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城恐龙博物馆陈展着一具“诸城中国角龙”。它的头顶长着一个突出又尖锐而锋利的角。观众看到这种动物,深感奇特。
华文
诸城恐龙博物馆陈展着一具“诸城中国角龙”。它的头顶长着一个突出又尖锐而锋利的角。观众看到这种动物,深感奇特。
“诸城中国角龙”头骨长度超过180厘米,宽度至少105厘米,在它的头部前长有一个超过30厘米的粗壮的角;在头后缘长有超过10个弯曲的角。
诸城中国角龙
“诸城中国角龙”的发现,动摇了角龙科恐龙分类学和演化关系。对于研究白垩世恐龙迁徙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
那么,“诸城中国角龙”是怎么发现与命名的呢?
2008年秋,我们在恐龙博物馆西门里面,建了一座修复恐龙化石的工作室。
当时,我已经单列(内部退休。在家休息,可以不上班)。单位通知我(没有书面文件),指示我回单位,帮助修复恐龙化石。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接受了领导安排的任务后,按时上下班,以身作则地修复恐龙化石。
有一天,我上班,清理工作环境,打扫卫生。
我去垃圾桶倒垃圾时,在垃圾桶凸出的面上,躺着一个“包裹”(麻袋片和石膏搅合在一起盛化石的一个“包裹”)。
我快步近前,低头看,发现这是一块还没修完的恐龙化石“包裹”。我心想,还没修完,干嘛要扔到垃圾桶里呢?
我双手提了提这个“包裹”,然后,用力滑到我的手臂上,前肢抱着这个“包裹”,用前胸顶着,慢慢地回身,走到修复恐龙化石工作室,放在了修复恐龙化石工作的桌面上。
我打开“包裹”,开始剔除包在化石浮面上的沉积岩。慢慢地,包裹里的恐龙化石露头了。
我一边剔除沉积岩,一边使用毛刷,用加固剂,对露头的恐龙化石进行加固。
我很认真地、沉稳地、仔细地把“包裹”里的化石薄碎片,小心地,一点点、一片片地取出来,又小心翼翼地打胶加固。
我把加固好的恐龙化石薄片,一块一块地对接,再粘接。有缺失的地方,用稀释剂和硝基清漆搅拌成的胶水,掺和着石膏,再把缺失的部分进行补配。
粘接的面积越来越大。粘接完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头骨,在头骨前端还有一块直直的往上翘的尖头骨。很显然,这不是鸭嘴龙头骨。
这是什么恐龙头骨呢?
修复的诸城中国角龙头骨
事也凑巧。正在此时,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生物恐龙学者(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古脊椎所”所长)来了,他看了看之后,兴奋地说:这是角龙头骨!
经古生物恐龙学者徐星先生研究,将其命名为:“诸城中国角龙”。并在徐星先生的指导下,把“诸城中国角龙”进行了复原。
“诸城中国角龙”复原图
从此,“诸城中国角龙”傲然屹立在诸城恐龙博物馆。
现在,发现与命名这具“角龙”的人终于“浮出水面”。发现者是他,即笔者,而命名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古脊椎所”所长恐龙学者徐星先生。
徐星先生(左一)与笔者在内蒙考察时的合影留念
徐星先生的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震惊:只有在北美发现的角龙,在中国大地也有了!它填补了亚洲没有角龙的空白。
全国各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跟踪报道,电视广播先后进行了播报,恐龙文化在全国又掀起了一股新热潮!
新华社报道插图
回顾“诸城中国角龙”的发现与命名,的确令人感慨万千!
一件已经被扔进垃圾堆的“包裹”,被捡回来修复,复原后竟然是一具新的恐龙属种!
“诸城中国角龙”发现与命名,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轰动,在全世界也引起了广泛的震撼!
“诸城中国角龙”为恐龙文化又添增了新的风采!
作者简介:
华文 本名李敦景 从事文博工作,副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自然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会分会会员、山东省考古学会会员、潍坊市文博学会副会长、理事。曾任诸城市博物馆副馆长、恐龙博物馆馆长。
来源:言者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