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楚帛书回家!流落80年终归国,美国为何这次“不敢”扣押?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17:37 3

摘要:这几天,一个看似“冷门”的新闻,刷爆了文博圈的朋友圈——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正式向中方归还流失近80年的战国时期楚帛书《五行令》《攻守战》。

这几天,一个看似“冷门”的新闻,刷爆了文博圈的朋友圈——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正式向中方归还流失近80年的战国时期楚帛书《五行令》《攻守战》。

你可能会说,一本古书嘛,归还就归还了,至于那么激动吗?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块“布”,分量太重。

它不仅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帛书实物,更是中华文明在战国时期政治哲学、军事占卜、意识形态的一次集中展示。

更关键的,它在美国“失联”近80年后归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全球对中国文化遗产主权的态度正在改变。

这不是“捡回来的破布”,而是中华文明的纸上兵法

先说文物本身。楚帛书是什么?简单点讲,它是古代中国在纸出现之前用丝织物写成的“古书”。

而这一次回归的两篇:《五行令》《攻守战》,你一听就知道不简单。

《五行令》是用五行观念解析政局动向、指导统治术的早期文本,里面充满了“火克金”“木生火”这种政治-宇宙交错的世界观。《攻守占》则是楚人用于军政占卜的战略指南,类似战国版的“奇门遁甲”,讲的是怎么通过天象和五行之理判断何时出兵、何时坚守。

这是什么?这是中华文明体系下最早期的国家治理逻辑和战争策略表达。

简单点说,这不是一堆“咒语”或者“古代迷信”,而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大脑、智库、乃至参谋部留下的知识结晶。

而且它能保留至今,还被写在丝帛上,比纸张稀有百倍,说明这在当年就是王侯将相圈层的“机密档案”

所以,这不是“文物回家”,而是“中华大脑归位”。

80年流落美国,为何如今归还?中国崛起,是最大底气

很多人不理解:这不是美国博物馆么?你说归还就归还?他们不是最擅长“打死不还”吗?

没错,史密森学会下属的亚洲艺术博物馆,曾收藏过大量中国文物,有的明确出自盗墓、走私、战乱时期非法交易

早些年我们也有文物索回案例,但很多都不了了之——要么缺乏证据、要么对方“搪塞拖延”、要么干脆强硬不归。

那这次,为什么他们“主动”归还了?

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80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

文化主权意识空前强大。 国家文物局近年来加快海外流失文物的调查、追索、合作机制建设,早已不是过去“查不到、不知道、没人管”。法律与外交资源全力支持。 中美之间早已有《防止非法文物进口双边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公约。我们是“有章可循、有理可讲、有力可施”的主权国。中国舆论与公众文化热情高涨。 战国文物、楚文化、简帛研究早已不是学术圈自嗨,而是全民关注点。从《国家宝藏》到抖音文博账号,大家都在说一句话:“让文物回家”。

归根到底——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强大到足以让别人尊重我们的文化主张。

文化自信,绝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让世界“不得不尊重”

过去,我们总说要增强文化自信。但什么才是文化自信?不是多读古诗词、不是多看汉服小姐姐,而是当一件文物在海外“漂泊”,全世界都知道它应该回家。

楚帛书的回归,不仅是考古学术的胜利,更是文化话语权的体现。

你想想,如果今天是一个非洲国家去找美国要东西,你觉得博物馆会主动还?不太可能。

但对中国,他们知道——如果你不还,我们有话语、有实力、有全球传播渠道曝光你,也有法律工具让你压力山大。

这才是强国应有的文化底气。

楚帛书的研究价值:重新定义中国书写与思想史的起点

除了政治象征意义,这两篇帛书本身的学术价值也堪称炸裂。

最早的帛书实物,为“书写的中国”树立新起点。
比起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这批楚帛书还要早几十年,至少在战国中期——这让我们对中国书写文化的形成时间节点,得以前推。最早的五行思想文献之一,为古代哲学研究提供实证。
我们过去对战国五行、阴阳家思想多是基于《管子》《吕氏春秋》等传世文献,而这批帛书属于“亲历者手记”,极具原始价值。填补楚文化与兵家文化的交汇空白。
楚国自成体系,其政治、语言、礼俗不同于中原。而这批楚帛书恰好展现了一个融合五行占卜与兵家战略的楚国治国图谱。为甲骨文、金文之后的“书体演化”提供关键链接。
从大篆、金文到战国小篆之间的“书体断层”,楚帛书提供了桥梁性证据,文献学界可谓重磅福利。

一句话:这不是几段古文,而是中华文化谱系中的“基因片段”。

楚帛书回家,写的是过去,更是中国的未来

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文物回归?因为文物不是文物,而是“文明身份的身份证”。

在全球文化交流的今天,谁掌握叙事权,谁就能赢得尊重。而这种叙事,既需要我们强硬要回被掠夺的历史,也要展现属于未来的文化自信。

楚帛书只是开始。今天我们追回一块帛书,明天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符号,在国际上讲好自己的文明故事。

当文物不再“流落异乡”,而是“自信归来”,我们才真正拥有了讲历史的资格,也拥有了开创未来的可能。

这,就是中国式崛起的文明篇章。

来源:斌说Bi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