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二•1980年广西边境轮战中我参加的一次侦察兵成功越境捕俘行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14:37 3

摘要:但我们这次执行的侦察作战任务,不象1979年还击战中的情形,因为那时我们是大军压境大兵团作战,越军节节败退,战场上我军优势明显,有时候如入无人之境,所以战士们从心理上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危险。而1980年之后的侦察兵“轮战”,多数情况下都是小分队潜入敌方境内,地

(接上篇)

五、终于成功实施了一次越境潜伏捕俘行动

前边已经叙述过了,我们125师侦察分队(包括三个团的侦察排)这次奉命来广西龙州边境“轮战”,对外叫“轮战训练”,实际上是执行侦察作战任务。

但我们这次执行的侦察作战任务,不象1979年还击战中的情形,因为那时我们是大军压境大兵团作战,越军节节败退,战场上我军优势明显,有时候如入无人之境,所以战士们从心理上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危险。而1980年之后的侦察兵“轮战”,多数情况下都是小分队潜入敌方境内,地形不熟悉,敌情随时变化,又是孤军潜入,还要防止踩雷误伤,更危险更具挑战性,所以对我们侦察兵的军事技能、胆量和心理素质要求更高,更应发扬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而要完成侦察作战任务,不光是在边境线上我方一侧训练、巡逻和设伏,也不是只在山上设立观察哨(点),最重要的侦察手段就是潜入敌方境内埋伏,在对方武装人员必经之处实施抓捕,收集情报。

而且,师首长对我们侦察分队这次“轮战”是有要求的,就是我们侦察连和三个团的侦察排,必须分别越境抓捕到2~3名越方武装人员。对此,侦察科江鲁平科长压力山大,就不断找我们连唐先龙连长谈话做工作,因为连长是一连之首,是第一责任人。江科长要求我们侦察连必须完成越境抓捕到2~3人武装人员的任务,唐连长也一再保证一定限期完成任务。

所以,之前的每次越境潜伏捕俘行动,唐连长都是先身士卒,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亲任捕俘组组长,在整个“轮战”期间,唐连长带领战士越过边境开展侦察和潜伏捕俘行动共计26次之多。

“胜败乃兵家常事”。前几次越境潜伏捕俘行动没有成功,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展开行动。

1980年11月8日暂停36号界碑附近的越境潜伏捕俘行动以后,其他班排战士撤回到科甲,我们一排继续留在陇角村。9日早饭后,我们3班越过边境,掩护工兵埋设地雷导线,直到下午3点左右才返回。11日上午,又一次越过边境掩护工兵埋设地雷导线,接近12点返回。晚饭后留守战士开会,为下一步开辟新的潜伏捕俘点位,决定明天开展一次越境侦察行动,会上唐连长宣布侦察组成员,并强调注意事项。我为侦察组成员。

据马鞍山观察哨上通报,近两天在越方469高地的西侧一棵大榕树附近,有武装人员活动。12日早饭后,我们侦察小组伪装好,全付武装,跨过边境,小心缓慢的往469高地西侧运动,来到这棵大榕树下,确实发现有人活动的痕迹,返回后向指挥部(侦察科)江科长作了汇报。但指挥部并没有决定何时行动,说是让马鞍山观察哨再进一步观察,掌握清楚敌人的活动规律再行动。

期间,13日晚上我带领我们3班战士林观帝上山观察,16日上午又带领本班战士潘其德上山观察。

17日,接指挥部指示,我们一排以及配属的工兵和电台兵,潜入越方469高地西侧大榕树下设伏。

这次行动我们一排长杨干任组长,仍分为捕俘组、火力组、接应组,我在捕俘组。凌晨3点40起床,4点30出发,到达各组指定位置后,作好伪装和隐蔽,就是耐心的等待战机。我们捕俘组就埋伏在大榕树下,呈伞形排开,一动不动坚持着,中间每人只吃了点带去的由炊事班事先给做好的一小块干面饼。一天中并没有发现敌情,这样坚持了14个小时,晚7点返回住地。

但是,第二天,就是18日,大概下午两点多钟,我方马鞍山观察哨上通报,有5名背枪越南武装人员来到我们昨天潜伏的大榕树下,可能察觉有我们潜伏时留下的痕迹,立即持枪搜索,还交头接耳的,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才返回。

我们侦察兵潜伏捕俘的要求是,绝不伤害对方普通老百姓,但只要带枪的武装人员,不管是正规军,还是民兵,都是我们抓捕的对象。行动中如果发现4名(包括4名)以上武装人员接近潜伏位置,尽量的隐蔽好,不可轻易行动,只有在敌人发现了我们时,才能果断出击,因为确保自己安全返回是第一重要。如果遭遇到3名以下武装人员,根据当时的情况,由捕俘战斗小组组长随机判断是否实施抓捕行动,打死打伤一到两名,至少活抓一名。

好险啊!如果我们潜伏的当天,这5名武装人员过来接近我们潜伏的位置,一定是短兵相接,拼个你死我活!

17日的潜伏捕俘行动没有收获,18日又出现新的敌情,原先潜伏捕的位置已经暴露,行动又暂停了几天。

11月24日,终于开始了新一轮越境潜伏捕俘行动。这天,我们潜伏的新的点位是越方469高地北侧的山根下,面朝北,具体位置:西边越南的板玳村通往东边瓦让村的一条小路的南侧,背后一座不太高的石山就是469高地,右手边30米处是一个山隘口,小路的北侧和西边都是干了叶子的成片的玉米地,地势开阔,直到西边村庄。

这天的捕俘组共9人组成,以我们一排战士为主,唐连长担任组长,3人为捕俘手,3人为火力掩护(我为火力掩护),另有2名两瓦电台兵。队伍3点起床,3点47分出发,夜晚晴朗,借着月光,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到达了边境线,稍作停留观察,接指挥组电台命令,开始向敌方纵深运动,4点50分左右到达潜伏点位,从边境线到潜伏点直线距离约3公里,行动还是非常迅速的。到达后立即各就各位,紧靠小路南侧,从西往东以序为:组长唐连长、电台兵和掩护战士,中间3名捕俘手,东侧是我和另一名战士及电台兵小黄。

上午11点左右,观察哨通过电台通报,从我们潜伏的左前方走过来一个穿壮族衣服的约50多岁的老太婆,赶着两头大水牛和一头小牛犊,向我们潜伏的位置靠近,要求我们隐蔽好,千万不要被她发现。我们都屏息观察动静,好在她经过时,距离我们潜伏点往北约50米,赶着牲口从玉米地里穿过的,没有走我们潜伏位置旁边的小路。约7、8分钟,老太婆进入东边的山隘口,我们刚要松口气,就听见山隘口那边“咕噜咕噜”的石头响(刚进入到潜伏位置的时候,我曾带领另一名战士专门到东边的山隘口侦察,发现山隘口正中间的小路上垒起了很高的乱石,上边又放了很多干树枝),分析判断,可能是水牛跃过时或老太婆推倒乱石发出来的声响,这样持续了一两分钟。我们都以为她跨过山隘口了,奇怪的是,不一会,老太婆惊慌失措的又沿着我们潜伏位置前边的这条小路往回快跑,牛也不要了,可能是她受到了什么惊吓。这样一来,我们捕俘组中有的战士就惊慌恐惧起来,认为我们已经被这个老太婆发现了,她是跑回村报信的。电台兵立即把这一突发情况报告指挥组,但由于信号差,这边讲那边听不清楚,没有接到指挥组的处置命令。最后,组长唐连长从万无一失确保安全出发,决定迅速撤离,这样,这一次的潜伏捕俘行动又一次无功而返。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当天下午两点半左右,我方马鞍山观察哨上看到,陆续从西边的板玳村走出来4名没有携带任何东西的男青年,沿着小路向我们上午潜伏的位置方向走去,他们都很随便轻松,没有一点紧张的样子,有一个人嘴里还吃着甘蔗,可能是帮助上午的那个老太婆寻找她的牛的。这样分析下来,上午我们的潜伏活动并没有被老太婆发现,只是一场虚惊,一种错误的判断。但是,如果不迅速撤回,到下午4名男青年走过潜伏位置的时候,也有可能暴露,到时候就不好处置了,所以及时撤回的决定还是正确的。

这样,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的潜伏捕俘行动又后推了几天。

1980年11月29日,这一天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也是所有参加行动的战友记忆深刻的一天!

因为这一天我们侦察连又组织了一次越境潜伏捕俘行动,这一次终于成功了,捕抓到一名越南背枪的武装人员,而且非常顺利,我们捕俘组没有任何损失,这是我们侦察连“轮战”近三个月以来多次实施越境潜伏捕俘行动,一波三折,又多次失利失误后,第一次取得成功。

11月24日的行动无功而返以后,暂停了4天,确定我们原来潜伏的位置没有暴露之后,29日这次行动的潜伏位置仍然设在那里,即越方469高地北侧山根下、从西边板玳村通往东边山隘口的小路南侧。

捕俘组成员由24号的9人增加到11人,唐连长仍然是组长,4名捕俘手也作了调整:李平为第一捕俘手,阮达雄为第二捕俘手,一排长杨干,四班长代理二排长郑友光为4人捕俘小组长。

我和另3名战友为俺护小组,电台兵2人,也更换了一台大功率电台。从科甲又调过来二排三排的部分战士,组成火力组、接应组,另有指挥组,江科长仍为指挥组长。

行动方案、行动过程与24号那天基本一样,只不过到达潜伏区域后,最初的潜伏点不是靠近小路的南侧,而是在山坡往上20米左右处,目的是为了防止普通老百姓通过时不被发现。

上午10点30分左右,接马鞍山观察哨通报,有一名背枪的男性武装人员从西边的板玳村走出,牵着一头大水牛,正往我们潜伏的区域走来,让我们迅速从山坡移动到小路边上隐蔽。在我们往下半蹲式移动的时候,可能是个别战士挎的水壶碰到石头发出了声响,这名武装人员停止了脚步,很警觉的听、看了好一会。指挥组指示我们停止运动。等了大约3分钟,这个家伙又继续往我们潜伏的位置走来。捕俘组长唐连长让我赶紧把水壶从肩上全摘下来,立即小心翼翼的往小路边移动,各就各位隐蔽好。又过了约3分钟,这名武装人员走进我们的潜伏区,当他走到4名捕俘手跟前时,唐连长一声命令:“上!”第一捕俘手李平一跃而起,先用木棒朝他肩背打了一下,然后立即抓摁住了他。这次行动我虽然担任掩护,但几乎紧跟李平脚后半步冲上去,抢夺这家伙背上背的枪支。

这名武装人员大约35岁,高1.75米左右,偏胖,皮肤很黑,身体很强壮,倒像是北方人。开始,他怔了一下,丢开了牵的水牛,但很快反应过来,右手右臂死死压按住肩上的半自动步枪不放,口中“吭哧吭哧”喘着粗气。李平又抽出木棍打他的右小臂和手,我用力掰开他的手指,费了好大劲才把半自动步枪夺下来。这时,其他战友一涌而上,抓胳膊的抓胳膊,抓腿的抓腿,抬着他仰面朝上赶紧往回撤。这家伙开始不老实,反抗,蹬腿拧腰乱扑腾,嘴里仍哼哼喘着粗气,我们又往他身上打了几下木棒子,才老实了点。我们捕俘组回撤了大约200多米,接应组战士上来了,我们把这名武装人员交给接应组,这时紧张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下来。我们多名战士端起冲锋枪朝西北板玳村方向连打了几个点射,一是一时兴奋过过枪瘾,二是给对方报个信:抓了你们的人了,快过来解救啊!随即快速往边境回撤。

在回撤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惊险的一幕:我是单独沿469高地山根西侧穿越草丛往大榕树这边来的,正好有一名火力组的战士(他的名字记不清楚了)在大榕树北边持枪埋伏,他看到前面几米处有动静,以为是敌人过来了,枪的保险已经打开,右手食指勾住板机准备随时开枪了,这时我扒开高高的草丛,满脸涂抹绿油彩(为了伪装)的我与他打了个照面,他一看是我,立刻松开了板机。他说,就差一秒半秒我就要勾动扳机了,距离这么近,枪响你不死也得重伤,好险啊!当时我微微一笑没觉着什么,事后细想真有点后怕:抓捕行动时没有出现危险,回撤时差点“报销”在自家人的枪下!

我们捕俘组包括其他各组迅速安全的撤回到我方一侧。这次越境潜伏捕俘行动非常成功,整个过程也非常顺利,尽管抓到是一名武装民兵,不是越方正规士兵,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为这是我们125师侦察连自赴边境“轮战”三个月以来的第一次越境潜伏捕俘成功行动,全连从连干到每个战士都非常高兴,江科长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欣喜的笑容。

当天下午我们全员从陇角村返回到科甲。在村外的山路边,看到被我们抓捕到的这名武装人员坐在一张木制靠背椅子上,也没有任何捆绑束缚,低着头,很温顺的样子,一群男女村民围着他看热闹。

因为我们抓捕到的是一名地方武装民兵,就交给我方边境公安派出所审问处置。按照国际公约我方是非常优待俘虏的,给他好吃好喝,审问完,没有什么价值了,就放他们回去,走时送烟送食物,暂时不愿意回去的,可以投奔亲戚,因为广西中越边境线上的壮族百姓过去很多都是通婚的,有不少亲戚互相走动的。

我们离开的第二天,越方实施报复,朝陇角村庄周围炮击,我们边防部队炮兵进行了还击。但他们一时不敢派武装人员往边境这边过来,怕我们伏击,后来我们的工兵又引爆了之前埋设的地雷,他们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我们连干部战士从36号界碑附近的陇角村返回驻扎地科甲以后休整了几天,我被江科长抽调到侦察科帮助写战例。12月2日,全连召开会议,颜指导员宣布11月29日过境捕俘行动中立功受奖人员名单。共有11人立功,其中一等功1人,二等功4人,三等功6人,捕俘组的战士全部立功,我本人立了个三等功(实际上,返回广东营房以后,又重新进来了评功评奖,奖项有变化。师里也专门在出征时宣誓的大礼堂召开了侦察分队广西“轮战”总结表彰大会。)

我们侦察分队广西边境轮战的时间原定是4个月,计划81年元月5号返回广东营房,但由于边境敌情的变化,再一个原因是,我们侦察连和三团组成的侦察分队都还没有完成即定侦察战斗任务,即各自抓捕到2~3名越方武装人员,所以“轮战”又延长了近两个月,直到1981年2月25日才返回到广东东莞的部队营房。

其间,81年1月13日,我们侦察连又在41号界碑方向实施了一次过境潜伏捕俘行动,同样抓捕到一名越方武装民兵。这次行动我没有参加,具体的实施过程,在后来帮助写战例的时候也曾经向参加的战士多次了解过,但形成的战例底稿没有保存。后来连队缩编,连干调动或转业,老兵多数退伍,详细的经过谁也说不清楚了,实在可惜。

(全篇完)

后记:

以我本人1980年在广西边境轮战期间参加的一次成功越境捕俘行动为题目,分三期发布的内容,是以当年我写的日记为依据,结合部分战友的回忆而写成的,时间、地点、战斗经过基本都是属实的,实际上也大体上再现了我们125师侦察连1980年9月至1981年2月赴广西龙州边境“轮战”的概况。但是,当年的日记中只记录了我参加的行动和经历的事情,其它很多方面肯定有疏忽和遗漏,还请参加当年“轮战”的战友们给予谅解和补充,敬礼!

来源:一颗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