神里呀,嗯,我看到了的是对我的一种渴望吧。我觉得责任感就一下子油然而生了。
佳喻:办这所学校的时候,是应该说是你选择了一个你并不熟悉的一个行业,那你周围的人相信你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吗?
李华:当时反对的意见是非常大的,一个呢,要投资啊,而且这种投资大家是看不见的一种回报。是不是有回报?不像经商啊,买了这个东西进来,这个东西是不是符合市场啊,多少钱卖呀?他还有一个心里预判还有个价位,你可以算出来,计算出来利率有多少。人家讲了经商,它还有一个库存,你投入到学校当中,你连库存都没有。所以这个是压力也是非常大,当时阻力阻力是非常大的。
佳喻:投入了多少?
李华:嗯,应该说呢,是亲友朋友啊,嗯同学呀,还有自己家的房子啊,大概投入了20万吧。
你这个学校办不成的话,对你意味着什么?
不仅是破产吧,简直是对不起大家,负债累累。
画面转换:
好朋友黎文清出镜。
她说:人家都是有那么多年的教龄的老校长啊,你能竞争过人家吗?嗯,那就是,可以说是为她担心。有的人也确实是觉得有的人也确实是觉得好像是你行吗?
画面切回。
李华:孤注一掷吧,你只有成功没有失败。
佳喻:那你为什么会下这样大的决心要孤注一掷呢?
李华:当时啊,在铁岭啊,90年代初的时候,嗯,铁岭的经济环境和教育的环境都不是很好,跟现在是没有办法比的,那那个时候呢,嗯,中学的学生毕业之后呢。嗯,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还有职业中专都是非常少。那么,他考不上这样的学校之后呢,他只有在家待业了,农民子女也没有出路。外事学校呢,它主要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这方面的人才。嗯,在铁岭这样的专业还是一个空白的。
佳喻:你以为这个一定有前景?
李华:是的,我认为是有前景。
佳喻:你是不是最初经历了这样一个,让别人了解你,认识你,并且肯定你,那么最后接纳你的这样一个过程。
李华:刚开始招生的时候呢,是比较艰难的,也就是大家呢,对职业学校不是太认可,那么呢,我们又是第一期,第一期的学生又没有成果,所以说这种怀疑我觉得是很正常的。
佳喻:第一次招生招了多少?
李华:真正能拿学费到你学校来读书的,嗯,不到20个人。那么第一次招生呢,我觉得压力也是很大的。这个20个人的学费不够学校2个月的开销。
画面转换:
原铁岭市第四中学校长杨志学出镜。
他说:她很年轻,穿着打扮也不像学校的老师或者领导的那个样子。嗯,很新潮,很现代,甚至和他的年龄也觉得也不是很相符,穿的挺吋髦的。
(出现李华穿着新潮时装,面带微笑朝气蓬勃地走在街上的画面)。
佳喻画外音:
漂亮和时髦,这样的词汇,从来就没有和一个学校的校长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李华就把它们结合的很好。
画面转换,好朋友黎文清出镜。
她说,对她挺担心的,她能竞争过人家吗?她后来能做的那么好,确实挺出乎大伙意料的。
佳喻画外音:
就像每一个成功者都要经历艰苦的创业阶段一样,李华也不例外。
李华:我觉得当时我并不是最优秀的。那么,确实比我优秀的人现在做的都还没有我好。可能我觉得我的机会比较好,嗯,同时呢,我也比较能吃苦和付出吧,而且比较执着。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
佳喻:创办职业学校应该不是你的第一次创业了,第一次创业的时候你多大?
李华:那个时候到电视台的时候已经32岁了,嗯。我创业那个时候,现在想起来叫创业,我觉得那个时候就是一种生存。
画面转换:好朋友黎文清出镜。
她说:
当时我觉得他开的商店,并不像现在。现在她成功了,现在是教书育人,成为了一个校长,现在这么辉煌了,他有一定目标了什么的,当时他不是有目标,当时我想他就是为了生存。
佳喻:我想很可能每个人这个一生当中都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尤其像你,还有了好多次的创业,而且这个都是不同的行业。
李华:第一次做节目主持人的时候,觉得镜头都找不到,很茫然,只是一种高兴和虚荣心的一种满足哈,就想怎么自己怎么样的化妆啊,穿什么样的衣服啊。
佳喻:那你觉得你是什么时候完成了这种从主持人到一个民办学校校长的这样的一个角色转换的?
李华:学校和主持人的转换交叉有一年的时间,那么在这一年当中呢,好多学生也是。当时也是比较崇拜我的,很愿意看我,那当时哎呀就是,我昨天晚上我在家看电视,今天早上到学校就能看到校长了。
佳喻:你觉得你变了吗?内心有变化吗?
李华:那是有变化的,我觉得是,现在变化很大的呢,嗯,我是一个学校的一校之长,常有那么一句话叫艄工不努力,饿了一船人。
佳喻:嗯,第一次创业是哪一年?
李华:嗯,第一次创业的是九三年吧,嗯,开自己这个那个衬衫的一个专卖店,当时这个专卖店在我们家乡开原就是第一个专卖店。
画面转換:出现铁岭市开原县火车站、古老街道和李华站在自己的雅士衬衫商行前的流动画面。
画外音:人生有很多冒险的第一次,对李华来说,很多冒险的第一次恰恰是她后来成功的契机。正是胆识和勇气,使李华跨越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障碍。
镜头转换:好朋友黎文清出镜。
她说:抓质量,抓信誉,抓品牌这三点。她(指李华)当时也跟我透露过,这是根深蒂固的了,所以说与其现在他,今天的成功,我觉得也是必然的。
佳喻:你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是这样吗?
李华: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弱者失去机会,强者能够抓住机会,智者能够创造机会。我希望我不断的努力能成为个智者去创造机会。
佳喻:还是我最开始问你那句话,你觉得你是一个校长还是个商人?
李华:嗯,我觉得我是一个校长,我说是以商养学,就是学校的经营都靠这个商店去维持。
喻佳: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民办学校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呢?
李华:民办学校它需要一个良性的循环。那就是一个质量,是他的生命线。职业学校的质量就是学生学得到真正的技能。他有谋生之本之后呢,他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品质。到社会上呢,成为一个有觉悟的有技能的一个劳动者,他能够就业。那么再有一个是对学生情感这种投入上。我觉得呢?民办学校,老师,校长和学生的距离拉的非常非常近,很近很近,就像家长一样,像家长又是师长。再有一个呢,就是说民办学校呢,它在机制上比较灵活,你比如专业的设置,它可以。因为市场的需求而设专业,我们呢,应该说是船小调头快。
画面转换,出现李华荣获的各种荣誉证书,宽敞明亮的教室,欢乐笑脸的学生,孩子们文体活动的流动画面。
最后定格在李华与女儿在一起的特写。
喻佳画处音:当我们发现太多的角色转换,在一个人身上发生时,这个人已经有了些传奇的味道,而从那些逝去的画面当中,我们终于可以感觉得到。正是创业改变了一个普通女性的一生。
最后面定格在李华与女儿在一起的特写。
李华:有的时候,女儿我在和他谈心的时候,女儿也说,说你不要像管学生一样管我啊,
喻佳:女儿你都没管过。
李华:对,嗯,但是我的女儿,我是很放心的。
喻佳: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华:应该说是精神上的收获,心理上的一种安慰。你比如说在教师节的时候,我的学生都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应该说。嗯,给我寄的贺卡呀,打来这个祝福的电话呀,在年30儿的晚上11点半到1点的时候,我的手机是最忙的,天南海北的学生给我打来电话拜年,有的时候真的我都热泪盈眶,外边鞭炮声不停,我都在跟我的学生在一直在喊。
喻佳:我们节目的最后,说说你自己最大的心愿吧。
李华: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心愿呢,那就是我希望我的女儿能考入名牌大学,那么作为一个校长呢,和一个创业者来讲呢,最大心愿就是我的学校办成民办大学。
以上,是央视播出的全部内容部,笔者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
因为这是历史真实的影像。
往事与形象,语言与思想,都沉落在这个真实的记录里。标注着年代的痕迹。
我想,人生如戏,你需要演什么样的角色,是由自己来定,脚本得由自己来写,别人是代不了笔的?路上的风雨和泥泞,只有自己知道那个风景并不好看,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走下去才有未来。
当年那个风姿绰约李华也年过六旬,但静下心来看,她的人生脚印却实是从歪歪扭扭到坚定专注从容。
路,每个人都是要走的,但坚定专注不是每个人能够做的到的。
李华写下了这样一行字:
我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孩子就业成才。
在这行字的边上,她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照片,并经过技术处理,变成一幅黑白剪影。并郑重的写下自己的名字。
因为她认为黑白分明,素心如雪。这才是真正的美丽!
如今,她在这条路上走了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里,她完成教育部两项科研课题:
2005年3月学校完成教育部“十五”科研课题《旅游英语活化口语教学》结题并获两项优秀果奖。
2005年9月完成教育部科研课题《语文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研究及对策》并获得优秀成果奖。
她参与两部著作编撰:
教育部《全国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第七章: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职业教育名校/名校长创新管理评析·就业指导卷》。
她完成两个品牌专业: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辽宁省“精品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辽宁省“示范专业”。
当笔者漫步在这个占地3.5万平方米的校园里,望着宏大的教学楼顶,由人民鉴赏家,中国书画大师杨仁凯提写的“铁岭市外事学校”七个遒劲的大字时,不由地想起当年杨仁凯大师题写校名时说的话:李华为国家教书育人,又取得了这么了不起的成绩,这个字我愿意写。
老先生题写完校名后,余兴未消,又提笔写了一幅。
上书:
李华校长存念
功在千秋
甲申新春九十岁杨仁凯书
如今,杨仁凯大师己驾鹤西去,但经过风雨洗刷的墨迹仍散发着老人的灵魂之语。
笔者在铁岭市外事学校的档案室,看到了两本铁岭市外事学校出版的书,分别是学校成立20周年的《辉煌二十年》,学校成立25周年《育得芳华遍天涯》。
这两本书的序言作者是两位著名教育家。
一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博士生导师王佑书。
一位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民建辽宁省主委、辽宁省中华职教社主任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献华。
王佑书在《辉煌二十年》序中写道:
铁岭市外事学校是一所在全国具有良好影响的优秀民办职业学校。建校二十年来,始终秉承“让更多的孩子就业成才”的宗旨,坚持“以理治校,以礼塑人”的办学理念,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努力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十载栉风沐雨,二十载春华秋实,外事学校在李华校长的带领下,在民办教育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带领学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起到了示范作用。此画册详细记载了学校20年的奋斗历程,展示了外事人的精神风貌。阅览之余,多有感慨,深受启迪。外事学校敢为人先、不断进取的精神、特色教学的理念、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值得称赞,外事人阳光向上的风采、修德养性的人文、文明高雅的气息、乐于助人的善行得到人民的赞扬。外事学校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文化底蕴丰实、德技双馨的青年学子渴望的校园,是民办职业教育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赋予铁岭市外事学校和李华校长,实至名归。
当前,我国民办教育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期。深信铁岭市外事学校一定能够在李华校长的率领下,继续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继往开来,续写辉煌,为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为促进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佑书
2013年10月19日
武献华 在《育得芳华遍天涯》序中写道:
金秋十月,人们还沉浸在祖国盛世华诞的喜悦中,国内知名职业学校一辽宁铁岭市外事学校又迎来了建校二十五周年的庆典.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应李华校长之邀,请我为《有得芳华遍天涯一铁岭市外事学校25载办学风采录》一书作序。择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之幸,为这样一所成就斐然的学校风采录写序是我的荣幸。
这是一所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应运而生的中等职业学校。25年前,在中国,办一所民办的、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有多难,想一想就可以知道。他们二十五年初心不改,二十五年砥砺前行,创造了从起步、稳定到快车道;从一人独拼到团队作战;从借地办学到自己拥有独立校园;从零资产到固定资产过亿元;从单一专业招生到面向三产需要办学;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享誉全国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成就可圈可点,也确实来之不易。奇迹来自于学校有一位好校长,有一位惜教如命,爱生如子的好校长。
李校长是东北三省唯一一位获得“第二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的校长;同时她还是“全国职业教育百杰校长”、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人大代表、铁岭市政协委员。
她深耕在职教园地,成长为具有教授级职称的辽宁省民办教育专家、铁岭市教育专家、铁岭市名校长;同时兼任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辽宁省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
二十五年的执着与坚守,凭着对职业教育的热爱,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李华校长和她的外事学校硬是为职业教育打拼出一片崭新天地。
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外事学校也成为辽宁省唯一一所民办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优秀民办学校、辽宁省档案管理AA级单位,还是辽宁省优秀党支部学校。
从1994年起步到2019年25年间,和着共和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脚步,外事学校不仅填补了辽北民办职业教育的空白,而且在千军万马只有升学一条路的时代,率先实行入学签订就业协议的“订单式教育”和校内凭证就业的“弹性学制”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他们坚守“让更多的孩子就业成才”的办学宗旨不动摇,以“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为目标,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先后完成了教育部科研课题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课题,获得好评。
他们实行“中职与高职贯通、专业与职位对接、教学与生产相连、订单与定岗同步、学历与技能并重、定期与弹性交互”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毕业即就业,成为“就业稳定率高,毕业生成才率高”的双高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二十五年走完了同类职业学校几十年的发展道路,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
站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节点,历史将赋予外事学校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李华校长的带领下,外事学校将告别昨天再出发,以其特有的坚韧和实干,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再创辉煌。
武献华 2019年国庆
笔者之所以将二个序言全文抄录,是因为这两位著名教育家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文字写下自己内心的感言,多少年以后,当读者翻阅时,会阅读到己经过去的岁月里,一个学校曾给那个时代带来的一抹光亮,在那流逝的岁月里,一位优雅的女人曾用心血和执著让那么多农家孩子由“丑小Y”变成“金凤凰”。
这两篇序言,是时代烙印的记录,也是历史的记忆。
见习编辑 李仁杰
责任编辑 宋茜
责任校对 杨芳
审核总编 傅强
来源:辽宁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