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的炎热让衣着逐渐轻薄,关于女性身体的细节讨论也随之升温。当穿着吊带的女性自然抬手时,露出的腋毛往往会引发惊讶——这种反应的背后,是一段被商业与文化共同塑造的历史。
夏日的炎热让衣着逐渐轻薄,关于女性身体的细节讨论也随之升温。当穿着吊带的女性自然抬手时,露出的腋毛往往会引发惊讶——这种反应的背后,是一段被商业与文化共同塑造的历史。
1915年,美国《时尚》杂志首次刊登剃腋毛的广告,将无袖装与光滑的腋下绑定,宣称“文明女性不应有体毛”。这一观念随着全球化浪潮逐渐传入东亚: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摩登女性开始模仿好莱坞明星剃腋毛,日本药妆店则将脱毛纳入“现代女性必修课”。
商家通过密集的广告轰炸,将“干净”与“文明”画上等号,例如某日本脱毛品牌曾以“腋下光滑的女性更受职场欢迎”为卖点,将身体管理与社会评价悄然挂钩。
但从医学角度看,体毛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腋毛作为人体的天然屏障,不仅能减少上臂摆动时的皮肤摩擦,还能帮助腋下汗液蒸发散热,同时维护着腋下丰富的微生物生态,这些有益菌可抑制有害菌繁殖,降低炎症风险。正如皮肤科专家指出:“脱毛本质上是一种美容选择,而非健康必需。”
在实际体验中,脱毛的过程充满矛盾。一位尝试过激光脱毛的女性分享道:“每次脱毛前要自己先用剃刀刮净毛发,躺在操作台上被仪器照射时还要戴上眼罩,整个过程耗时近一小时。
脱毛后被告知不能运动、按摩和泡热水澡,新长出的短毛扎得皮肤发痒,让人不禁怀疑这样的‘美丽’是否值得。”这种“美丽的代价”引发了许多人的反思:当我们为脱毛投入金钱和时间时,究竟是出于自我舒适的需求,还是在迎合他人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对体毛的态度差异显著。在伊斯兰文化中,脱毛被视为重要的清洁仪式,埃及女性使用糖蜡膏脱毛的传统已延续千年;在欧美,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曾掀起“留毛潮”,近年来“自然体毛”的趋势再度兴起,社交平台上#NoShaveChallenge(不剃须挑战)话题获得数千万次讨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身体的自然状态。
与脱毛文化并行的,是女性内衣的百年变迁史。从欧洲中世纪的束腰衣(Corset)到现代的乳贴,女性胸部的“管理”始终伴随着束缚与解放的博弈。
19世纪的欧洲,束腰曾是贵族女性的象征。纤细的腰围被视为“淑女”的标配,甚至有医生宣称“束腰能提升女性的气质与修养”。这种畸形审美导致许多女性出现肋骨变形、呼吸困难等健康问题,直到1914年,美国女性玛丽·菲尔普斯·雅各布用手帕和丝带制作出第一件现代文胸,才让女性逐渐摆脱束腰的桎梏。
20世纪30年代,纽约的内衣公司发明了罩杯标准,文胸从“身体的枷锁”转变为“塑形工具”,并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传播,成为中国上海等城市摩登女性的时尚标志。
然而,束缚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钢圈文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市场主流,调查显示,72%的女性表示“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开胸罩”,可见其带来的压迫感。
这种不适推动着内衣的革新:21世纪初,无钢圈内衣开始流行,主打“零压迫”理念;乳贴则因脱衣舞娘的需求应运而生,本意是为了应对反裸露法规,却意外成为女性日常穿搭中的“隐形束缚”——粘性材质容易导致皮肤过敏,长时间佩戴还会让乳头产生压迫感,许多人吐槽“乳贴不是解放,而是另一种折磨”。
东西方在内衣观念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欧美女性从20世纪60年代起掀起“焚烧文胸”运动,抗议对身体的束缚,近年更流行“Free the Nipple”(解放乳头)运动,街头常可见不穿内衣自信行走的女性;
而在东亚,尽管“无钢圈”“Nobra”(不穿胸罩)的趋势逐渐兴起,但在公共场所,女性若不穿戴内衣或乳贴,仍可能遭遇异样目光。这种差异的背后,是传统观念与现代审美、本土文化与外来影响的激烈碰撞。
无论是脱毛还是内衣选择,本质上都是女性身体自主权的博弈。当男性对女性露出腋毛表示惊讶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男性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汗如雨时,浓密的体毛从未被质疑“不美观”,而女性却被纳入一套严苛的外貌评价体系。这种双重标准源于长期以来的性别凝视——女性的身体被异化为“观赏对象”,而非“自主的生命载体”。
商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脱毛仪、隐形文胸、乳贴等产品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脱毛市场规模已超过120亿美元。
广告不断制造焦虑情绪:“腋下的瑕疵会影响职场形象”“乳头凸起不够雅观”,将身体的细微之处与社交价值紧密捆绑。但消费主义的悖论在于,当女性以为自己在“自由选择”时,往往陷入了更深的无形束缚。
令人欣慰的是,新一代女性正在重新书写身体的叙事规则。社交平台上,“自然体毛”话题获得数千万次讨论,年轻女性们大方分享不脱毛的日常,用“腋毛自由”对抗外貌焦虑;内衣市场上,“无尺码”系列产品备受青睐,某品牌无钢圈内衣销量三年增长400%,越来越多的品牌强调“身体无需被定义”。
这种转变不仅是审美的更迭,更是意识的觉醒。正如一位网友在分享中写道:“我的身体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承载生活的容器,它不需要迎合任何人的标准。”
站在夏日的街头,看着穿着吊带的女孩自然地抬手、转身,忽然想起人类学家的提醒:所有“理所当然”的习惯,都值得追问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当我们不再被“应该”“必须”这样的词汇绑架时,或许才能真正享受身体的自由。
毕竟,比“完美”更重要的,是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从脱毛到内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这场关于身体的讨论,终将指向一个更包容的未来——在那里,女性的每一种样子,都能被温柔地接纳,每一种选择,都能得到尊重。
文本来源 @严肃喧哗 的播客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