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光福重建塔记》:人书俱老的绝世风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20:29 2

摘要:《光福重建塔记》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68岁时所书,创作于至治元年(1321年),即他去世前一年。此时的赵孟頫,书法造诣已达巅峰,笔法炉火纯青,整幅作品“风神精绝,人书俱老”。

《光福重建塔记》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68岁时所书,创作于至治元年(1321年),即他去世前一年。此时的赵孟頫,书法造诣已达巅峰,笔法炉火纯青,整幅作品“风神精绝,人书俱老”。

全卷纸本,纵28.6厘米,横284厘米,共814字,内容为光福寺重建佛塔的碑记。光福寺位于吴县邓尉山,始建于南朝梁代,元代时塔已残破,经僧众募资重建,赵孟頫应邀书写碑文。

令人惊叹的是,尽管赵孟頫此时已近古稀之年,但作品毫无老态病态,反而“笔力一如既往的清劲圆润,体势端庄流丽,字姿优美潇洒”。这种“人老书亦老”的境界,正是书法艺术的至高追求。

赵孟頫的书法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宗,晚年又融合李北海(李邕)的雄健笔意。《光福重建塔记》兼具行楷特点,既有楷书的端庄,又有行书的流畅,堪称“初学行书者的最佳范本”。

1. 笔力清劲,虚和自然

此卷用笔中锋为主,线条圆润饱满,但内藏筋骨,如“锥画沙”“屋漏痕”,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明代董其昌曾题跋赞其“笔意虚和,尤可宝也”。

2. 结体端庄,姿态流丽

赵孟頫的字形结构严谨,布白均匀,但又不失灵动。如“佛”“塔”等字,笔画舒展,姿态朗逸,既有右军(王羲之)的紧密,又具大令(王献之)的飘逸。

3. 章法疏朗,气韵生动

全篇814字,行气贯通,字距疏密得当,整体给人以“清刚雅正之气扑人眉宇”的视觉感受。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被列入“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他的书风影响了明清两代,甚至远播日本、朝鲜。

《光福重建塔记》作为其晚年代表作,被历代书家奉为经典。明代司马通伯、董其昌等名家曾为此卷题跋,足见其艺术价值。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此帖是极好的学习范本。赵孟頫曾言:“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 临习时需注意:

1. 先读帖:观察其用笔节奏、结构特点,体会“虚和”之气。

2. 慢写求准:初期可单字精临,掌握笔画的起收转折。

3. 通篇连贯:熟练后尝试整行书写,感受行气贯通之美。

《光福重建塔记》不仅是赵孟頫个人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璀璨明珠。它展现了“人书俱老”的至高境界,让后世得以一窥元代书法的精妙绝伦。

正如赵孟頫所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今日我们欣赏此卷,不仅是在观摩一件艺术品,更是在与古人对话,感受千年笔墨的永恒魅力。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梦幻苹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