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上升,高峰预计在5月下旬前后,注意防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21:18 2

摘要:疫情三年,大家对“新冠”这三个字早已不陌生,但很多人以为它已经过去了。事实并非如此。从2024年底开始,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又开始活动频繁,进入2025年春季后,感染人数持续上升,一些地方已出现小规模集中爆发

疫情三年,大家对“新冠”这三个字早已不陌生,但很多人以为它已经过去了。事实并非如此。从2024年底开始,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又开始活动频繁,进入2025年春季后,感染人数持续上升,一些地方已出现小规模集中爆发

根据多地疾控中心的数据分析,这波感染高峰预计会在5月下旬前后达到一个顶点。

这次新冠不是“原来的那一只”,而是变异株JN.1及其亚型,传播速度更快、潜伏期更短,而且不少人已经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感染。这对于农村的中老年人群体来说,风险不容小觑。

很多人感染过一次后就掉以轻心,认为有了“免疫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新冠病毒的变异能力极强,每一次感染可能都不一样。就拿这轮流行的JN.1来说,它相比之前的毒株:

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统识别;

感染后症状可能更隐匿;

并发症风险仍然存在,尤其是中老年人。

在临床中,我接触过一位来自河南乡下的68岁老人,去年年底感染过一次新冠,自觉康复后不再戴口罩、不注意通风,结果在今年4月又一次感染,不仅高烧不退,还引发了肺部感染,住院了整整两周。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趋势。

农村地区的中老年群体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也是他们更容易感染新冠的重要原因:

基础病多,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

防护意识弱,很多人不戴口罩、不注重通风;

信息闭塞,不了解新冠变异株的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率不均衡,部分老人未完成加强针接种。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这部分人群成了新冠病毒眼中的“软柿子”,一旦中招,病情发展可能更严重,恢复也更慢。

很多人问:“这次是不是跟感冒差不多?”确实,不少感染者的症状表现比较轻,但轻并不等于安全。这轮感染的常见表现有:

持续高烧(多为38℃以上,部分人超39℃)

咽喉剧痛,像刀割一样

干咳不断,夜里尤其严重

肌肉酸痛、乏力

有些人出现腹泻、恶心

少部分人还会出现突发性耳鸣、嗅觉减退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感染后会出现“假阴性”,也就是说,前几天做抗原或核酸都是阴性,但症状却越来越重。这种情况常见于免疫力偏低的老人,要格外小心。

有不少人觉得:“反正我阳过了,熬一熬就过去了。”但你知道吗?新冠的后遗症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恢复期的管理非常重要。

从临床观察来看,二次及以上感染者,出现后遗症的概率更高。常见的包括:

持续性咳嗽、胸闷

睡眠质量下降、情绪不稳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

心悸、乏力、不明原因的气短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从中医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多是“邪气未清、正气未复”,需要调养气血、疏肝理气。不及时调理,极易诱发其他慢性病的加重

你可能会奇怪,怎么都五月了还在说病毒传播?春夏之交是呼吸道疾病的“第二个高发期”

从气候角度看,这时候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人体的免疫系统容易“打盹”。加上:农村地区劳动强度增加,体力消耗大;休息不足,饮食不规律;开窗通风不够,屋里空气不流通;这些都让病毒钻了空子。

很多人一感冒就怀疑自己是不是“阳了”,那么怎么判断?其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辨:

抗原检测只是辅助工具,不是绝对判断标准。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

家里有老人,尤其是有慢性病的,如何防范这波新冠?关键是两点:提升免疫力+减少暴露风险

勤洗手:尤其是外出回来、咳嗽后、饭前便后;

保持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15分钟以上;

吃得好、睡得好:多吃温性食物如红枣、山药、胡萝卜,避免过冷食物;

适度运动:不要剧烈运动,建议散步、太极、八段锦;

减少聚集:红白喜事尽量不去,不带病探亲访友;

佩戴口罩:尤其是去医院、集市、公交时;

中医有句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高自身体质,是最根本的防护。

这轮感染中,很多人出现高热、咽痛、咳嗽等症状,不分青红皂白就吃药,结果越吃越乱。用药讲究“辨证施治”,不能乱来。

发热明显者,可使用退热药,但不建议长时间连续使用;

咳嗽剧烈者,分清是干咳还是咳痰,再选择合适的止咳药;

喉咙痛严重者,可用含片缓解,但注意不要过量;

腹泻者注意补液,避免脱水;

千万不要混用多种退热药、抗生素,更不要听信“偏方”、“神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很多人症状一缓解就立刻干农活、串亲戚、熬夜打牌,结果病情反复。这时候最重要的三件事是:

休息充足:别急着恢复体力劳动,给身体时间恢复;

饮食调理: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大鱼大肉;

心理疏导:长时间的病痛容易引发焦虑,家人要多关心、理解;

如果出现持续咳嗽、胸闷、心悸等症状,不能硬扛,要及时回医院复查。

新冠对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伤害是“叠加效应”。例如:

糖尿病人感染后血糖波动剧烈;

高血压患者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COPD、哮喘等呼吸病人咳嗽加重、缺氧风险高;

这类人群要:按时服药,监测指标;避免劳累,规律作息;有症状立即就医,不拖延;不仅要防“阳”,更要防“阳后加重”。

这波新冠提醒我们:病毒不会消失,它只是躲了起来,等我们放松时再出击。农村中老年人要树立长期健康防护的意识,不能松懈。

健康不是一时的事,是一辈子的事

防护不是政府的事,是你家门口的事

病毒不是城里人的事,是咱农村老百姓的事

只要我们坚持科学防护、合理调理、规律生活,就能把新冠挡在门外,把健康握在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春季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趋势研判报告.

[2]王雪,李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中医综合调理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 2024, 65(9): 1203-1207.

[3]张强,刘丹. 农村地区老年人群新冠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4, 25(4): 498-502.

疑问引导标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