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攥着皱巴巴的欧元纸币站在收银台前,指尖还粘着那颗水果糖的糖纸。
我攥着皱巴巴的欧元纸币站在收银台前,指尖还粘着那颗水果糖的糖纸。
平壤友谊商店的店员冲我点点头,用计算器敲出"
5.7"这个数字——我买的两支中国产牙膏标价7美元,递过去60元人民币,她居然摸出颗棒棒糖当零钱。
货架上堆着韩国产方便面,价签上清一色印着美元符号。
穿深蓝制服的售货员拉开抽屉,里面躺着五颜六色的各国纸币,最显眼的是用橡皮筋捆着的棒棒糖。
身后传来憋不住的"扑哧"声,几个欧洲游客正拿手机偷拍这场面。
街边小卖部的场景更魔幻。
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攥着印有金日成头像的纸币,踮脚够柜台上的北冰洋汽水。
玻璃罐里黄澄澄的鸡蛋标价牌上,美元符号和朝元数字挤作一团。
穿中山装的大爷掏出塑料袋,倒出叮当作响的硬币才换走两板巧克力。
公交车站的长队能绕出二里地,每辆车进站都像开沙丁鱼罐头。
穿灰西装的上班族把公文包顶在头上,硬生生从车门缝里挤进去。
我数了二十七个乘客塞进十二座的中巴,最后上车的姑娘半个身子悬在车门外,司机照样踩油门。
国营商场里最抢手的货品让人跌破眼镜。
搪瓷痰盂摞得比人还高,塑料脸盆摆成金字塔造型,铝制饭盒在货架间叮铃咣啷响。
穿民族长裙的售货员神秘兮兮拉开帘子,展柜里日本产电风扇标着"特供商品",价格够普通工人攒半年伙食费。
出租车司机老金的故事最戳心窝子。
他月薪折合280块人民币,但指着窗外的电梯公寓满脸骄傲:"政府分给我家两套房嘞!"车停在路口等红灯时,他突然摇下车窗,跟骑自行车的旧同事隔空比划今晚去哪喝散装啤酒。
外汇黑市藏在居民楼地下室。
穿皮夹克的"钱贩子"蹲在楼道口,见到外国面孔就亮出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比官方汇率疯狂八倍。
亲眼见个韩国游客用十美元换回八万朝元,老板娘点钞时手指抖得像触电,最后抓了把水果硬糖塞进塑料袋当"找零"。
集体舞现场堪比精密仪器。
傍晚的金日成广场,五千把红绸扇同时抖出波浪,连老大妈甩头发的角度都分毫不差。
坐在花岗岩台阶上织毛衣的老姐妹,针脚密得能当尺子用,聊天的音量控制在彼此刚好听见的程度。
年轻情侣的"地下约会"看得人忍俊不禁。
穿军绿色制服的男孩和扎麻花辫的姑娘,在主体思想塔下保持半米距离,手机里刷着画质模糊的韩剧。
巡逻的纠察队员刚转过街角,男孩迅速往姑娘手心塞了块水果糖,耳根瞬间红到脖子。
友谊商店里的"外交模式"切换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穿卡其色工装裤的大妈颤抖着掏出三个月的鸡蛋钱,求售货员把日本电饭煲换成美元标价。
柜员突然挺直腰板,用播音腔说:"友人专享优惠价三十美元。
"转头又用朝语嘀咕:"这老太怕是疯了。
"
菜市场的场景像被按下静音键。
穿胶鞋的菜农把萝卜码成等高的方阵,西红柿按大小排成阅兵队列。
戴红袖章的管理员踱过摊位,卖豆腐的大婶立刻把木板上的朝元纸币换成美元标价牌,等人走远又悄悄换回来。
幼儿园小朋友的算术课让人揪心。
扎蝴蝶结的小女孩站在黑板前,用粉笔写下"1美元=100朝元",又偷偷用袖口擦掉改成"800"。
穿列宁装的女教师转身瞬间,坐在后排的男孩迅速把棒棒糖纸折成的美元模型塞进课桌。
居民楼里的夜晚藏着人间烟火。
阳台上晾着清一色的白衬衫,忽然有户人家飘出烤鱿鱼香。
戴眼镜的男主人扒着窗户张望半天,才敢把滋滋冒油的铁板端上桌。
对面楼忽然晃了下手电筒光,吓得他差点打翻辣椒罐。
乡村公路上的牛车比汽车还气派。
老农挥着鞭子驾牛车,车上堆着印"UN"标志的援助面粉。
路过检查站时,他熟练地摸出皱巴巴的美元买路钱,守岗士兵接过钱却掏出朝元找零——这通神操作看得人目瞪口呆。
药店里的跨国交易充满黑色幽默。
中国产感冒药摆在最显眼位置,标价牌上的美元数字被刮得模糊。
穿白大褂的药剂师见四下无人,突然从柜台下摸出人参礼盒:"用人民币结算打七折,别告诉其他人。
"
街头修表匠的工具箱藏着秘密。
老师傅的放大镜对准表盘瞬间,工具箱夹层里的美元现钞闪过反光。
他边拧螺丝边用气声说:"攒够五百刀就能送孙子上中学。
"说着把顾客给的朝元塞进贴胸口袋,那位置还烫着体温。
回国前夜的告别仪式令人鼻酸。
酒店服务员大姐偷偷塞来一网兜苹果,出租车司机老金硬往我包里怼进两瓶大同江啤酒。
安检口排队时,地勤姑娘突然跑过来,往我手心放了颗快要融化的水果糖:"记得我们的找零方式哦!"
飞机舷窗外的平壤渐成光点,兜里的棒棒糖纸沙沙作响。
摸出那颗没舍得吃的糖,糖纸上的朝鲜语生产日期竟是三年前。
忽然读懂商店店员当时的眼神——那不是尴尬,而是属于他们的生活智慧:当现实找不开零头时,就用甜味来填补缺口。
来源:巫师火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