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7日中午12点12分,随着一声巨响,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从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冲天而起,拖着耀眼的尾焰划破长空。短短几分钟后,它成功将6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2025年5月17日中午12点12分,随着一声巨响,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从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冲天而起,拖着耀眼的尾焰划破长空。短短几分钟后,它成功将6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一箭六星”的壮举,再次刷新中国商业航天的纪录!
这次发射的6颗卫星各有来头。
天仪29星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它能通过高光谱遥感来识别地表矿物成分,帮我们找矿、监测地质灾害。
天仪34星是南方科技大学的首颗科学实验卫星,别看它小,却是探索宇宙奥秘的“先锋”。
天仪35星是南昌航空大学的“环境卫士”,用多光谱摄像头盯着地球的生态变化。
天仪42星是本次任务的“明星选手”,它是一颗轻小型、高性能、低成本的C波段SAR卫星,简单理解就是能在黑夜或阴天拍高清雷达图的“透视眼”,成本低但性能强悍。
天仪45星河天仪46星,是北京邮电大学“天算星座”的成员,未来要搞太空互联网和智能计算。目前已经是天算星座的第二批卫星发射了。早在2023年1月15日,天算星座的首星“北邮一号”就发射成功了。第一期共有6颗卫星,包括2颗主星,2颗辅星和2颗边缘星。
如今,第二批的“北邮二号”和“北邮三号”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让这两颗卫星集成了星间大容量激光通信、快照式高光谱遥感相机、太空服务器、物联网实验平台、星地IP化网络等多项载荷及应用系统。它们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天算星座”二期正式启动,将重点围绕空天计算、6G网络、智能遥感等多个前沿领域展开创新研究。
“一箭多星”听着酷,但技术门槛极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卫星轻重不一、轨道不同,如何让它们“搭顺风车”还不互相干扰?朱雀二号的答案是:用“星箭适配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为每一颗卫星量身定制专属自己的定制版座椅。把卫星稳稳固定,再通过“云鹊辅助动力系统”微调位置,这样就能实现像快递员一样精准送货上门了。
这已是朱雀二号的第5次成功发射。从2024年遥一火箭首飞,到如今遥二“一箭六星”,它凭什么越战越勇?
这次火箭换上了直径4.2米、全长8.7米的复合材料整流罩,比之前的金属罩更轻、更结实。
朱雀二号的设计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朱雀二号改进型作为我国首款采用全过冷加注的双低温液体运载火箭,有一系列的核心创新,像是集成大推力液氧甲烷动力系统、铌钨合金大面积比喷管制造技术和单层共底贮箱及单层隧道输送管一体化结构等。
它不仅能塞下更多卫星,还能兼容更大尺寸的载荷,可实现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4吨级运载能力,面向低轨和太阳同步轨道任务。
朱雀二号用的是双低温燃料,也就是液氧和甲烷,相对于航空煤油和液氧,这种组合不仅燃烧效率高,还没污染,甚至能“三次点火”。方便调整轨道。
它的天鹊12A发动机单台推力720千牛,约相当于73吨力,4台并联堪比“洪荒之力”。二级的天鹊15A发动机更精细,能节流60%。
它用铌钨合金喷管来减轻发动机重量。“单层共底贮箱”设计,把燃料箱和氧化剂箱合并成一层,省去中间隔板。取消一级氧排放连接器,简化发射流程,这在发射流程中,相当于少个零件少个故障点的作用。
朱雀二号的进步,背后是蓝箭航天十年的技术积累。下一步,他们瞄准了复用、批量、智能。其中复用化,就是让火箭像飞机一样重复使用,降低成本。批量化是让年产几十发火箭,满足卫星互联网的爆发需求。智能化是用AI优化发射流程,甚至让火箭自主决策。
这次发射不仅是一次技术验证,更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从“跟跑”转向“并跑”。当国家队如长征系列和民营队如朱雀双线发力,太空资源的开发将不再遥远。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用卫星直播看珠峰落日,或预约一趟太空旅行。而这一切,正始于今天这些冲破天际的火焰。
来源:风云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