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面我学习了大量顶尖富豪的智慧,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尤其是稻盛和夫的智慧,我发现发财的核心并非单纯的努力,而是打造 3 个关键系统。
"努力就能发财" 的观念深入人心,无数人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却依然在财富的边缘徘徊。
我曾经也是努力的忠实拥护者,我曾经一直坚信一个观点: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发财。
但是当我努力了好久,生活却依旧没有改变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
后面我学习了大量顶尖富豪的智慧,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尤其是稻盛和夫的智慧,我发现发财的核心并非单纯的努力,而是打造 3 个关键系统。
难怪我以前拼命努力,却没啥用处!
在开始之前呢,我先跟大家说一说稻盛和夫。
他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很差,有一次还得了很难治好的病,但是最后凭借着坚强的毅力挺过来了,后来上学的时候,考初中报了好几次名,都没能够考上。
好不容易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了,结果公司居然发不出工资。
这么多的难题都没能把他挡住,最后他竟然成为了著名的“经营之圣”,还自己成功创立了 2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这样的大佬真是充满智慧,值得咱们好好地学习!
我们一定要明白一点,发财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非时间售卖
大多数人秉持 “努力 = 多加班、多兼职” 的劳动致富观,认为只要足够勤奋就能积累财富。
但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单纯出卖体力或时间的 “努力”,本质上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就像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工作 12 小时却难改收入瓶颈,因为他们的劳动始终处于价值链底层。
真正的财富积累,始于对 “价值创造”系统的深度理解,你能为他人解决多核心的问题,决定了你能获得多少回报。
财富的底层逻辑是 “价值等式”:财富 =(问题难度 × 解决人数)÷ 竞争密度。
比如,京瓷初创期研发出绝缘陶瓷,解决了松下电子的技术难题,这种 “不可替代的价值” 让京瓷迅速打开市场。
反观许多创业者盲目跟风开奶茶店,面对同质化竞争,即便每天工作 16 小时,也难逃倒闭命运,因为他们的 “努力” 并未创造独特价值。
1959 年,27 岁的稻盛和夫带着 7 名员工创立京瓷,当时日本陶瓷行业被大企业垄断。
他没有选择低价竞争的 “努力” 路径,而是聚焦高端绝缘陶瓷,为 IBM 研发出符合苛刻标准的产品。
这种 “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的策略,让京瓷在 30 年内成为全球精密陶瓷龙头。
马斯克的特斯拉更是典型案例,当传统车企在燃油车领域拼产能、拼营销时,特斯拉直击 “环保 + 智能” 的核心痛点,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技术重构行业价值链条。
即便面临多次破产危机,马斯克始终拒绝生产 “平庸的代步车”,这种对核心价值的坚守,让特斯拉市值一度超越丰田。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打造自己的价值系统呢?有4步很重要!
第一步:痛点挖掘,用 “5Why 法” 追问用户需求,比如客户说 “需要一款护肤品”,连续追问后可能发现核心是 “抗初老焦虑”。
第二步:壁垒构建,学习稻盛和夫的 “现场主义”,深入一线打磨产品,让竞争对手难以复制。
第三步:价值量化,把解决方案转化为可感知的收益,比如和别人明确一下 “使用我们的系统,库存周转率提升 30%”。
第四步:聚焦细分,在一个垂直领域做到前 10%,而非在多个领域做平庸者。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拥有丰富的资源,如资金、人脉、技术等,才能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
但稻盛和夫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强大的资源背景,也可以通过构建资源整合系统,将外部资源为己所用,实现财富的积累。
稻盛和夫在创办第二电电(KDDI)时,当时日本的通信市场被 NTT 垄断,他没有任何通信行业的经验和资源,但他凭借着自己的信念和智慧,整合了各方资源。
他邀请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包括技术专家、管理人才和营销人员;他与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了优质的设备和服务;他还得到了官方和社会的支持,最终成功打破了 NTT 的垄断,使 KDDI 成为日本三大通信运营商之一。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整合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任何个人或企业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资源,只有通过整合资源,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更大的价值。
香港富豪李嘉诚,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推销员、茶楼跑堂等工作。
但他善于整合资源,在创业初期,他通过自己的诚信和努力,赢得了供应商和客户的信任,获得了更多的订单和支持。
他还积极与其他企业家合作,共同投资项目,分享资源和利益。在发展房地产时,他整合了土地资源、资金资源、建筑团队和销售团队等,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房地产帝国。
李嘉诚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拥有丰富的资源,而是因为他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将各种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自己所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拥有丰富的资源,如家庭背景、资金支持等,但却因为不懂得整合资源,导致资源浪费,无法取得成功;而有些人虽然资源有限,但却能够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如,一位想要创业的年轻人,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但他可以通过向亲友借款、申请银行贷款、寻找投资者等方式,整合资金资源;他可以通过加入创业圈子、参加行业活动等方式,整合人脉资源;他可以通过购买技术专利、与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整合技术资源。
通过整合这些资源,他就能够克服自身资源的不足,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那具体怎样打造自己的资源整合系统呢?
先要明确目标需求。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知道自己需要哪些资源,比如资金、人脉、技术、信息等。
接着搭建连接渠道。
通过参加行业会议、加入圈子、利用社交媒体等方式,搭建与外部资源的连接渠道,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和资源库。
最后要设计共赢机制。
在整合资源时,要考虑到各方的利益,设计合理的共赢机制,让合作伙伴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很多人认为,提升认知就是多读书、多学习知识,只要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就能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但实际上,认知提升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能让认知持续进化的系统。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仅仅依靠读书学习来提升认知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反思,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就像稻盛和夫所说:"知识不等于智慧,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转化为智慧。"
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强调 "精进" 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判断等多个方面,认知的进化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刺激,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而构建认知进化系统,就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认知不断进化的环境和机制,让自己能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阿里的创始人马云,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新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快速学习能力。
他早期做过教师,后来接触到互联网,看到了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于是果断转型,创办了阿里。
在阿里的发展过程中,他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
他提出了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的使命,推动阿里不断发展壮大,马云的成功,得益于他构建的认知进化系统,能够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公司的战略方向。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虽然读了很多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构建起认知进化系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实践。
比如,一位学习市场营销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制定营销策略,因为他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市场情况相结合,没有进行有效的认知进化。
那我们该如何打造自己的认知进化系统呢?
第一个动作:建立反馈机制。
在工作和生活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包括自己的行为结果、他人的评价和建议等,通过反馈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二个动作:打造跨界学习圈。
打破自己的专业和领域限制,与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和学习,吸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经验,拓宽自己的认知视野。
第三个动作:进行深度思考。
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背后的规律和本质,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第四个动作:设置认知刷新节点。
定期对自己的认知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刷新,抛弃过时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保持认知的与时俱进。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