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场红色音乐党课、40万字讲义,这位轮椅上的“声音匠人”如何重写命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10:55 3

摘要:自幼,“小儿麻痹症”残忍地剥夺了他走路和奔跑的权利。但他以声音为翼,不仅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还为无数残疾人朋友点亮了希望之光。他,就是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首席编辑李筠。

“身体可以有所残缺,但人生一定是健全的。”全国自强模范李筠说。

——写在前面

自幼,“小儿麻痹症”残忍地剥夺了他走路和奔跑的权利。但他以声音为翼,不仅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还为无数残疾人朋友点亮了希望之光。他,就是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首席编辑李筠。

就在前两天,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李筠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今天(5月18日)是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向阳而生,不向命运低头”的轮椅上的“追梦人”。

凌晨2点睡、4点起,他通过自考考上大学

出发北京之前,李筠向长江云新闻记者讲起了他的成长故事。

1968年,李筠出生于湖北洪湖一家农场的教师家庭。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

1岁半那年,李筠突发高烧,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家人带他四处求医,却还是留下了后遗症,导致左上肢和双下肢残疾。

为了唤醒麻木的筋络,他不得不多次承受无麻醉手术的剧痛。苦涩的中药、夜半的痉挛,都让他痛苦不堪。但家人的关怀和陪伴,让他有了对抗病魔和病痛的勇气。

“我能走这么远,多亏妈妈的鼓励。”李筠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从小妈妈就向他灌输“终身学习”和“自学成才”的思想,“她知道我未来会面临很多问题,唯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自学之路漫漫,李筠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坚韧。谈及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经历,李筠的眼中泛起波澜:“那时真的下了很大决心,每天凌晨2点睡,清晨4点强撑着起床。起不来,就用录音机录下激励的狠话,把它当作闹钟,鞭笞自己”。

他历时三年,靠自学完成高等教育学业。他深知,这是人生的新起点。“不要用‘残疾人’标签给自己设限。”李筠的话语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命运可以夺走健全的体魄,夺不走一颗向上生长的心。

除了在知识与能力上持续精进,在生活和工作中,李筠也始终奋力向上。早年他在洪湖一农场广播站担任编辑、播音员,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小小广播站办得有声有色。1997年,他被湖北楚天广播电台破格引进为节目主持人,此后一直扎根广电行业。

扎根广电数十年 ,荣获省级以上奖项100多项

在助残日到来之际,李筠为武汉市江汉区的一群残疾人朋友组织了一堂生动的红色音乐党课。主讲人巧妙融合革命历史与红色老歌,激发了大家对生活的热爱。一位腿脚不便的阿姨连声感慨:“在歌声里,我看见国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很自豪,我也要好好过自己的生活!”

像这样的红色音乐党课,李筠和他的团队已经讲了600多场。不仅只针对残疾人群体,很多单位、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等都有覆盖。

5年时间,李筠先后执笔创作十多个版本、近40万字的讲义台本,让党课通过电波和讲堂,触达3000余万人次,反向热烈,“2021年,我们给武汉市残联专门定制了红色音乐党课,名字叫‘永远跟你走’。这些都是让残疾人自己宣讲、表演,真的信、真的爱、真的听,就真的能够感受到幸福。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真情流露。”他说。

不仅于此,作为一名肢残人新闻工作者,李筠的思考始终带着双重维度:“我首先是新闻人,其次是残疾人。” 这种身份自觉,早在他主持《健康人生》(爱心有约)节目时便已建立。

那时的广播话筒,是倾听残疾人心声的通道,更是他为残障群体搭建融入社会的“桥梁”,通过解读惠残政策、对接企业资源,先后助力 50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李筠对江夏区的一位女性残疾听众朋友印象深刻,“她想通过我们的节目报名参加缝纫培训班,却遭到母亲反对。我们在直播中直接和女孩母亲对话,听众们也纷纷发声,共同说服了对方。后来,这个女孩顺利进入职业培训中心学习缝纫技术,最终实现自食其力。”李筠说,像这样的故事在节目中不断上演,回想起这些点滴,他的眼中泛起温暖的光。

“自强不息的发生者”“红色旋律的传播者”“残疾人事业的摆渡者”......李筠身上的标签不断叠加,但他始终将“新闻工作者”的身份置顶。数十年广电生涯,他先后获全省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全省金话筒、湖北广播电视台十佳编辑等称号,入列湖北省广播电视节目奖专家库。他主创《楚天夜话》等十佳栏目,获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创作广播剧、歌曲、文学作品和微电影等多次获奖。

至今,李筠仍记得刚进入楚天台时领导说的话:“当时录用你并非没有反对声音,但你写的文章、做的节目会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健全人生。”

助力残障事业发展,让“无碍”更生态

在湖北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李筠既是探索者,也是践行者。

近年来,近年来,他在武汉市江汉区残联的支持下,创办残疾人文化工作室,通过诗词音赋,讲好故事,影响更多人;推动成立残疾人艺术团,组建残疾人管乐队等等,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李筠还积极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多元化探索。他创办了“小蜜蜂”无障碍观影志愿服务队,为盲人提供专业化无障碍观影服务,“让盲人朋友也能正常买票,和普通人一起观赏最新上线的电影”。

采访中,李筠多次强调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朝“生态化”方向发展,从设施改造,转向融入社会生活肌理,让所有群体需求在日常环境中自然满足,使无障碍成为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他仍在积极推动。

轮椅,是李筠行动的束缚,却阻挡不了他前行的脚步。在广播事业与助残事业的道路上,他始终奋力“奔跑”,“我无法用双腿奔跑,但我会用其他方式为自己创造‘奔跑’的条件,这就是超越的力量。”他说。

“超越之美,美在其志;超越之壮,壮在其心;超越之恒,恒在其魂。”李筠很爱写诗,这是他在最新创作的诗赋中写下的句子,他想把这句话送给残疾人朋友,希望大家能挣脱标签的枷锁,在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里扬帆启航。

来源:长江新闻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