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以下简称“常大红馆”)是一座立足高校、面向社会的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该馆自2019年建成开放以来,共计5000余批次、20万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并先后入选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常州市党性教育基地、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是高校博物馆的使命所在。
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以下简称“常大红馆”)是一座立足高校、面向社会的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该馆自2019年建成开放以来,共计5000余批次、20万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并先后入选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常州市党性教育基地、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多个大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
“常大红馆”位于常州大学科教城校区文彰楼三楼,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该馆以“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为陈列主题,包括“融入新时代”“融入常州红色文化沃土”“融入常州大学文化传承特色”3个部分9个单元,配置3部高清大屏、10部资料查询屏、21部滚动播放屏,存储和播放红色文化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893部,共展出各类展品2324件。立足常州市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建校40多年来以红色文化育人的累累硕果,“常大红馆”搭建了广大师生持续学习与践行红色文化的桥梁。
当思政课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在博物馆中“行走”,红色文化育人正在这里不断走深走实。建馆七年以来,每年新生入学后“开学第一课”、校团委组织的“信仰公开课”、校纪委组织的“反腐倡廉课”等各种特色教育课均在馆内举行。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研究生院等部门处室和20多个学院,纷纷把“常大红馆”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常州大学学生李琳琳说:“这里展出的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让课本上的知识不再遥远。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到了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和理想,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感悟到了红色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提质升级,让红色馆藏展品“活”起来。该馆创建“常州大学网上红馆VR”,开发系列沉浸式红色文化课程、虚拟实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接受思想洗礼、汲取奋进力量。同时,开展“革命文物周周讲”“云上微思政课”“百馆百校百场讲坛”系列网络课程,产出一系列兼具思想价值与流量传播价值的融媒产品。
近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项目遴选结果。常州大学申报的《馆地校企 四方协同——“红馆”矩阵群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入选。
以“红馆”为点、全国馆校合作联盟为面,该馆集聚四方资源,打造出立足高校、面向社会的融多种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凭借“馆地、馆校、馆企”三维立体式联动,打通红色文化育人链条,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形成“共谋发展、共育新人、共建共强、共进共赢”的“四共”育人新模式。立足地方及学校实际,充分发掘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该馆先后为扬州市团委、常州市天宁区法院和钟楼区检察院、奔牛机场边防站、科教城派出所、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前黄中学、觅渡桥小学等地方单位提供红色教育阵地。
从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平台到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从数字化手段的创新应用到四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构建,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的创新实践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将红色资源的力量充分释放,让红色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张艾情 钱海盈
通讯员 包海霞
馆长说:
激活红色基因,拓宽育人半径
朱成山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馆长
红色资源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纪念意义和教育功能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高校博物馆则是红色资源系统挖掘、研究阐释和保护利用的重要阵地。
目前,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已成为常州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展示红色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守正创新中激活红色基因,在开放协同中拓宽育人半径,让“红馆”成为滋养理想信念的精神粮仓。
来源:江南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