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村药业:日本汉方巨头发展的启示(及鉴真东渡的历史性影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00:01 4

摘要:津村株式会社(Tsumura & Co.)成立于 1893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 全球最大的汉方药生产企业,占据日本医疗用汉方制剂 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核心业务包括:医疗用汉方制剂(处方药)、 一般用汉方药(OTC)、中药材种植与贸易、汉方医学研究。

一、津村药业概况

1. 企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津村株式会社(Tsumura & Co.)成立于 1893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 全球最大的汉方药生产企业,占据日本医疗用汉方制剂 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核心业务包括:医疗用汉方制剂(处方药)、 一般用汉方药(OTC)、中药材种植与贸易、汉方医学研究。

创始人津村重舍原为药材商人,受明治维新“废汉医”政策影响,转而以科学化手段复兴汉方,提出“汉方之西医化” 理念,奠定了现代津村的根基。

2. 关键发展节点

1920年代,建立日本首个汉方药GMP工厂(静冈县滨松市)。1976年,日本政府将汉方纳入医保,津村148种汉方制剂入选,迎来爆发式增长。2001年,在中国成立 天津津村制药有限公司,布局中药材原料基地。2021年,与上海医药集团合资,加速中国市场渗透。

二、核心技术:从“经验医学”到“标准化生产”

1. 药材质量控制体系

津村以“地道药材”为核心竞争力,建立全球药材供应链,在中国甘肃、云南等地拥有超 10万亩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基地,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如甘草的铅含量≤1ppm)。

采用指纹图谱技术,通过HPLC(高效液相色谱)对药材活性成分(如黄芩苷、人参皂苷)进行量化分析,确保批次一致性。

津村“小柴胡汤”的黄芩原料仅采购山西陵川县产,因其黄芩苷含量稳定在 9%~12%,远超药典标准(≥8%)。

2. 生产工艺革新

采用逆流提取技术,将传统煎煮法升级为 低温动态提取,保留挥发性成分(如桂枝汤中的桂皮醛)。改革颗粒剂型,1970年代首创汉方 “浓缩颗粒”(如“津村柴胡桂枝干姜汤颗粒”),解决汤剂便携性问题,现占其营收70%。

3. 循证医学研究

积累大量临床数据,与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合作,完成 超200项RCT(随机对照试验)。例如:“大建中汤”用于术后肠梗阻,有效率 82.3%(对照组56.7%)。“抑肝散” 改善痴呆患者精神症状,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开展作用机制解析,通过基因组学证实 “黄连解毒汤”可调控NF-κB通路抑制炎症。

三、产品体系:经典名方的现代化演绎

1. 核心处方药

六君子汤(胃功能低下):日本消化科首选汉方,年销售额超 150亿日元。桂枝茯苓丸(妇科血瘀证):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改良为 缓释胶囊。芍药甘草汤(肌肉痉挛):2020年东京奥运会日本代表团官方备药。

2. OTC明星产品

“命之母”(更年期调理):含当归、川芎,连续30年销量第一。“龙角散”(咽喉炎):收购品牌,融合汉方(桔梗、杏仁)与薄荷脑。

3. 创新方向

抗肿瘤辅助:研发“十全大补汤”联合化疗减毒方案。汉方美容:推出“当归精华面膜”(专利提取技术)。

四、中国市场战略:从原料掠夺到技术反哺

1. 早期争议:中药材垄断

2000年代,津村通过 “订单农业”控制中国 50%以上优质柴胡、当归 出口,引发“中药资源外流”争论。

2. 本土化转型

2017年与上海医药成立“上药津村”,生产符合中国药典的汉方颗粒。

资助中国中医院开展 “津村经典名方临床再评价”项目(如北京广安门医院)。

3. 反向输出案例

津村药业基于云南白药的传统配方(含麝香、牛黄等成分),按照日本GMP标准进行工艺改良,通过低温萃取和标准化质控提升成分稳定性。该产品以“汉方药”名义返销中国市场,并凭借“日本制造”的品牌溢价和高端包装,定价高达原版云南白药的10倍。这一案例反映了日本企业对中国传统方剂的商业化改造,以及中日市场对同类产品的价值认知差异。

五、挑战与争议

1. 汉方西化悖论

批评者认为津村过度依赖化学成分分析,背离“辨证论治”传统(如单一适应症标签)。

2. 资源可持续性

野生甘草、麝香等濒危药材依赖进口,面临CITES(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限制。

3. 中日的标准之争

日本汉方颗粒未被纳入中国医保,需重新进行 “中药配方颗粒国标” 认证。

六、未来展望:汉方的全球化野望

1. 欧美市场突破

在德国注册 “柴胡颗粒”为植物药(传统药指令2004/24/EC)。 开展美国FDA临床试验,“黄连阿胶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Ⅲ期)。

2. 数字技术融合

开发 AI辨证系统(与软银合作),通过舌诊图像推荐汉方。

3. 文化输出战略

赞助京都“汉方博物馆”,向游客推广“津村汉方养生之旅”。

七、启示

津村药业的成功,本质是 将东方经验医学装入西方工业体系的框架。

其发展模式既提示了中国中药现代化的路径(如指纹图谱、临床验证),也警示了文化主体性的流失风险。

附:鉴真东渡

中药传入日本的历史贯穿了多个朝代,除了唐代的高峰期外,从唐朝官方使节,到宋朝僧侣,明清商人,中日医药交流持续不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记。

公元8世纪,日本处于奈良时代(710-794年),正值全面学习唐朝文化的鼎盛时期。日本朝廷多次派遣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赴唐,其中医药学是重点引进的领域之一。当时日本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疾病治疗多依赖巫术和简单草药,而唐朝的医学体系(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已高度成熟。

鉴真(688-763年),扬州大明寺高僧,不仅是佛教律宗大师,还精通医药学。他应日本僧人荣叡、普照的邀请,决心东渡传法。历经 5次失败(遭遇风暴、官府阻挠等),双目失明后仍坚持,最终于 753年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九州,次年进入奈良。

鉴真团队携带了大量唐朝先进物资,其中医药相关物品包括数百斤药材,其中名贵药材有: 麝香(来自吐蕃(今西藏),用于治疗中风、急救。 ),沉香(东南亚进口,用于理气止痛,日本皇室视为珍宝。) ,阿魏(一种西域树脂,治心腹冷痛,日本此前无此药。 )常用药材有:桂心、甘草、大黄、芍药等,均为《唐本草》记载的道地药材。成药有:“诃梨勒丸”(含诃子、胡椒等),治疗消化不良。

带去物资 还有医书与技术,《唐本草》,世界首部国家药典(659年编成),载有850种药物,鉴真带去的可能是苏敬修订版。《千金方》,孙思邈所著,含5000余药方,鉴真尤其推崇其“大医精诚”理念。 炮制技术:如蒸制地黄、酒制大黄等方法,日本此前仅知生药使用。

这些药材和医书填补了日本医药体系的空白,部分药物(如麝香)成为日后日本汉方“救急三宝”之一。

鉴真在东大寺授戒后,于759年主持修建 唐招提寺(位于奈良),并在寺内开辟药园,史称“唐招提寺药园”。 在园内引种唐朝药材,成功栽培芍药、牡丹、吴茱萸等30余种中国植物药。 开展教学与实践结合,僧侣在此学习药材辨识、种植及炮制技术。 实施医疗服务,寺内设“施药院”,免费为民众诊疗,使用药园所产药材。

鉴真还传授“畦种法”(分垄种植),解决日本此前撒播导致的低产问题。 另外带去加工技术:如“九蒸九晒”熟地黄工艺,日本《延喜式》(927年) later 记载此法。

考古发现在唐招提寺遗址内,还留有唐代风格药碾、铜药壶等工具。

鉴真东渡改变了日本 医学体系,使其脱离“巫医不分”。鉴真强调“先辨病,后用药”,推动日本医学理性化。 同时 为日本方剂学奠定了基础,带去的《千金方》成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984年)的核心参考文献。 开创了佛教与医药结合,日本寺院普遍设“施药院”,形成“寺医”传统(如京都仁和寺)。并逐步兴起 药材贸易,奈良时代后期,来自唐朝的麝香、沉香成为贵族阶层奢侈品。

日本汉方之祖江户时代医家吉益东洞称鉴真“启东瀛医药之蒙”。 日本津村药业将鉴真奉为企业精神象征,其药材基地仍沿用唐招提寺部分种植法。

来源:家庭健康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