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组数据不仅折射出公众对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更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博物馆正以更创新的表达、更开放的姿态,沟通古今、连接中外、服务社会。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文博场馆人气持续高涨。全国博物馆5天接待观众超过6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
这组数据不仅折射出公众对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更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博物馆正以更创新的表达、更开放的姿态,沟通古今、连接中外、服务社会。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既呼应了技术革命与社会转型对文博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也聚焦于博物馆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时代潮涌之下,博物馆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准定位?
守正创新 于变局中开新局
当数字洪流漫过千年青砖,当全球文明在云端相遇,或许,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语言诉说过去、现在与未来。
风沙湮没的故城被全景还原、龟兹乐舞光影蹁跹、文创产品频频出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以“文物+演绎+文创”的方式,创新博物馆资源活化利用,丰富文物内涵,活化历史场景;
山西省太原市将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突破口,凸显地方文化特色,不断探索“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把考古现场“搬”进展厅、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物魅力;
湖南博物院马王堆“生命艺术”大展,用AR复活汉代瑰宝,以沉浸式多媒体剧场释读古人“宇宙-生命”哲学;
安徽省亳州市博物馆建立起以展促教、以教带研、以研扬文、以文拓产四位一体的“我在博物馆画文物”文化共享品牌,每年吸引了近万名青少年手绘文物;
吉林省为盘活112家分布在白山松水间的博物馆,建立健全均等化、广覆盖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点亮文博之光”中小型博物馆提质升级行动计划,让更多县域乡村博物馆焕发新彩;
近日,“空中博物馆”——“上博号”彩绘大飞机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起航飞往成都,文物元素飞翔于万米高空……
展陈的创新、互动的深化、服务的延展等等,这些创新实践,正重构着博物馆与公众的对话方式,表现为博物馆的“模式之变”。
在这背后,不得不提能激发内生动力的、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之变”。
四川省成都市五部门联合出台了《成都博物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一馆一策”实施以来,高品质公益展览持续推出,社会化合作办展模式深入探索,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内生活力。
江苏省出台《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国家级试点单位为重点,围绕提高开放服务效能、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保障支持3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当博物馆的基因链在制度迭代中完成重组,此刻,它们正将文明解码的镜头对准更辽阔的天地。从“在地守护”,到“全球共生”,从“文物仓库”到“文明枢纽”,催生出博物馆“视野之变”。
故宫博物院将古人“敬天惜物”的智慧注入当下的博物馆交流发展,“故宫零废弃”项目已连续四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世界遗产地绿色发展圆桌会议的重要议题。这座拥有六百年历史、交织传统与现代、代表中国风与国际化的古建筑群,向全球传递着文明守护与生态共生的中国方案。
由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文化部指导“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让盛唐气象在法国巴黎生动再现;由湖北省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在美国旧金山引起热烈反响……
在国家博物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的珍贵文物漂洋过海,再现古希腊对“美”的执着追求与多元创造;在上海博物馆,来自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等七家埃及重点博物馆文物和萨卡拉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揭秘古埃及文明面貌……
“走出去”“引进来”的文明对话,促进了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文明互鉴中勾勒出和而不同的壮丽图景。
服务模式的创新重构文化表达维度,体制机制的突破释放持续发展势能,文明使命的升华打开美美与共格局。如今,博物馆事业正以破茧之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辟出文化传承的新范式。
这,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嬗变。
永葆初心 以不变应万变
当数字技术加持于展览展陈方式,当社交媒体重塑信息传播模式,技术与人文的激荡变化中,文明的温度不曾改变。在博物馆,我们仍然能与历史的吉光片羽虔诚凝视,和文化的悠悠记忆深度共鸣。
科技更新中,不变的是以文物保护筑牢传承根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立起馆藏文物生物病害致病菌种库和虫种库,为馆藏文物生物病害快速识别和馆藏文物消杀效果评价提供了研究素材和精准靶标。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致力于遗址保护与展示工作的相互融合,通过专业的学术研究、对遗址的科学保护,让遗址本身成为博物馆最美最大的展品之一。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等法律条文加强了对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的管理,将“坚持保护第一”的理念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完成,1691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59541件/套一级文物通过复核、备案,为研究阐释、展览策划提供了清晰的“资源图谱”。
对藏品的保护、研究,成为博物馆分享知识、开展教育的基石。
知识迭代中,不变的是以研究阐释揭示历史脉络。
近年来,博物馆展览多姿多彩,文化传承有声有色。“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揭示中华文明之初的磅礴气象;“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谱写北疆沃土的岁月长歌;“探长安——西安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串联城市古今脉络;“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勾勒海上丝路的壮阔图景。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得到文化浸润、领悟中华文明。
在海南省博物馆,从青铜兵器的成分构成比例、到丝织品纹样的放大图示,从古建筑结构部件的拆解说明、岛礁名称的分类科普,博物馆展览解说正放弃晦涩术语,用扎实的研究、生活化的语言,让公众不只是看到展品,更看懂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形式流变中,不变的是以多元服务传递文化温度。
在山东,烟台市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走进助推乡村振兴大局。一支“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宣讲队伍走出博物馆,走近红色乡村,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特质,追溯革命文物背后的家国记忆,在基层一线、人民群众中搭建起流动的红色课堂。
江苏推出“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以“珍贵文物+数字展+文创艺术”相结合的巡展形式,让热门场馆精品文物直达群众“家门口”;四川“一县一馆”建设工作实现183个县(市、区)博物馆全覆盖,在提供普惠均等文化服务上迈出一大步。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而博物馆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不变。从优化体系布局,到增强服务供给,再到提升开放服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博物馆供给能力。
今日之博物馆,应以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教育使命的践行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变革中锚定初心,以“不变”的使命宗旨应对“万变”的时代浪潮。
这,是一份初心如磐的守望。
这,是一次无远弗届的“再出发”。
来源:天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