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也不强求谁,但是在年老的时候有一个孩子陪伴着也不会感到孤单,
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这是规律,
然而总有些人错过最好的时机,也幸亏命运眷顾,
才有后来的幸福生活。
央视主播郑丽,并非科班出身,她曾经是想老师的,
偶然的机会做起了主播,还一度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
事业的发展如火如荼,而时常忽略家庭,
和普通老公结婚7年坚持丁克。
后来在命运的催动下,在37岁高龄时生下属于自己的孩子。
也让家里的婆婆很感动。
在郑丽36岁那年,她生病了,
躺在医院病床上,窗外北京的夜色冷得刺骨。
她是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镜头前光鲜得像个符号,
可此刻,针管里的液体和空荡荡的病房让她第一次觉得害怕。
七年来,她信奉丁克,觉得事业就是全部,
可这场病让她开始想:如果老了,身边没人,辉煌又有什么用?
就在这时,她有了新的想法。
她这些年的生活,每天早上六点起床,
赶到央视化妆,背稿子,彩排,播新闻。
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家,丈夫早就睡了,饭菜在桌上凉透。
她习惯了这样的节奏,觉得这就是成功。
观众认识她的脸,领导夸她稳重,
连父母都为她在央视的成就骄傲。
可现在,身体的虚弱让她第一次问自己:
忙了这么多年,到底是为了什么?
郑丽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下面的一个小城。
1974年的冬天,她呱呱坠地,
父母都是工厂的职工,日子过得简单却踏实。
小时候的她安静得像个影子,话少,笑也少,
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看书。
同学忙着疯玩,她却觉得书里的世界更安全。
她的普通话是天生的财富,清亮得像溪水,没一点东北腔。
老师常说她嗓子好,适合当播音员,
可她一听要上台就慌,手心冒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后来她成功考入齐齐哈尔大学,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她的梦想不大:当个语文老师,
留在小城,陪着父母,平平淡淡过一辈子。
大学里,她还是那个低调的女孩,
成绩中等,气质却慢慢显露出来。
她的眉眼端正,笑起来温婉,老师常开玩笑,
说她长得像画报上的模特,站在台上肯定出彩。
她听了只觉得尴尬,觉得自己和“出彩”完全不沾边。
但是,命运像是安排好似的,毕业前,她想找份安稳的工作,
想和哈尔滨的一所高中签约,好好的当个老师。
父母于报纸上看到黑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的消息,
认为这份工作既体面又适合她,
于是半哄半劝地让她去尝试一下。
她终是拗不过,只得硬着头皮报名。
没想到,面试那天,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
站在一群打扮精致的女孩中间,反倒显得沉稳大气。
评委问她问题,她答得虽不惊艳,却条理清晰。
几天后,录取通知来了,
22岁的郑丽稀里糊涂地成了电视台的主持人。
刚进黑龙江电视台,她像个愣头青。
没学过播音主持,面对镜头,她连手往哪儿放都不知道。
同事们忙着化妆、练稿,她却抱着笔记本,
偷偷记下老主持人的语速和表情。
每天晚上,她对着镜子练口播,练到嗓子沙哑。
领导看她肯吃苦,半年后把一档晚间节目《新闻夜航》交给她。
那是她第一次独当一面,站在聚光灯下,
心跳得像擂鼓,可她咬牙撑住了。
在《新闻夜航》的五年,她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她不喜欢冷冰冰地念稿子,而是试着把新闻讲得像朋友聊天。
每条新闻后,她会加几句自己的总结,简短却贴心。
而且她的播稿方式看着很亲切,这也让节目收视率逐步攀升。
她开始在小城有了点名气,街上偶有路人认出她,
笑着说:“你是那个新闻主播吧?”
她听了会脸红,低头快步走开,觉得自己还是那个不起眼的女孩。
2002年,她又迎来了一次机会。
央视《午夜新闻》面向全国招主持人,
黑龙江电视台的领导直接点了她的名,
说她有潜力,去北京闯一闯。
她犹豫了很久,舍不得小城的熟悉,也怕央视的压力。
可父母说:“孩子,机会不常有,试试看!
28岁的她,打点好行囊,孤身一人毅然奔赴北京。
央视的日子像坐过山车。
《午夜新闻》凌晨播出,她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他人下班归家的时候,她才开始化妆;新闻播毕,天都亮了。
北京的深夜街头空荡荡的,只有路灯拉出长长的影子。
她租的小公寓又冷又潮,回到家只想倒头就睡。
刚开始,她连站位都拿不准,
导演一遍遍喊“重来”,她急得满头汗。
同事们各忙各的,没人顾得上安慰她。
她不敢向父母诉苦,唯恐他们忧心,唯有独自咬牙忍受。
渐渐地,她也适应了央视的节奏。
她的主持风格开始显露:不急不躁,语速平稳,
播完新闻会轻轻整理稿件,像在跟观众道别。
这个小动作让她显得真实,观众慢慢记住了这个新主播。
数年之后,她开始主持《朝闻天下》与《新闻30分》,
其事业仿若开了挂一般蓬勃发展。
可代价也来了。每天忙得像陀螺,吃饭在食堂,
睡觉在出租车后座。
三十而立,在父母频频催促下,她迈进了婚姻的殿堂。
丈夫是个圈外人,性格温和,愿意迁就她的忙碌。
可婚后,家里还是冷清,她一心扑在工作上,
丈夫的体贴像空气,存在却看不见。
在央视,丁克的观念像一股暗流。
很多同事选择不婚或不要孩子,
觉得事业和家庭没法兼得。郑丽也被这种氛围裹挟。
她和丈夫商量好,暂时不要孩子,趁年轻多拼几年,
攒够钱,退休后也能过得自在。
父母和公婆急得不行,隔三差五打电话劝,
可她态度坚定,觉得孩子会打乱她的计划。
丈夫总是护着她,帮她挡住家里的压力。
七年过去,丁克成了他们的默契。
直至2010年,36岁的她因病入院,
于是,往昔的一切开始摇摇欲坠。
病房里,她听着点滴落下的声音,脑子里乱成一团。
她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每天在镜头前笑得得体,
回家却连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她想起父母渐渐花白的头发,想起丈夫深夜等她的背影。
病痛让她第一次感到脆弱,也让她开始害怕未来的孤独。
如果父母走了,丈夫不在,
偌大的房子里只剩她一个人,那会是什么滋味?
出院后,她和丈夫长谈了一夜。
他们做出了要一个孩子的决定。
终于2011年,37岁的她怀孕了。
生产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可当她看到女儿的小脸,
所有的疲惫都不重要了。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事业的光环再亮,
也比不上怀里这个小生命的温度。
她开始学着平衡生活,下班后尽量回家陪女儿,
哪怕只是讲个睡前故事。
她偶尔会想,如果早点要孩子,日子会不会更热闹?
但她很快释然,女儿的笑声已经填满了她的心。
2020年,46岁的郑丽登上《新闻联播》舞台,
这成为她事业最为辉煌的时刻。
这是央视的王牌节目,每句话都要掷地有声。
她语调沉稳,目光亲切。
赢得了观众的信任。
镜头前的她,依然是那个光鲜的主播,
可镜头外的她,多了一份柔软。
女儿渐渐长大,喜欢拉着她一起画画、看动画。
她和丈夫的感情也更深了,虽然他还是那么低调,
偶尔帮她整理文件,默默陪在她身边。
如今,郑丽依然在央视忙碌。
2023年,她主持了春晚的特别节目,
亲切的主持风格让观众眼前一亮。
闲暇之时,她常带女儿漫步于公园。
瞧着女儿蹦蹦跳跳的模样,她深感生活的珍贵远胜任何奖杯。
她还开始关注公益,参与乡村教育项目,
希望更多孩子能感受到温暖。
她说,女儿让她明白了陪伴的意义,她也想把这份意义传递出去。
现在郑丽是家庭事业双丰收,不得不说,她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最近看她的视频,还给《新闻夜航》送上祝福,
看上去很高兴,还是那么漂亮,
这档节目是她事业的起点,想必她也很骄傲。
说起来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走的路,
谁也不强求谁,但是在年老的时候有一个孩子陪伴着也不会感到孤单,
这或许就是郑丽的选择吧。
她用努力敲开了一扇扇门,也用勇气选择了另一种生活。
她的人生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些在忙碌中迷失的人。
在她的事情中,可以看到事业和家庭,
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信息来源:
1、非科班出身,他们却成了播音主持行业的佼佼者……. 微信公众平台.
2、又又又上新,女主播郑丽亮相《新闻联播》. 新京报网.
来源:酒馆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