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评丨博物馆的“七十二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14:07 2

摘要: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到博物馆去”逐渐成为文化新风尚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同比增长17%。其中,河北接待观众超300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到博物馆去”逐渐成为文化新风尚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同比增长17%。其中,河北接待观众超300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当前,社会在创新与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向前,社会发展之变带来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之变、文化消费需求之变,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也早已从“到此一游”转向深度的文化体验。博物馆的未来应如何改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让文化服务变得有温度。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更多人享受到博物馆文化的滋养,配套服务必须及时、跟得上。比如,为应对暑期参观高峰,去年河北有70多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有的推出网上分时段预约、动态投放门票等方式,着力破解预约难、排队久、观展挤问题。针对不同人群日常需求,不少地方还采取增加讲解场次、优化设施环境等方式,让人们的参观更便利、更高效……从细节入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体现人文关怀,自然而然会“圈粉”更多人。

让技术赋能变得有深度。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才会更有吸引力。河北博物院推出线上数字展厅,让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云观展”。在邯郸博物馆,虚拟人邯丹丹全景互动区、数字成语街区等项目为人们带来高沉浸感的“奇妙之旅”。这启示我们,用足用好人工智能、VR、AR、裸眼3D等新技术,不断创新云展览、云直播等形式,不仅能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文物更加“鲜活可感”,而且能有效拉近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参观体验。

让活化利用变得有热度。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保护,就是融入百姓日常,成为生活所需。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冰箱贴,承德博物馆的避暑山庄雪糕,定州博物馆的定瓷耳饰……一个个年轻化、趣味化的文创产品走红,凭借的正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表达。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博物馆亲民而不“高冷”,方能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走到群众身边。

让业态融合变得有广度。近年来,河北乃至全国不少地方将博物馆文化与旅游、教育等领域有机融合,产生了“1+1>2”的效果。比如,有的博物馆将非遗展演、主题邮局、演艺活动等元素融入日常运营,深受观众喜爱;有的地方把博物馆直接“搬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讲座和创新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等。积极拓展“博物馆+”边界,不断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既能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感悟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能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的功效,为美好生活助力添彩。

面向未来,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活起来”,博物馆的“七十二变”还在继续精彩上演。期待全省各地能够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的温度、技术赋能的深度、活化利用的热度、业态融合的广度,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新贡献。

来源:河北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