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网上有不少文章提到了“五一六”,才想起这是个特殊的日子。五十九年前的5月16日,高层通过了一份《通知》,文件成为指导史无前例的十年运动的纲领,随后成立的文革小组成了领导核心,王关戚姚几个资历不深的秀才摇身首长。
《阿天讲古》181
《蹉跎岁月》15
这两天网上有不少文章提到了“五一六”,才想起这是个特殊的日子。五十九年前的5月16日,高层通过了一份《通知》,文件成为指导史无前例的十年运动的纲领,随后成立的文革小组成了领导核心,王关戚姚几个资历不深的秀才摇身首长。
有趣的是,通知出台日期,既是划分历史阶段的里程碑,作为十年运动的起点;在运动中“516分子”又成了反革命的代称;上山下乡高潮时还是清退在职工人的一条时间界限。
百度查得:“《通知》于1966年5月16日通过,后被称为《五一六通知》,发表于196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但百度所说的发表时间与我的记忆不一致,显然有误,因为当年文件只在内部传达,并没公开,底层百姓根本不知道。我们是在校中学生,年少无知只认报纸,记得当时报纸没登这消息。报纸公开发表是在一年后的1967年5月17日,大家这才知道“要警惕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的名言出自这份文件。
1967年5月17日报纸
1966年初山雨欲来,报上批判《海瑞罢官》,学校也紧跟形势,油印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剧本,发到各班供大家批判,我第一次见识了剧本是什么模样,还记住剧本有“天寒地冻风萧萧,海父南归留不住”的唱词。大家以为批清官是学术问题,以后伟人点出它的要害是罢官。
姚文元是运动的急先锋
到了5月初,报纸点名批判“三家村”,作者在杂文中说了黑话,大家一时不明白,这么高级的干部竟会在报刊上含沙射影攻击党的路线,还说“太阳上有黑子”是“恶毒攻击”,完全属于“吮字骨”(挑骨头)。紧接着,各地依样也揪出了大大小小的“三家村”。漳州有几位文艺青年油印了《春蕾》等小刊,刊登本地文学爱好者写的歌颂新时代的文章,也遭批判。中山公园内贴满批判”三蕾一鸿”的大字报,漳州文化名人陈布伦首当其冲。
报刊上的杂文结集《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
不久,6月1日广播了北大的大字报,报纸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运动席卷全国。派工作组进驻学校,校长成了走资派靠边站。之前学校还正常上课,高三毕业班同学正准备冲刺高考。6月份学校全面停课,接着又宣布取消高考,史称“老三届”的在校六个年级的中学生从此失去上课升学的机会,几年后都去农村接受没有文化的贫下中农再教育。
运动初期学校先抛出有历史问题的老师,其中有教我们的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她们温文尔雅,让大家十分意外,接着又批判两位校长,说校长是混入革命队伍的上海小开。校园到处是大字报,起先批斗还没有见到打人,八一八以后,一夜之间有人戴起红袖章,狂热的革命小将们仿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出现戴高帽挂牌游街和暴力批斗。在校内,我的初中英语老师被斗后跳井未死,拉出来再批斗,我的高中英语老师被学生打断肋骨,政治处主任跳楼。一时间校园里充满红色恐怖,每天都有人被批斗,我的物理老师被揭发说他曾在课堂上污蔑大跃进生产的硫酸像酱油,不少老师精神和肉体都吃了苦头。
《516通知》通过的日期,又是一场清查反革命运动的名称。所谓“五·一六”反革命集团,原指北京一度存在的一个名为“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的小组织(记得是北京钢铁学院)。该组织在1967年8月间进行秘密活动,散发攻击个别中央领导的传单。1968年成立清查“五·一六”专案领导小组,把许多干部、群众打成“五·一六”分子,遭到长期隔离审查、批斗、监督劳动,丧失人身自由,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
那时我的矿石收音机刚升级,自己动手加了一级半导体三极管放大,灵敏度大增,但选择性很差,经常会串台。有一天,有电台说北京的红卫兵516团贴大字报反对中央领导,播音念成了第516团。看来外界要捕捉和报道国内运动信息也很困难,不了解此处的516含义是日期,而不是红卫兵组织的序号。
“516”对于上山下乡运动,还有第三个含义。1969年,各地掀起上山下乡高潮,凡是没有正式工作、未婚的16岁至25岁城市居民,统统要上山下乡,如果是独生子女的可申请留城。不论是否读过书、是否上过中学,都叫做知识青年。我下乡的长泰,农民叫知青为“智识阿”,我们称农民为”农哥“。有个机构叫四面向办公室,负责动员安置知青下乡,后改名知青办。年初那批,动员成分多些,到了年底,基本属于强制性。为了逃避下乡,有的草草找对象结婚。
已有正式工作的,也不能全部幸免。困难时期之后,城市很难就业。如要找工作,得要先到“街政府”当“街桌布”(义务工),表现好的可优先领到招工表再排队等待。那时劳动局每年招工人数很少,且只招收合同制临时工,属于编制内用工,但工资很低,每月才24元,而固定工最低的一级工也有33.5元。
1966年运动开始,但各单位仍有少数指标通过劳动局招工,有些家庭困难或有门路的,还能进厂当合同工。1969年,市里出文件说凡是1966年5月16日以后进厂的工人,一律予以清退,虽手续完整,运动期间招工的都不算数。老友黄添才是三中67届初中,招进位于新华南路的圆钉厂,也被清退。这些人被大家戏称为“516分子”,也要和老三届生、社会青年一起去农村接受“再教育”。我们一起下乡的。就又几个曾领过正式工资的知青。“好该在”,我二哥是1965年进厂,要不我家又要多一人下乡。
下乡那年,还在坚持执行文革路线,怎么运动期间正式招工的都不算数?显然逻辑矛盾,如果是过后到了“全面否定”的年代,才以此划线清退倒是可以理解。
有些日期,还是待遇的分界线。干部退休,80年代起通称离退休,后来才知道退休和离休享受待遇有重大差别。凡是1949年10月1日之前参加工作叫离休。离休又有老红军,老八路之别,1937年7月7日之前参加革命的,称老红军;1945年9月3日之前的,叫老八路。
漳州有点特殊,把享受离休待遇的时间点推迟到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日,表哥就属于512干部,看病住院全报销。
来源:不学八哥何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