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上,李涛的全名叫“博物馆刷展的白衣客”,从微信公众号、微博再到播客,你常常能发现他的踪影:他分享着自己的看展心得,和一同看展、策展的朋友们聊天,带领着粉丝一览从国内到海外的优秀博物馆、展览。
虽然自称为“白衣客”,但李涛却是位经常穿梭于博物馆的“黑衣人”,据他说,这样在博物馆拍照不反光。
粉丝辨认他,常常靠的不是外貌,而是声音——语调欢快,语速偏慢,遇到要思考的问题时,尾音会不自觉地拉长。
有时李涛和朋友在展厅中围绕着展品讨论,还会有粉丝“闻声赶来”:“你是不是‘白衣客’?”
在和观众讲解的李涛
在网上,李涛的全名叫“博物馆刷展的白衣客”,从微信公众号、微博再到播客,你常常能发现他的踪影:他分享着自己的看展心得,和一同看展、策展的朋友们聊天,带领着粉丝一览从国内到海外的优秀博物馆、展览。
2024年,李涛一共看了237个展览,从浙江上海到山东河南再到韩国日本,他一共跑了35个城市,每天不是在看展,就是在看展的路上。
“基本上每周都去博物馆,我的业余时间不是在家附近的博物馆,就是在筹备去更远城市的博物馆。一般去了,便是一天,从早上开馆一直呆到晚上闭馆。”李涛说。
日常生活中的李涛
展览分享之余,李涛还会给粉丝们安利博物馆附近的美食。嘉兴博物馆的羊肉面、上海博物馆附近的兴安餐厅、良渚博物院旁边的良玉邻家……吃完了,正好走路或者骑个小车,回到博物馆,继续开看。
从2014年报名成为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再到如今的博物馆达人、自媒体博主,在这10年间,李涛说,他最想做的,是把自己对文博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更多人。
“在博物馆,你所关心的、喜欢的、思考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李涛说。
从“涛神”到“白衣客”
“白衣客”这个称呼源于李涛“校内网”的网名,那时的他,是一名对历史感兴趣的理工科学生。
2012年,去台湾旅行的李涛,在参观史语所时意外听到了一场极为精彩的志愿者讲解。从安阳殷墟早期发掘的青铜器、石玉器、甲骨和西北地区出土汉简等文物出发,历史老师出身的讲解员将一件件文物如碎片般串起,拼凑出了背后庞大且复杂的历史故事。
“原来除了介绍每件文物的特色看点外,还可以通过文物的脉络,提炼出有趣的故事。”李涛感慨道。
从台湾回来后,2014年开始,李涛便报名成为了浙江省博物馆的讲解志愿者,除了官方提供的讲解词外,李涛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查文献、读专著,同时他还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看起来难懂的学术名词,变得生动风趣、易于理解?
“我大学的时候还挺腼腆的,不怎么爱聊天。无论是在高校当教师,还是在博物馆讲解,我从来没有真正练过口才,我的训练是怎么归纳我头脑中的想法,用更好、更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李涛说。
在和观众讲解的李涛
作为讲解员,最欣慰的时刻莫过于观众的聚集与互动。
看着展厅中的观众从最初的在一旁观望,再到以他为圆心聚集,随着他的脚步仔细地观察文物中的细节,并连续不断的提问,这是李涛最开心的时刻。
渐渐地,不少观众知道了李涛,有人专门踩着他的时间听讲解,还有人因此加入志愿者讲解的队伍,大家亲切地叫他“涛神”。
2021年开始,李涛成了“博物馆刷展的白衣客”,开始与更多线上的观众分享自己看展的心得体会。播客“白衣刷展”的头像取自2021年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展览中展出的巩县石窟拓片。那时的他,已经志愿讲解了百场展览,讲解时长累计达千余小时。
“当时就是顺手拍的,做了播客头像,没想到播客一做就做了100多期。”李涛说。
怎样才能更好地去看一个展览?
在“白衣刷展”的播客里,听众常常问李涛:怎样才能更好地去看一个展览?
博物馆刷展经验大放送,也成了李涛每年播客特辑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这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展览,才是值得一看的好展览?
这其实没有固定答案,就像李涛说的:“每个人看展的喜好、需求、认知不一,对展览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那有没有“简单粗暴”的解法?
有,李涛提供了一种思路:看看展览中参与借展的文博单位数量。
吴越文化博物馆 康陵出土 白玉龙形雕 李涛/摄
“通常来说,一个展览涉及到的借展单位越多,展览一般都不太差。当然来自同一个博物馆的展品也能讲出一个很好的故事,但涉及到多个借展单位的不同展品,我们就会好奇:为什么要从这么多地方借来文物,展览想要通过这些文物来讲什么故事?”
展览的故事性,是李涛关注的重点,在观展时,他常留意:策展人有没有试图通过展览用新颖的角度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李涛看来,好的展览就是一个好的学习课题,上课要预习,看展也是如此。“你准备做得越充足、越细致,展览才会收获越多价值越高。”
作为大学老师,李涛马上列举了几个预习的方向:查知网论文,看专业书单……太过专业?李涛笑了:“也欢迎大家听听文博类的播客,虽然比不上论文、图书这样相对密集的知识输入,但大家也可以了解展览相关的信息。”
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 洛阳宜阳县马窑村杨机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李涛/摄
等真正到了展厅,经验如李涛,往往会走上三遍。
第一遍“略看”,从头走到尾,快速地知道展览的体量、布局以及动线,了解展览的主体脉络和线索,脑海中就像展开了一张流程图:展览有几个单元,单元下面又分哪几个小节。
“整个展览看完,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好不好玩?它有没有打动你?如果你被打动,你可以具体看看展品,细细读一下展牌上的内容,仔细地琢磨一遍。”李涛说。
这其实就是“划重点”,在逛第二遍展厅时,可以留意展览的关键部分或者重要展品,一看二拍三结合。遇到非常感兴趣、印象深刻的展品,还可以回过头看第三遍。这时,李涛往往会选择掏出相机,用定焦微距的镜头,定格展品细节。
展览逛完,李涛建议,还可以将之前“预习”的资料拿出来,重新“复习”一遍:“比如你在网上关注了某位博主或者听了某个播客,逛完展览之后你觉得他之前的介绍比较符合你的心意,在这之后,你就可以按图索骥,看他介绍的其他展览。”
故宫博物院 南宋 马和之 毛诗图 李涛/摄
初初看展的小白,还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博物馆疲劳”——有些时候,逛街5小时丝毫不觉得累,逛博物馆30分钟,便直呼不行,一看步数才3000,这是为什么?
李涛笑了:“就像我们给学生上课一样,一堂课40分钟,信息过载,知识吸收到极限,人很快会觉得疲惫。”
怎么办?多看。
李涛拿“长跑”举例:“这就像长跑时遇到的‘极点’,多跑多调整,到后面就能慢慢适应。故事看完,还可以看文物,看细节。这个厅逛累了,可以换另外一个厅看看,调节一下自己的大脑,多接受一些新的信息,就不会感到累了。”
在博物馆找到答案
在博物馆常驻十来年,谈到“博物馆热”,李涛感同身受。
“以前像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只有在寒暑假或者国庆节,偶尔有一两天人特别多。2017年《国家宝藏》掀起过一波热潮,2023年后随着疫情的‘解封’,这两年你会发现热门的博物馆已经预约不上了,非常火爆。”
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当下的博物馆和展览,李涛用了一个字“卷”。
这种“卷”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上——
“卷”文物,从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到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珍惜度如何,数量多少?
“卷”展览,最好的文物放到展厅荟萃也不够,观众更关心:如何凸显展览主题,呈现展览故事?
为了突破传统的展览模式,不少博物馆还会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全息投影等“黑科技”,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这也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主题不谋而合。在李涛看来,每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其实也反映着博物馆人对博物馆未来功能及之后发展的探索。
日常生活中的李涛
在博物馆日来临前,杭州举办了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如何找到数字技术与博物馆实体空间的平衡,也成了论坛上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把这个问题抛给李涛,他的回答和许多人一样,数字技术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李涛还记得去湖南博物院时,“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带给他的震撼与新奇。“当你看完马王堆文物再去看这个沉浸式的大展,你可以深入了解马王堆汉墓的墓室构造、T形帛画、宴饮用具等,感受当时人们绚丽、夸张、奔放的想象力。数字技术的效果好不好,关键是看制作的人是否专业,对博物馆是否了解?对文物认识是否深刻?而不仅仅只是成为一种宣传打卡的方式。VR也好,投影也罢,它们其实都是对‘文物’的再阐述,如果没有文物,剩下的便什么都不是了。”
无论形式内容如何变化,人们走入博物馆看到文物的过程无法被替代。
通过文物,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情感链接其间,这是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李涛举例:“男生们都看过《三国演义》,都读过《三国志》,但当看到曹操墓中‘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出现在你面前,想到这个石牌曾经挂在曹操用过的那把武器上,跟着他陪葬放到墓里时,你的所有认知和想象才能通过这样的‘实例’落定。这些文物回答了最核心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历史、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未来要到哪儿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