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卫星发射后失联,主持人快哭了但依然坚称不算失败,为什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23:51 3

摘要:在强烈的民粹思想裹挟下,印度现在处在「必须赢」的状态,哪怕失败了也要丧事喜办,不然国家就散了,印巴冲突是这样,印度发射火箭也是这样……

在强烈的民粹思想裹挟下,印度现在处在「必须赢」的状态,哪怕失败了也要丧事喜办,不然国家就散了,印巴冲突是这样,印度发射火箭也是这样……

就在今天,印度使用印度本土制造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地球观测卫星「EOS-09」,刚开始一切顺利,掌声刚响起来,火箭就开始旋转下坠,最后整个火箭失联。

现场直播的女主持人憋得都快哭了,但没办法,因为按印度官方的口径是:不算失败,依然取得了重要成果。

当然各国的网友不惯着,立马开始了各种调侃,其中自带音效的就是:

刚发的卫星,刚发的卫星,打丢啦

有一说一,印度也算是航天大国了,火箭发射次数越来越多,整体的经验积累也越来越丰富。

这次发射的火箭是印度的第101次太空任务,使用的是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所研发制造的可抛弃式运载火箭,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

这款火箭给予了印度人民很大的期望,因为能积极的到国际市场上去拿订单,已经帮加拿大、印尼、新加坡、英国、美国、日本、欧盟等国或组织的卫星送入轨道。

所以印度民间直接把这款火箭叫做「黄金火箭」和「国运火箭」,承载了印度民间的爱国热情。

这款火箭最大的特点,就是分了四节,第一节是靠下面的6个捆绑式的固体助推器,其中大的四个原地点燃,另外两个小的是在发射在半空中点燃25秒钟;第二节采用的是41.5吨的液体推进剂,力量也很大;第三节是7吨基于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的推进剂;最后的第四节是2,500公斤的甲基肼(MMH)和氮的混合氧化物(MON)混合氧化物。

听上去有点复杂对不对?其实情况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复杂。

印度没办法造出像中国、美国、俄罗斯那样的大推力发动机,所以用层层递进的模式往上窜,也能进入太阳同步轨道622公里。

那麻烦的地方是什么呢?

航空航天器械,越复杂,就越容易出问题。

这次出问题的,就是第三节,虽然点火成功了,但六秒钟后就出现了推力不足的情况,不知道是漏燃料了还是关键配件缺陷,总归,导致火箭偏离了原定轨道,最后任务终止。

我觉得火箭发射失败其实问题不大,咱们国家到现在也没办法保证100%的发射成功率,对全球航天国家来说都一样,这事儿的不确定性太大了。

但印度又出现了典型的「丧事喜办」的情况。

一部分印度网友认为,虽然掉下来了,但只要没爆炸,那就是成功的,也许是印度下了一盘大棋,只是不想给外界分享成功而已。

印度在航天上,其实一直都比较嘴硬。

对我们来说,没有成功,就等于是失败,可以积累经验,可以吸取教训,下次好好做就行了。

但首先,我们是认失败的。

但印度的逻辑好像不太一样,他们可以成功20%,成功50%,成功99%。

举个例子,印度一直想发射登月探测器,并且希望和中国比一比,看谁能成为继美国之后成功完成载人登月的国家。

2009年,印度月球1号失联,印度说胜利了95%。

2019年,印度月球2号尝试软着陆的时候在月球南极附近失联,印度说胜利了99%。

最后到2023年,印度的月球3号才成功软着陆,印度说自己赢了三次。

那换到这次的火箭发射也是一样的,印度人觉得飞起来了,而且第一节第二节都运行的很成功,那就保底成功了50%,再加上第三节点火成功,那就是成功了60%。

最近连续几天的新闻,大家应该也感受到了,印度是一个非常需要赢的国家。

印巴冲突,打成那样,印度依然宣布全国进行十天的欢庆活动。

而这次火箭发射就发生在十天欢庆期间,所以哪怕失败了,也不能说是失败。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印度人总是那么需要赢呢?

其实这是印度底层逻辑的必然结果,印度需要赢来让自己凝聚成一个国家。

印度最大的特点,就是「散碎」。

在宗教上,印度教只是19世纪英国殖民者创造的单词,内涵一直都在变,其中囊括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语言上,印度官方语言就有22种,大家去过印度就知道,路牌上经常是一大串内容,但指的其实是同一个地方,所以莫迪上台以后,居然要在2014年大力推广「印度普通话」,就是印地语(问题是哪怕印地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但也只占人口的40%)。

在种姓上,更麻烦,古代印度有四大种姓,婆罗门(掌握神权的僧侣)、刹帝利(掌握政权的贵族)、吠舍(供养上层的生产者)、首陀罗(低人一等的奴仆),其实还有更下一层的达利特,也就是不可接触的真正贱民。

种姓之间基本上是不通婚的,所以印度人的面相会非常的有层次感,一些世俗意义上好看的印度人,一般都是高种姓的;而一些看起来就「印度味」很浓的,一般就是低种姓的。

除了这些,印度还有中央和地方的分裂,还有富裕阶层和贫困人口的矛盾,等等。

所以印度一直都是伪装成国家的联盟,大家凑一起过日子而已,这就导致印度的国力很多时候都给人一种孱弱的感觉,没办法拧成一股绳。

那莫迪上台以后,为了改变这种松散,选择了煽动民粹主义。

莫迪的民粹主义非常复杂,毕竟要团结大多数力量就要不断的寻找印度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公约数,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莫迪不断在宣传「印度在赢」的信念。

印度能赢,那语言和种姓的隔阂算什么,大家都是正在赢的印度人。

所以对外,印度一定要找一些假想敌,用敌人的威胁来聚合内部的团结,选定的目标,一个是巴基斯坦,一个是中国。

而对内,就要不断的宣传,印度不是当年的印度了,莫迪是强人领袖,能带着印度不断的获得胜利。

在多年的实操下,莫迪打造出了一套赢的逻辑闭环。

第一,制造情绪。

第二,激化情绪。

第三,做事儿。

第四,做事儿如果成功,大肆宣传赢了;做事儿如果不成功,就用象征性的或者局部性的成功来安抚情绪。

第五,继续寻找下一次赢的机会,重新开始制造情绪。

在这个闭环逻辑下,我们可以看到印巴冲突,虽然印度飞机掉下来已经被各国媒体实锤了,但,印度宣称自己取得了战略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发射火箭,虽然飞到一半掉下来了,但,印度宣传是「成功完成101次发射,取得了重要里程碑」。

这些在外人看来丧事喜办的场景,对印度来说确实没得选,必须给自己一个体面的收场才行。

整个印度高层,其实就像是那个直播火箭发射的女主持人一样,都快哭了,但还要憋着说,我们赢了。

各位大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

来源:曹小灵比比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