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阴夜色渐浓,月色如水,我缓步行走在长泾镇的青石小径上,心中满是对蒲市里村往昔岁月的遐想。忽而一阵微风拂过,仿若从历史长河中飘来的低语,引得我思绪万千,随即便吟出一首小诗:“蒲草映斜阳,市井韵流芳。里巷烽烟渺,流光入旧章。”
江阴夜色渐浓,月色如水,我缓步行走在长泾镇的青石小径上,心中满是对蒲市里村往昔岁月的遐想。忽而一阵微风拂过,仿若从历史长河中飘来的低语,引得我思绪万千,随即便吟出一首小诗:“蒲草映斜阳,市井韵流芳。里巷烽烟渺,流光入旧章。”
蒲市里村,这片浸润着岁月风霜的土地,自明代起便开启了它繁华而又波澜壮阔的序章。那时,这里河流纵横如织,蒲草于水畔摇曳生姿,满目葱郁,众多富裕人家在此建造起一座座精美的大宅,雕梁画栋,气派非凡,蒲墅里之名也由此而生,声名远播。明代江阴诗人邵承,或许是被这方土地的灵秀所触动,亦或是被市井的烟火气所感染,提笔写下了赞美诗篇:“野云模糊夕阳暝,仿佛山房画中景。东风二月乱莺啼,时见游人系吟艇。”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似是精心雕琢的画卷碎片,拼凑出蒲市里村往昔的宁静与雅致,那云雾缭绕、夕阳西下的朦胧之美,那如诗如画的山房景致,那春风拂面、莺啼婉转的灵动之感,还有那悠然自得、系舟吟哦的文人雅趣,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诗意栖居。
然而,这平静祥和的日子在 1937 年被日军的炮火无情打破,江阴沦陷,蒲市村也陷入了战火纷飞的苦痛深渊。长泾镇的天空不再澄澈,硝烟弥漫,百姓们惊恐不安,往日的热闹市井瞬间变得满目疮痍,蒲市里村的宁静生活被彻底撕碎,开启了一段饱含血泪的艰难岁月。
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屈服,他们在黑暗中寻找曙光。1940 年春,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积极行动起来。谭震林受命组建东路军政委员会,新 “江抗” 也在此时成立,东路指挥部随之诞生,谭震林身兼司令与政委之职,肩负起领导东路抗日斗争的重任。同年 9 月,新 “江抗” 东路指挥部由苏常太西移澄锡虞地区,蒲市里、小庄圩、寨门等地成为了他们移动驻扎的根据地。这一举措宛如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簇火种,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力量。谭震林领导的江南抗日救国军挺进澄锡虞地区,在江阴长泾蒲市里等地扎下根来,开始了筹建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征程。他们的到来,如同暗夜中的曙光,虽微弱却坚定地驱散着黑暗。
谭震林将军的住所,是开明乡绅夏宝坊的家宅。在这里,新四军六师入驻后不到半年,谭震林便派遣民运工作同志李兴、陈光(女)以及蒲墅里小学的潘物华老师等人,在蒲墅里小学开办民众夜校,同时在小庄圩开设民运训练班,组建起民运工作队,为当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些民运工作同志,穿梭于乡间小道,与百姓促膝长谈,传播抗日救国的思想,让革命的信念在百姓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新四军六师在蒲市里驻扎的时光里,他们的纪律严明令人肃然起敬。借村民之物,用完即还,绝不拖欠;买东西时,从不赊账,公平交易。农忙时节,战士们更是主动帮忙,田间地头,他们的身影与村民交织在一起,共同劳作,共同挥洒汗水。谭震林将军更是亲力亲为,曾亲自救起夏宝坊落水的儿子,这一举动,如暖流般温暖了整个村子。蒲市里的百姓们第一次见识到这样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没有高高在上,只有与民同甘共苦,于是,新四军很快便获得了村民们的衷心拥护与爱戴。在这十多个月的驻扎时光里,军与民之间建立起了如鱼与水般深厚的情谊,那些军民携手的故事,在蒲市里的街头巷尾流传着,成为后代子孙口口相传的佳话,代代铭记于心。
如今,岁月流转,蒲市里村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从明代的繁荣到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再到如今的和平宁静,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记忆,成为了江阴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军民一心的深厚情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新的篇章,传承着这片土地上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与坚韧精神,让蒲市里村的故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江阴乃至整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完)关注我,江阴故事讲不完,希望大家多多转发!_注:故事均智能采集于网络,配图及文稿有误的地方务必请多多指正,待建议意见集合后再修改发布_感谢分享!
来源:人生处处有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