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寒暑假,仙游县钟山镇的一名“乡村CEO”、现为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展研究部主任林珊,发起了“需求+”三下乡行动,对接乡镇需求,链接高校人才资源,组织7所省内外高校23支队伍198名大学生前往县内6个乡镇14个村庄5个农场开展了为期10~15天的驻村助村活动,
困局·破局·新局:乡村振兴的三重辩证演进
文/郑志忠
据报道,去年寒暑假,仙游县钟山镇的一名“乡村CEO”、现为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展研究部主任林珊,发起了“需求+”三下乡行动,对接乡镇需求,链接高校人才资源,组织7所省内外高校23支队伍198名大学生前往县内6个乡镇14个村庄5个农场开展了为期10~15天的驻村助村活动,实现高校实践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今年“需求+”三下乡行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当"三下乡"活动的经费困局像藤蔓般缠住年轻干部林珊时,这位85后姑娘在仙游大地上展开的突围战,恰似一曲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协奏曲",奏响了困局与破局、坚守与创新的辩证乐章。
19.8万元的预算缺口,本是一道看似无解的算术题。林珊的破局智慧,在于将减法难题做成加法文章——邮储银行的蓝色支票像一叶扁舟,载着五万元启航;同时林珊与度尾的一名“乡村CEO”陈亚平取得联系,把他创建花卉产业园的研学基地化身梧桐树,计划组织五百学子栖居。这场资源重构的实践,印证着"困局是最大的创新孵化器"的哲理。
林珊的破局密钥,在于参透"公益搭台、商业唱戏"的现代治理哲学: 邮储银行的赞助不是慈善捐赠,而是教育扶贫的精准投资;研学基地的启用正需要吸引大学生实践、游客体验,正需要产教融合的实体平台;当商业智慧浇灌公益之花,当乡土情怀拥抱现代治理,便催生出"企业得美誉、乡村获发展、学生长才干"的裂变效应。
林珊的破局之路,暗含乡村振兴的"三三法则": 三重身份转换—— 乡村振兴研究院干部→资源整合者,项目执行者→平台搭建者,“乡村CEO”→文化传播者;三个维度突破—— 空间破壁(县镇村三级联动) 、领域跨界(政银企校四方协同)、价值升维(本土经验公共表达); 三种力量融合—— 镇村力量划底线(保基本)、市场力量提质量(优配置)、 社会力量扩影响(树品牌)。
这套方法论,恰如郑樵《通志》所述"参古今之宜,穷始终之要",强调以贯通历史规律、融合多元智慧的视角解决现实难题,为县域治理提供鲜活注脚。
当"爱故乡社团"的种子播进高校,这场始于经费困局的突围战,已升华为新时代的"乡村启蒙运动"。那些曾在财政局走廊徘徊的年轻干部们终将明白:乡村振兴的密码,不在等来的经费里,而在脚下的泥土中;不在汇报的材料里,而在整合资源的掌心中。
木兰溪的浪花拍打堤岸,九鲤湖的飞瀑激荡回声。林珊的破局实践告诉我们: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既需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更要具备"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当更多基层干部学会在困局中起舞,仙游的山水间必将涌现更多"从不可能到可能"的精彩变奏!
且看今日木兰溪畔,破局者的足迹正化作星轨,照亮乡村振兴的浩瀚星空。
责编|林圣裕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