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端午节风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21:16 2

摘要:乾隆《兴化府志·物产志》提到本地龙舟制作:“舟用樟木为之,首尾雕龙形,长可八丈,桨手三十六人”,并记载木兰溪流域“端午龙舟争标,观者如堵”的盛况。

端午习俗

弘治《兴化府志·风俗志》载:“五月五日,悬艾蒲于门,饮菖蒲酒,裹角黍(粽子)以祀先。”

特别记载:”濒海诸村以龙舟竞渡祈年,谓之“禳灾”,说明明代莆田沿海已有端午竞渡祈福的习俗。

悬蒲挂艾“五日节”民间有悬蒲挂艾的习俗。相传妈祖常以菖蒲草熬汤为人治病;并教人家在门首悬蒲挂艾,以驱邪祛病。

“圣母旗”莆田民间于“五日节”举行龙舟竞渡时,各在村内的龙舟上奉祀妈祖,并高挂“圣母旗”,以庇护全船“水手”平安。

《莆田县志·风俗》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门户,饮菖蒲雄黄酒,以避邪禳毒。为角黍以祀其先,亲戚相馈送。各自龙舟竞渡。

龙舟特色

乾隆《兴化府志·物产志》提到本地龙舟制作:“舟用樟木为之,首尾雕龙形,长可八丈,桨手三十六人”,并记载木兰溪流域“端午龙舟争标,观者如堵”的盛况。

独特仪式

康熙版记载:“端午日,南门柳桥竞渡,先于妈祖宫请香,舟首设天妃神位”,反映龙舟活动与妈祖信仰的结合。

民国版:“黄石镇龙舟分红白二色,红舟祀天后,白舟祀屈原”,体现民俗信仰的地方特色。

竞渡规制

详细记录比赛流程:“五月初一开鼓,初五决赛。胜者得“锦江标”(红绸锦标),赏全猪一头”,可见清代已形成完整赛事体系。、

山区特色

记载枫亭港的“夜龙舟”习俗:“燃松明火把竞渡,火光映水如昼”,此为福建少见的夜间龙舟记载。

特别收录《端午竹枝词》:“木兰溪水接仙溪,画桨争标各东西。不数江南竞渡戏,闽中风物更堪题。”

禁赛记载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因“竞渡斗殴致死人命”的官方禁令,反映当时活动的激烈程度。

地理分布

沿海平原(如莆田城南、黄石)侧重妈祖信仰与竞渡结合

山区(如仙游枫亭)保留更多古越族“禳灾”遗风

社会功能

明代记载多强调”驱疫”的巫傩色彩

清代以后逐渐转向娱乐竞技,出现专业“龙舟会”组织

莆田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冈地而略有不同,均各具特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福建省民间尤重端午节的中午时分,因此有采“午时草”“午时茶”,取“午时水”,写“午时书”与“晒午时”之俗。“午时草”有两种:一是初五清晨便上山采集各种应时中草药,晒到午时,或用于浇水沐浴,或用于煮蛋,或制成药贮藏备用,莆田、仙游等地即属此。

五日节(端午节)。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蜀日(指赛龙舟一天),初六头翘翘(指头伸不直,因前一天龙舟竞渡,疲惫所致)。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俗称“五日节”。莆田民间有几句顺口溜概括端午节习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划龙船。”说的是初一蒸”碗糕”,初二吃粽子,初三吃麦螺,初四在门窗上悬插“艾”草,初五吃炒面。这天,家家户户采几种芳香性树叶和青草,汲午时水,煎午时草,人人沐浴更衣,换冬装为夏服。小孩浴后在肚脐等处涂抹雄黄粉,吃用“午时水”煮的蛋和豆,小孩佩挂香囊及用五色线编织的网袋装蛋、桃子和布扎的小老虎,祝壮身祛病。清扫堂室喷雄黄水,以炭火加苍术,桔皮闷烟,驱除害虫。成群结队观看龙舟竞渡,充满节日气氛。

总之,初五日是端午活动的高潮。俗谓端午百草皆香,早上乡下人束草沿街叫卖,叫“午时草”。傍午时以“午时草”煎汤,一家男女老少都以此汤洗澡。小孩肚脐里抹上雄黄,换上新衣履;用五色线编成的小网袋,装上几个“午时蛋”挂在胸前,说是孩子吃了它可以增强抗病机能;用黄布剪成小虎形,也挂在胸前,说是虎须有毒,毒虫不敢触它,取“以毒攻毒”之意。大人饮些雄黄酒,晒衣服,大扫除,点“避毒香”,干干净净“过节”。妇女则以五色线织成香囊,装以鸡、鸭蛋,作为给人家儿童“送节”的礼物。中午吃面条,午饭后,家人三三两两去看“爬龙船”。

传说

相传妈祖曾以菖蒲熬汤治好莆田县令一家人的疾病,并叫家家于初四日悬蒲挂艾(蒲,即菖蒲,传说是瑞草;艾,香草名,可入药。)象其形叫“蒲剑”“艾旗”,说的是可以祛邪避疫,此俗相沿至今。

初五 “爬龙船”,即龙舟竞渡,寓“竞渡龙舟吊屈原”之意。而仙游五月初五日的龙舟竞渡,却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纪念戚军的。据说16世纪中叶,戚家军昼夜兼程来到仙游,强渡木兰溪,一举歼灭了为祸东南沿海几十年的倭寇。但在虎啸潭也牺牲了许多子弟兵。后人为了纪念戚家军,每年于五月初五日在仙游城南门桥下木兰溪上举行龙舟竞渡,由升仙桥一直划到虎啸潭。

诗词

贺新郎·端午

【作者】宋莆田.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译文: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各地特色习俗

莆田的龙舟文化是为了纪念五帝,分为两种流派,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两洋。南洋龙舟以司锣者为舟上的总负责人,以谁最先到达终点为标准判定获胜方。北洋龙舟则以负责掌舵人为龙舟总指挥,竞赛时以最先取得终点处所立标杆上彩球判定获胜者。莆田还特别讲究龙舟船首的造型,造型不同往往体现着不同的背景。龙舟船首雕成龙头造型,表示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举人”;而龙舟船头齐平仅画有龙头造型,则表示没有出过“举人”;龙舟船头齐平画着太阳造型,表明出过被朝廷认可的“孝子”;龙舟船头齐平画着龙头,但将龙鼻子雕成一定造型的,则表示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贵人”,如江东村因为是唐代梅妃的故乡而能如此造龙舟船首。

来源:莆仙历史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