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梅县宝贵的文化瑰宝,其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接力培育。近年来,湖北省黄梅县坚持“人才兴戏”战略,以“活态传承、守正创新”为主线,通过“实践锻炼、平台赋能、机制改革、传承发展”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兼具艺术底蕴与创新
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梅县宝贵的文化瑰宝,其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接力培育。近年来,湖北省黄梅县坚持“人才兴戏”战略,以“活态传承、守正创新”为主线,通过“实践锻炼、平台赋能、机制改革、传承发展”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兼具艺术底蕴与创新能力的戏曲人才队伍,为黄梅戏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以实践淬炼人才:
扎根基层舞台,锤炼人才本领
基层实战,提升专业能力。坚持将“送戏下乡”“正月惠民演出月”作为青年演员成长的练兵场,每年组织青年演员深入基层演出超百场,通过“以演代训”让青年演员磨砺唱功、提升演技,不断积累舞台经验。今年4月份以来,已组织“送戏下乡”活动演出74场,线下观看人数达70万人次。
双轨赋能,拓宽成长路径。大胆开辟第二舞台,创新推出“周末剧场”抖音直播品牌,建立“线下演出+线上直播”双轨培养机制,推出《一代义伶邢绣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0余部经典剧目,联合中国戏曲学院出品《马毛姐》《我的乡村我的亲》等优质新剧,通过新媒体平台掀起一片黄梅戏热潮,全年线上直播观众突破千万人次。
文旅融合,搭建长效平台。深化黄梅戏剧团与景区合作,以东山问梅村等特色景区为驻点,遴选聘用优秀青年演员,组建专业表演小队,通过角色扮演、登台合唱、现场教学等“沉浸式”项目与游客互动,今年“五一”期间每日推出3场专演,日均吸引游客超万人次,年均演出700余场次,既提升青年演员技艺,又助力乡村旅游从“观光”向“体验”升级。
以改革激励人才:
创新机制改革,释放人才潜能
打破体制壁垒,优化队伍结构。推动“一院两团”改革,黄梅戏剧院升格为省级院团——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一团由体制内专业演员组成,专注于文化传承与对外交流,二团吸纳聘用民间剧团优秀演员。近三年来,二团向一团输送骨干演员8名,形成“专业培养+市场引进”双轮驱动,有效促进人才资源流动。
校团合作育才,贯通培养链条。联合中国戏曲学院、黄冈师范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建立“在职深造+定向委培”模式,平均每年计划选派5至10名青年骨干演员赴专业院校深造进修,每10年左右招收一批黄梅戏新学员,已累计招收10个批次214名培训学员,学费全部由县级财政列支,毕业经考试合格聘用后解决事业编制。
开拓市场渠道,激发内生动力。深化“文旅合作+跨域演出”市场拓展,与县内特色景区建立驻场演出合作关系,年度受邀赴外地开展商业演出30余场,带动剧团年均演出收入600万元左右。推行“以岗定酬、竞争上岗”激励机制,将个人能力、演出场次、角色难度与职称评定、薪酬分配深度绑定,青年演员桂王杰通过竞演《秦香莲》等大戏主角,实现年演出超百场、收入翻倍,形成“人人精业务、个个争演出”的生动局面。
以传承凝聚人才:
名师引领创新,壮大人才队伍
名师带徒,培育新秀。构建“传帮带”生态链,激励国家一级演员5人、二级演员12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市级非遗传承人6人等名师发挥作用,通过“名家工作室”收徒授艺,优秀青年演员胡醇摘得第十三届“湖北戏剧牡丹花奖”,9位青年演员获得省级比赛奖项,持续为黄梅戏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数字赋能,引领新传。积极探索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在黄梅戏剧中,彰显戏曲在舞台上的视觉呈现,打造非遗戏曲人才展览室,引进LED动态屏,增强虚拟性和灵活性,突显舞台氛围,吸引年轻观众超过千人次,实现“老戏新演、老艺新传”。
全民参与,赓续薪火。通过黄梅戏进校园、全民学唱黄梅戏、黄梅戏名家名团展演等系列活动,打出“以戏搭台、以戏招商、以戏促销、以戏引客”组合拳,举办“唱响大黄梅·全国黄梅戏爱好者艺术节”,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75个剧社、400多个戏迷团体、11位梅花奖得主、42名一级演员以及全国各地的6000多名戏迷齐聚梅城,营造学习传唱戏曲良好氛围,发扬黄梅戏曲文化。
来源:神州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