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老手艺产权如何设防?海南探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新实践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12:39 3

摘要:非遗也有知识产权?当黎族阿婆用了一年时间织就的黎锦纹样,转眼出现在电商平台售价百元的快销服饰上;当琼剧传承人刚排完新唱段,随即被短视频博主剪辑改编后播放量破千万却分文未得,大家也许才惊觉,老祖宗留下的非遗技艺,原来也面临“被山寨”“被侵权”的烦恼。

非遗也有知识产权?当黎族阿婆用了一年时间织就的黎锦纹样,转眼出现在电商平台售价百元的快销服饰上;当琼剧传承人刚排完新唱段,随即被短视频博主剪辑改编后播放量破千万却分文未得,大家也许才惊觉,老祖宗留下的非遗技艺,原来也面临“被山寨”“被侵权”的烦恼。

黎锦纹样。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这场关于“老手艺的产权界线在哪”“如何保护非遗的产权”的讨论,逐渐演变为非遗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近日,借着海南省文化艺术和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站揭牌的契机,记者采访了非遗传承人、法律专家和市场一线,探寻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破局之路。

非遗的产权属于谁?

非遗是什么?属于谁?其实,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已有清晰的界定——

非遗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世代相传,被不断地再创造,是个人、群体或社区的产物,它是人类的创造。

黎陶。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界定非遗的产权?20年前,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上映,在银幕之外,牵扯出的“中国非遗保护第一案”,就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答。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父亲为消除与病危儿子间的隔阂,只身前往中国云南省丽江市寻找“面具戏”的故事。为使剧情更具震撼效果,拍摄前,剧组找到了贵州省安顺市文体局,邀请安顺地戏的8位民间艺人前去丽江拍摄。

但在上映的影片中,贵州安顺的地戏被“张冠李戴”,成了“云南面具戏”,这令出演电影的安顺地戏民间艺人、安顺市文体局等非常气愤。2010年,安顺市文体局将张艺谋等推上被告席,讨要署名权。

在判决时,法院驳回了安顺文体局的起诉。法院认为,电影创作区别于新闻纪录片,而且张艺谋等人主观上并无侵害非遗的故意和过失,也未对安顺地戏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安顺地戏不是一个具体的剧目,而是一个剧种的名称,任何人即便是政府,也不能享有著作权、署名权。

“进入公有领域的非遗在整体上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私权性质的知识产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魏晓阳说,但同时她也补充道,如果有人对进入公有领域的非遗进行了独特的改编、创作,且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条件,那么这些新的成果是可以受到保护的。

椰雕。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威 摄

我国首例涉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乌苏里船歌》著作权纠纷案,同样极具代表性。

1962年,歌唱家郭颂等人采集到了《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等赫哲族民间曲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乌苏里船歌》的改编创作。1999年,中央电视台在播出的一台晚会中,将《乌苏里船歌》的作曲者标注为汪云才、郭颂,主持人还着重强调这是一首原创歌曲。这种表述忽视了其对赫哲族民间曲调的借鉴。

2001年,黑龙江省饶河县赫哲族四排乡人民政府等将郭颂、中央电视台等告上法庭。经过审理,法院最终判决,郭颂、中央电视台今后以任何方式再使用《乌苏里船歌》时,都应当注明“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

魏晓阳进一步指出,如果在创作中借鉴了非遗元素,就必须标明来源。以海南为例,如琼剧、临高渔歌、儋州调声、崖州民歌等都是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创作者若在作品中借鉴这些非遗元素,标明来源不仅是对非遗所在地群众感情的尊重,更是法律赋予的重要救济方式,有助于规范非遗在现代创作中的合理使用。

如何判定是否被侵权?

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黎锦织物上的图案有上百种,随着黎锦不断从“深闺”走向大众,这样的纹案也出现在了包包、服饰、本子、雨伞、水杯等现代用品上。那这些黎锦纹案的产权属于谁?

“一般来说,这种基础性的黎锦纹案已经进入公有领域,它的产权是全民族的、人类共有的。”魏晓阳说,如何去判定非遗是否被侵权,就要区分其是共同分享还是创造运用,要看是否有非遗传承人的独创性。

在和多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接触的过程中,魏晓阳发现这样的独创性很常见。比如有的传承人把自家院子里种的卷毛菜设计成黎锦纹案;有的因参观万里长城留下深刻印象,而织出了长城纹;还有的学生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设计出富有童真的纹案……“这些带有个人智慧、感情、思考的新颖纹案,我们都可以认定是独创性作品,具有知识产权。”

很多时候,代表性传承人等创作了新的黎锦纹案后,没有很强的知识产权意识,没有进行著作权登记。这样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吗?

香港仲裁师协会理事、律师邝志强表示,如果黎锦传承人自己设计的图案符合著作权法中作品的构成要件,即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等,那么即使没有进行著作权登记,传承人也对该图案享有著作权。邝志强提醒,在创作过程中,传承人需要建立健全创作记录,妥善保存这些记录作为版权证据,创作成熟时,注意申请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版权、商标、外观设计等。

今年3月,黎锦继去年9月后再度亮相巴黎时装周。两次展出的黎锦时装均由黎锦元素(海南)科技有限公司邀请国际设计师设计。

据公司创始人张歆彤介绍,设计师将黎锦经典纹样与服装语言结合进行立体重构,打造出兼具东方韵味与法式优雅的系列作品。该公司为两次参展的20个黎锦纹案完成了版权登记,建立黎锦纹样数据库,并与知名服装品牌合作开展图案二次创作及商业化开发。

这20个纹案以黎锦基础纹案、大力神纹等为灵感,融入四季、雨林等元素进行解码重构,形成“龟寿智慧”“天问星绘”“雨林生机”等主题性新图案,兼具传统韵味与时尚感。

如何护航非遗知识产权?

“以前我们对知识产权不是很懂,但现在随着黎锦的产业化发展,我们也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个服务站的成立,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专业性的难题。”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所说的“服务站”,就是海南省文化艺术和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站。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海南省文化馆与海南省律师协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为该服务站揭牌。

海南省律师协会会长符琼芬介绍,目前,服务站已组建了专家团队,首批已有泰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北京、海南等地知识产权领域资深律师、高校和相关机构的22名专家入库。专家团队将为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等群体提供知识产权咨询、维权援助及跨境法律支持等公益服务。

“这是我省在文化艺术和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海南省文化馆馆长(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虹霓评价道。该服务站还将定期举办公益交流分享活动,由服务站专家库专家针对文化艺术和非遗知识产权热点问题、法律资讯、维权支持等进行交流分享。

近年来,我省各市县也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上做了诸多努力。

如五指山打造民间文艺作品版权交易数字化平台,去年11月,在该平台上,民间文艺作品《扎根黎乡》被新西兰华人演艺组织购买版权,达成首个海外交易;东方市文化馆注册了“东方黎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相关企业也申请注册了“黎锦传奇”“黎乡锦艺”“锦绣织贝”“继黎锦秀”等商标,进一步提升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将海南文化艺术、非遗技艺进行现代化转化并与国际市场对接是复杂但必要的过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其中重要一环。”邝志强认为,海南自贸港的制度优势为本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绝佳条件,有了法律保护,海岛非遗才能更有力地成为拓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加速器。

来 源:海南日报

总监制:陈海清

审 核:翁壮岛

审 校:刘墨研

来源:乐东宣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