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传统治疗困境|ESPE ESE 2025:聚焦帕罗培特立帕肽,引领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治疗新时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20:28 2

摘要:成人慢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旁减)治疗领域的崭新内容引人关注。作为一种因甲状旁腺激素(

2025年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ESPE)与欧洲内分泌学会(ESE)联合大会(简称ESPE ESE 2025)

,成人慢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旁减)治疗领域的崭新内容引人关注。作为一种因甲状旁腺激素(

PTH)水平不足导致的内分泌疾病,甲旁减传统治疗(活性维生素D、元素钙)旨在缓解低钙血症

,但无法解决PTH缺乏带来的靶器官代谢异常及并发症问题

半衰期长达

60个小时的帕罗培特立帕肽(Palopegteriparatide,TransCon PTH)以其创新的“暂时连接”技术打破长效PTH成药壁垒每日一次用药,旨在恢复全天24小时甲状旁腺激素(PTH)的生理水平,实现了理想的甲旁减激素替代。

ESPE ESE 2025上帕罗培特立帕肽以其卓越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成为全场焦点

这一创新疗法正重新定义慢性甲旁减的治疗标准。本文将带您直击会议核心内容,解析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PART.0

疾病与药物革命

从症状缓解到生理性修复

“恢复慢性甲旁减患者PTH生理水平”专题中,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Thomas Cuny教授指出,甲旁减的传统治疗旨在缓解低钙血症症状,但无法恢复正常的PTH生理水平及功能。

帕罗培特立帕肽利用“暂时连接”技术,将PTH1-34片段通过连接结构与惰性载体形成暂时连接,有效保护PTH免受受体介导的结合和肾脏清除。皮下注射后,在生理pH和温度下发生自动裂解,释放活性PTH,维持全天24小时生理范围内的PTH水平,恢复下游骨化三醇水平,并实现血尿生化、骨代谢及生活质量的正常化[1]

在本次大会特设的“超越传统治疗:重新定义慢性甲旁减的治疗成功”专题会上,德累斯顿大学临床医学中心Elena Tsourdi教授指出对于存在血钙水平波动大、高磷血症、高钙尿症、肾钙质沉着症/肾结石、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依从性差、吸收不良、存在高剂量钙和活性维生素D的胃肠道副作用、生活质量差、需要药物干预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因为抗骨吸收治疗导致严重的低钙血症)的患者,均需要考虑PTH替代治疗。

图片来源:ESPE ESE 2025会议官网

PART.02

验证长期疗效与安全性:帕罗培特立帕肽2期临床研究214周结果重磅发布

帕罗培特立帕肽2期临床(PaTH Forward)研究设计包括两阶段:为期4周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双盲治疗阶段,以及随后长达5年(266周)的开放标签扩展期。

根据此次ESPE ESE 2025上公布的214周长期随访结果[2],95%(56/59)受试者目前仍在参与试验,几乎所有受试者(98%)的血清白蛋白校正钙水平持续维持在正常范围(2.07 - 2.64 mmol/L),血清校正钙的平均浓度为2.24 mmol/L;93%受试者停用传统治疗(即停用活性维生素D,且每日钙元素补充量≤600mg)。24小时尿钙稳定于安全范围(4.4±2.1 mmol/天)。骨转换标志物(I型胶原C端肽和I型原胶原N端前肽)水平自基线的正常低值开始增加,第26周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直至214周持续稳定在高于基线水平。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骨密度Z评分(基于同年龄和同性别进行匹配)从基线时的高值到治疗26周后逐步趋近正常,214周时仍大于0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基线显著提升7.6±13.7 ml/(min·1.73m),提示帕罗培特立帕肽治疗可持续改善甲旁减患者的肾功能。不良事件以轻中度为主,4年随访期间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此前,2024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年会(CSE)上宣布了帕罗培特立帕肽中国3期临床试验(PaTHway China)26周双盲期的积极结果,结合国际3期临床试验(PaTHway)结果以及本次大会发布的国际2期(PaTH Forward)4年数据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帕罗培特立帕肽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标志着我国最后一种尚未实现激素替代治疗的内分泌激素缺乏性疾病——甲旁减,正逐步迎来对因治疗的曙光。

PART.03

“妥协”到“逆转”:

关注甲旁减肾脏并发症防治

甲旁减患者在接受传统治疗时,往往面临血钙和尿钙难以兼顾的难题以及长期肾脏并发症、肾功能损害风险[3]。此次ESPE ESE 2025上,一项英国研究[4]采用英国初级保健数据库与二级保健数据,观察甲旁减患者长期的肾脏并发症进展。结果显示,术后甲旁减患者从慢性肾病(CKD)1/2期进展至3期的风险是对照组的3倍,非术后甲旁减患者从CKD1/2期进展至3期、3期至4期的风险分别为对照组的4倍和3倍。面对传统治疗之下甲旁减患者的肾脏风险,我们有何破局之道?随着药物研发进展,疾病治疗变革已在眼前。帕罗培特立帕肽作为一种PTH替代疗法,通过恢复生理性钙磷代谢调节机制,为肾功能保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5]。PaTHway 352周事后分析结果显示[4],帕罗培特立帕肽使得患者的eGFR较基线平均增加9.3±11.7 ml/(min·1.73m)(P基线肾功能已受损eGFRml/(min·1.73m)的患者亚组改善更为显著,eGFR平均增加11.5±11.3 ml/(min·1.73m)(P这些结果充分支持将帕罗培特立帕肽作为保护甲旁减患者肾功能的重要临床决策。ESPE ESE 2025中所公布治疗数据为甲旁减的临床治疗实践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除以上数据外,本次大会还披露帕罗培特立帕肽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钙血症1型(ADH1)的病例分析[6],为遗传性钙代谢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此外,哥廷根大学医学院Heide Siggelkow教授还分享了德国40例由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rhPTH)(1-84)转为帕罗培特立帕肽治疗的数据。

专家点评|从证据到临床的跨越

夏维波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帕罗培特立帕肽中国3期临床试验牵头专家

帕罗培特立帕肽国际、国内临床研究结果包括最新2期4年随访数据的发布,标志着该药物在甲旁减治疗领域完整证据链的形成。针对甲旁减这一需终身治疗的疾病,当前临床亟需突破短期症状控制的局限,转而关注长期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并发症防控。基于现有成果,甲旁减诊疗有望实现双重跨越:从对症治疗转向精准的病因治疗,从症状管理升级为改善长期预后。随着治疗方案的持续优化,期待帕罗培特立帕肽尽快应用于中国临床,为患者提供针对病因且长期治疗获益的创新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Khan AA, Rejnmark L, Rubin M, et al. PaTH Forward: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Trial of TransCon PTH in Adult Hypoparathyroidism.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2 Jan 1;107(1):e372-e385.

2.Andrea Palermo, Aliya Khan, Mishaela Rubin,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lopegteriparatide Treatment in Adults With Chronic Hypoparathyroidism: 4-Year Results From the Phase 2 PaTH Forward Trial 4-Year Results From the Phase 2 PaTH Forward Trial Andrea Palermo. ESE 2025.

3.Mitchell DM, Regan S, Cooley MR,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hypoparathyroidism.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2 Dec;97(12):4507-14. doi: 10.1210/jc.2012-1808.

4.Rejnmark L, Gosmanova EO, Khan AA, et al. Palopegteriparatide Treatment Improves Renal Function in Adults with Chronic Hypoparathyroidism: 1-Year Results from the Phase 3 PaTHway Trial. Adv Ther. 2024 Jun;41(6):2500-2518.

5.Alden Smith, Narendra Reddy, Narendra Reddy, et al. Estimating the risk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rogression in chronic hypoparathyroidism: a retrospective matched cohort study, using real world data from England. ESE 2025.

6.Maria Eleni Chondrogianni, Maria Eleni Chondrogianni, Anna Angelousi, et al. Palopegteriparat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Autosomal Dominant Hypocalcemia type 1 (ADH1). ESE 2025.

撰写:Robin

审校:Robin

排版:Pan

执行:田字格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