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普到共创,如何打造科技传播“软硬兼施”新生态? | 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技传播理论分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21:03 2

摘要:当科技创新的竞争从实验室向城市文化场域蔓延,科学传播正经历从“知识搬运”到“共识构建”的范式转型。5月17日下午举行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技传播理论分会,探讨在这场全球实践中——从科普到共创,如何打造科技传播“软硬兼施”新生态?

原创 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

当科技创新的竞争从实验室向城市文化场域蔓延,科学传播正经历从“知识搬运”到“共识构建”的范式转型。5月17日下午举行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技传播理论分会,探讨在这场全球实践中——从科普到共创,如何打造科技传播“软硬兼施”新生态?

近年来,上海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科技传播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成效显著。通过丰富的科普活动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科技传播,致力于将科技知识融入公众生活。“我们讲一座城市的科技节到底办得好不好,要看有多少公众真的来了、留下了、参与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徐剑强调,上海的创新探索正为世界提供独特样本。

这场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会议,以“科技传播本土自主知识体系发展”为主题,众多科技传播专家共同探讨科技传播领域的前沿议题和最新动态。

从“硬支撑”到“软氛围”,

城市科创传播“软通道”破局

“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不能只有发明和专利的‘硬支撑’,更要有科学精神、创新文化等‘软氛围’的整体建构。”从研究视角到指标体系、从全球比较到本土反思,徐剑以城市传播学者的身份,介入科技传播研究的议题,尝试搭建一条城市科创的“软通道”,将“城市”作为传播系统中的一个主动角色,切入“城市科技传播能力”这一命题。

徐剑从科技传播范式转变谈起,从最初的“科学普及”到“理解科学”,再到当下的“参与科学”,公众角色不断从被动接收者转向主动参与者。这一背景也呼应了他对于科技传播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初衷:“科普不能只是‘告诉’,而应是‘共建’。我们希望通过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去判断,一座城市到底在科技传播中具备多少综合能力。”

会上,徐剑团队发布了《全球城市科技传播能力指数2025》(以下简称《指数》),对全球40个科技传播能力的代表性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估。在本次评估中,上海在公众线下参与程度(第1)、主流媒体科普传播力(第4)、科学家传播影响力(第5)等维度表现尤为突出。

“我们经常讲,评价必须有比较。不能只看你自己进步了多少,还要看别人走得有多快。”徐剑这样评价比较研究的意义。而在这一科技评价体系中,上海位列全球第六、亚洲第二,充分展现了其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强劲实力与发展势能。

徐剑并未将传播能力简单归结为“技术手段”或“传播密度”,而是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城市的精神面貌与文化底色。在他看来,一座城市是否真正有科创影响力,不只在于它能不能造出先进仪器,更在于它有没有讲好自己的科技故事。

穿上科技外衣,

谣言为何比真相更“真实”?

在数字技术不断重塑信息生态的时代,科技传播的角色已远不止于知识的搬运,而正在成为公共判断、价值协商的重要机制。如何在充满技术不确定性与传播误导可能性的环境中,厘清“该做什么”而非仅仅强调“能做什么”,正成为全球科技传播研究者的共同关切。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副教授 Fabien Medvecky认为,科学传播无法中立,任何一次传播都在“选择性地突出某种意义”。他指出,传播的“框架”本身就嵌入了价值判断,而公众对技术的态度,与其说是对“科学事实”的判断,不如说是对“传播叙事”的回应。因此,真正负责任的传播应重视“问题识别”而非仅关注“解决方案展示”,即不仅回答“我们能做什么”,更要共同讨论“我们该做什么”。在他看来,科技传播应承担的职责边界——不只是传递知识,更要促进对话与共识形成。

谣言古已有之,AI时代科技谣言研究特殊性何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科技谣言治理课题组代表姚欣桐从人工智能带来的内容生成转变入手,指出当前科技传播所面临的新型风险结构。

“AI时代的科技谣言,表面上是生成快、量大,但真正棘手的在于它的‘拟真性’太强。”姚欣桐举例,谷歌某AI产品在公开发布会上生成关于天文望远镜的假新闻,以及团队自主实验中大模型对引导性提问所作出的专业化虚假回答,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谣言”,而是以高度逻辑性与格式化语言呈现的伪科学信息,“看上去像是科学的,却比传统谣言更具迷惑性。”

从全球范围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模糊“技术中立”与“话语建构”的边界。“当我们还在感叹AI降低了内容生成门槛时,也必须直面一个问题:如果生成工具本身出了错,我们该如何判断?”她建议,大模型平台应当设立反馈幻觉偏见的入口,让用户有渠道标注和举报可疑内容,并定期发布内容审核与处理透明度报告;科研机构应建立AI偏见与虚假内容的案例库,汇总典型问题;而全民数字素养教育则需提前介入,从中小学、高校到社区,普及AI内容识别与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我们的职责,是让偏差可见,让判断有据。”

赋能新生态,

城市科技传播的“双向共创”

科学传播的软实力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不仅要讲好科学,更要建立科学传播的社会生态。城市科技传播指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也将是中国科技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支点。现场,一场围绕“全球城市科技传播指数”的对话随即展开。整个对话的主持人、苏州大学教授贾鹤鹏主导了发言讨论。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系主任周荣庭指出,这一指数的意义不仅在于评估体系本身,更在于它激发了城市之间科技传播的横向学习与互动。他表示,作为发布平台和制度性安排的延伸,指数将为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发展和国家层面的传播战略提供现实参照。“评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建设。”他特别提到,上海市科委已有意愿搭建产学研在科技传播体系当中的实践桥梁,为科技传播注入制度驱动。

长期深耕信息管理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从知识图谱的演进角度解构这一指标。他提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时对古籍文献的溯源,恰与当下科学传播研究从文献分析转向知识单元挖掘的趋势相呼应。“我们正在进入‘数字人文’新阶段。”他举例说明,通过信息计量学追踪新兴技术的传播路径,既能优化科普内容的呈现方式,又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撑。当谈及大科学时代的传播困境时,他特别强调指数体系中新增的“信息环境”维度,就像为迷雾中的航船提供了导航仪。

苏州大学数字传播系主任王国燕参与了早期构建过程,她强调这是中国少见的系统性科技传播评价工程。“我们常说做指标体系要‘自洽’,要能够解释直觉,这次结果的合理性令人惊讶。”她认为,这不应止步于国内发布,而是将相关成果推向国际,提升指数的全球能见度。

世界科技传播学会主席、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Sook-kyoung Cho建议未来的全球城市科技传播指数应进一步纳入“科学人文环境”的相关维度,以更全面地衡量城市科技传播的“文化温度”与创新生态的“深层土壤”。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拍摄:杨浦东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