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孙子再没吃过这口酥脆,今天非得买10个带回去!”队伍末尾,两个举着相机的年轻人嘀咕:“10块钱一个饼?网红店又来收割情怀了吧?”
凌晨5点,上海石门二路的街角已经飘起葱油香。68岁的张阿姨攥着保温杯排在队伍第一个:“两年前永嘉路关店,
我孙子再没吃过这口酥脆,今天非得买10个带回去!”队伍末尾,两个举着相机的年轻人嘀咕:“10块钱一个饼?网红店又来收割情怀了吧?”
玻璃窗后,80后老板吴志勇闷头翻着煎饼,油星子溅到袖口也顾不上擦。他接手父亲“阿大葱油饼”刚满一个月,抖音点赞破万,小红书差评也扎眼。
有网友犀利评论:“煤炉变电锅,老字号变智商税?”他苦笑着对我说:“我爸驼着背做饼养大我,现在轮到我驼着背挨骂了…”
老上海人记忆里的“阿大”,永远蜷在南昌路弄堂的煤炉前。
1982年,因先天性脊柱侧弯干不了重活的吴根存,跟邻居学了做葱油饼的手艺。煤炉支在违章搭建的雨棚下,一炉9个饼,5毛钱一个。
儿子吴志勇童年最深的画面,是父亲凌晨3点佝偻着背捅炉子,烫伤的手背叠着结痂。
“同学说我身上有抹布味,我哭着不让爸去开家长会。”如今39岁的吴志勇眼眶发红,“后来才知道,他每天多做50个饼,就为给我凑奥数班学费。”
2016年,英国BBC一部纪录片让“阿大葱油饼”冲上热搜。黄牛把5元饼炒到50元,食客排队三小时,城管来了又走。吴根存总是那句话:“我就是个做饼的,别搞特殊。”
4月25日新店开张首日,吴志勇在收银台后贴了张A4纸,密密麻麻列着成本:
中粮非转基因大豆油:28元/升(日均消耗15升)五得利六星面粉:比市面普通面粉贵36%本地小香葱:凌晨4点从崇明直达,雨天价翻倍猪板油:当日现熬,拒绝冷冻货“我爸的规矩——葱要铺满饼皮,猪油必须现熬。”他掀起后厨帘子给我看:三个店员埋头包饼,每个面团精准130克,塞进鹌鹑蛋大小的板油丁。
但对“电锅毁传统”的骂声,这个理工男出身的二代老板显得无力:“现在全上海能用明火的餐饮店不到1%,我们试过电锅+炭炉方案,消防审批根本过不了。
”有老客抱怨饼底不够焦脆,他递给我两个饼:“左边电锅煎,右边以前煤炉的,盲测试试?”
工作日下午3点,本该冷清的时间段,店里却挤着两拨人:
左边是银发军团,98岁的陈爷叔被保姆推着轮椅进来:“小吴啊,你爸当年偷偷给我多加猪油,现在这饼…”他咂巴着嘴突然哽咽。
右边举着云台的网红博主正在直播:“家人们,10块一个的饼究竟值不值?双击屏幕揭晓…”
吴志勇穿梭在两代人之间,像在走平衡木。有人质问“为什么永嘉路的更香”,他掏出去年关店前的监控视频:暴雨天,60岁的父亲独自看店,因为招不到帮工,累得靠在煎台边喘气。
“现在每天打烊后全员复盘,煎糊的饼直接扔掉。”他打开冰柜,当天报废的23个饼躺在角落,“这些不能卖,但可以喂流浪猫——我爸说过,粮食绝不能糟蹋。”
在隔壁咖啡馆,我遇见专程从杭州来探店的餐饮老板老杨。他算了一笔残酷的账:
按现有定价,日销600个饼才能保本(月租金2万+6名员工工资+食材成本)传统手艺耗时:从揉面到烘烤,单个饼需15分钟年轻人拒绝入行:“95后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凌晨3点拌葱油”“你们媒体总说老字号要创新,但猪油换成植物油,板油丁换成培根,老食客立马翻脸。”老杨指着菜单叹气,“你看隔壁新式点心店,半成品煎饼卖15元没人骂,老字号涨2元就被喷上热搜。”
吴志勇的笔记本上写满矛盾需求:年轻人要少油健康,老人坚持传统猪油;白领希望扫码预约,阿姨爷叔只认现金。最新方案是每天预留100个饼,
用棉布保温箱送到附近养老院——这是他与父亲共同的执念:“当年穷的时候,街坊们帮过我们。”
结尾:
暮色渐沉,吴志勇翻出父亲的老照片:逼仄的弄堂里,驼背男人在煤炉前抻长脖子看火候,背后是歪斜的“阿大葱油饼”纸板。
“如果回到2016年最火的时候,您父亲为什么拒绝资本扩张?”我问。
他沉默良久:“可能怕吧…怕徒弟偷工减料,怕分店毁掉口碑。现在我也想通了——就算永远只有这家店,只要还有人跨区来吃,这招牌就砸不了。”
油锅又响起滋啦声,新一炉葱油饼即将出锅。10元贵不贵?答案或许在爷叔保温杯的热气里,在年轻人咬下第一口的表情里,更在两代人被烫出老茧的手掌里。
今日争议:传统小吃该坚守手工,还是拥抱现代化妥协?你家附近有正在消失的老味道吗?评论区见!
来源: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