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问题,表面上是“直觉冲突”,背后却是几十年事故教训+人因工程+解剖学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你看到的怀挡拨杆、旋钮式电子挡,其实也都还在遵循这套古老但成熟的体系。
关于PRND,有点想法。尽管主流市场是PRND,但为什么是PRND呢?
黑比亚迪的那个观点是“D挡向前推,R挡向后退才符合直觉”,但真的是这样么?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直觉冲突”,背后却是几十年事故教训+人因工程+解剖学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你看到的怀挡拨杆、旋钮式电子挡,其实也都还在遵循这套古老但成熟的体系。
说到底,是“人的手”决定的。
从解剖学看:人的手腕,不是对称设计的。我们用右手握挡把(大部分车默认右手控制),做“往下拉”和“往前推”的动作时,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肌肉控制机制。
往下拉挡把:属于掌屈(Palmar flexion),也就是把手指往手掌方向弯曲,对应肌群是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掌长肌、指屈肌群,这些肌肉日常使用频率高,吃饭、写字、握笔、拉门把手……都是这套系统在工作,因此肌力强、控制感稳定。
往前推挡把:属于背伸(Dorsal extension),也就是把手指和手背方向掰上去,对应的是桡侧腕伸肌、尺侧腕伸肌、指伸肌,它们位于前臂背侧,生理上不如屈肌强壮,日常使用频率低,动作稳定性差,活动角度也更小。
角度限制上掌屈(下翻),最大角度约 80~90°,背伸(上翻)最大角度约 60~70°,而我们日常舒适操作区间通常只在最大活动范围的60~70%,也就是说往下拉挡把这事儿,手更擅长;而往前推挡把,容易别手腕、抬肩膀,既费劲又容易错位。
所以,将“常用动作”放在“更舒服的位置”,将“危险动作”放在“相对费劲的位置”,是一切合理交互设计的第一准则。
那PRND顺序是怎么来的呢?
自动挡设计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代美国的自动变速器。那时候大家挡位排列五花八门:有的P挡在最底下,有的R挡挨着D挡,有的甚至倒车和前进之间没有物理阻尼,结果事故不断。于是到了50年代,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第 102 号》规定了R和D之间,必须有个N挡,P可以在R一侧的末端,于是就变成了PRND。通常来说,厂家在R挡和D挡之间也会设置按钮或物理阻尼,以防误操作。
动作路径和风险权重决定一切:
P挡:停车时最常用,也最重要,要放在最上面方便确认;
R挡:倒车风险高,要人为设定一个“特殊动作”提醒驾驶者;
N挡:空挡使用率低,不可误挂,夹在中间正合适;
D挡:前进是驾驶最常态的动作,要放在最顺手的位置。
所以,R挡必须被“埋”在高位+加入阻尼;D挡则放在下拉位,正好契合手腕下拉的自然路径。
这套标准背后的逻辑只有一句话:高风险动作要多一步确认,低风险动作要顺手顺流,你以为是反直觉,其实是反失误。
一个需要搞清楚的概念是,汽车的挡把不是“连续控制器”;而是切换驱动状态的开关,是“离散控制器”。它的逻辑是“动作触发状态变化”:你挂D挡后并不会马上动,还得踩油门,你挂R挡也不是往后推车,而是让变速器输出扭矩方向反转。挡把不是方向盘,不控制前后,而是“指令选择器”。就像你按了空调遥控的“制冷”按钮,并不代表你“按的是冷风的方向”。
也正因如此,汽车的挡位设计逻辑偏向“误操作防范”,而不是“符合方向直觉”,它可以不讲空间映射,但必须讲安全路径。
因此PRND看起来“反直觉”,其实很人性。
从最初的物理机械挡把,到今天旋钮式电子换挡、触摸滑块、语音挂挡,技术形态已经变了很多,但一个事实:不管形态怎么变,多数的顺序都还是PRND,正如你不会质疑键盘为什么是QWERTY(其实也有更快的键位布局,但没人用得起来),挡把的PRND顺序已经成了汽车交互的基础语法。比如说,今天新能源的导向下,怀挡、拨杆多了起来,但很多品牌依然沿用PRND。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手指往下拨是自然的动作;往上拨反而更费力。于是,D挡依然被安排在拨杆下方,R挡被放在上方---完全延续了PRND的顺序和操作逻辑。这个设计背后的理念依然是常用操作最低成本,危险操作要故意不顺手。
也有特殊的产品。
如果你注意到了前面法规的BUG,也就是说,重要的是R和D之间有个N,并没有谁约束一定非得是RND,DNR行不行呢?
也是行的。比如昨天有朋友说到的、我没有想到的大众ID.3,就是DNR---它的右拨杆,可以这么拧。一旦脱离了那个手部、手指“容易的还是困难”的动作话题,似乎这也没什么问题,就是和主流设计相比,特立独行了,但这种产品,确实不多。
来源:轰鸣的小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