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城市流量的重要入口。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
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参观博物馆,来到一座城市时;
当博物馆文创产品风靡全网,成为新晋“网红”时;
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成为讲解员和参观者时;
当博物馆向科技感和体验感满满的“动态参与”转化时……
“博物馆热”真的来了!
当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城市流量的重要入口。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乘着“博物馆热”的东风,我们特邀博物馆馆长、专家学者来一场特别的“茶话会”,共同探讨作为传承文化和民族基因的重要殿堂,博物馆应如何阐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博物馆又该如何发挥“立体教科书”作用?
左右滑动观看
河南博物院院区坐落着大小建筑九座,寓意九鼎定中原,主体建筑的斜面玻璃墙传递着“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展览,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整合河南地区的文物优势,抓住中原古代发展中的闪光点,展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再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青海省博物馆整体建筑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是西宁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图片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历史文物展”结合青海历史发展进程和多元地域文化特色,客观再现古代青海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青唐道、茶马古道的交通功能与历史风采,呈现青海独特人文风貌与生态景观,全方位展示青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图片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一座以展陈民族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根脉与传承、历史与发展,在这里浓缩汇聚。广西民族博物馆里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图片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通过深入挖掘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以及文物蕴藏的价值和内涵,讲述广西在历史上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图中的双羊形铜杖首,是目前我国出土杖首中唯一一件双羊形铜杖首,是汉代中原政治文化影响在广西的重要见证物。(图片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嘉宾:
马萧林 河南博物院院长
王进先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
陆文东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
关 凯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主持人:
中国民族报记者 文静
(一)各地为何会掀起“博物馆热”?
记者
从博物馆一票难求,到依托馆藏珍品掀起的文创热潮,您如何看待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又被寄予哪些新的期待?
马萧林:“博物馆热”的本质是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集中迸发。
当观众在文物前驻足思考、在沉浸式展陈中与历史对话时,文化认同的种子便悄然生根,这种集体性的文化自觉正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
在此背景下,博物馆要提升展陈质量,不断创新展陈方式,提升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使历史叙事更加生动有趣。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一起考古吧”小程序。(图片来源:新华社)
王进先:“博物馆热”既是社会文化需求升级的体现,也是博物馆自身创新发展的成果,体现出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博物馆要深入挖掘藏品的文化价值,将更丰富、更深刻的文化知识传递给观众。此外,还要破解“冷热不均”,推动均衡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博物馆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公平与共享。
▲博物馆数字展厅。(图片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陆文东:“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需要“守正”与“创新”并重——既要守护文化根脉,又要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需求。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通过科技赋能、教育创新、文旅融合等手段,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
▲多功能全息文物展示柜,让古老文物与现代科技激情碰撞,成为馆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图片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关凯:“博物馆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征之一。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公众文化自觉增强,越来越多人将博物馆视作了解历史、认同文化、寻求心灵共鸣的重要场域。
当代的博物馆让“冷冰冰”的文物“活”起来,并和艺术、时尚、知识与游戏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参观博物馆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符号得以强化,并形成持续的舆论热度和消费热潮。
(二)新时代博物馆应当成为
中华文明的“立体教科书”
记者
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记忆的珍贵载体。面对浩瀚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您认为博物馆应如何选择展陈展示的内容?展览的历史叙事应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马萧林:展览的历史叙事应把握真实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以确保展览的学术性、教育性和观赏性。
“五一”假期,我馆同时推出了两部科技感十足的展览——“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和“玛雅文明超沉浸探索体验VR大展”。当观众在洛阳城遗址与李白“碰杯”,或在玛雅金字塔顶端“触摸”星图时,技术已不再是工具,而是文化记忆的传承载体。这种互动性极强的业态创新,为文博事业开辟了新赛道。
▲《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式展以唐代洛阳城为原型,展示了当时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王进先:博物馆首先要突出代表性和地域性,挑选能代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物;其次要关注时代需求,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观众需求选择展品。
展览历史叙事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有真实性,这是历史叙事的核心原则。其次要有客观性,在历史叙事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片面或主观的解读,让观众能够全面地认识历史。最重要的是要有启发性,通过一个“有知识”“有趣味”“有思考”的展陈,培养观众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让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
▲参观博物馆的市民游客。(图片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陆文东: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选择标准应基于历史层积的多元价值体系。在历史坐标的构建上,应遵循典型性优先和叙事完整性,选择能反映重大历史节点、技术革新或文化交流的文物,并通过器物组合或系列文物呈现历史脉络;在多维价值的层级化筛选上,应包含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构建自下而上的历史书写;在当代语境的阐释性转化上,应结合当代议题,实现虚拟策展与沉浸式体验的学术赋能。
博物馆历史叙事的基本原则应从线性叙事到多维阐释。坚持真实性原则,避免“戏说历史”;坚持系统性原则,以“大历史观”统摄展线;坚持多元视角原则,打破单一叙事;坚持情感共鸣原则,构建观众与历史主体的情感联结;坚持开放性原则,将新发现新研究纳入叙事体系,保持历史记忆的动态性与开放性。
▲今年“五一”假期,广西民族博物馆化身“文化游乐园”,近8万名游客共赴民博,感受艺术与非遗交融的奇妙魔力。(图片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关凯:新时代博物馆不仅是藏品的展示地和观众的参观点,更应当成为中华文明的“立体教科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工坊”。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博物馆可以通过时间线、生态带、经济圈、文明扩散轨迹等多维坐标,将“天下之人”不同族属的起源、迁徙、融合与碰撞,以“网状”“拼图化”的方式串联起来,凸显彼此影响、共同成长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
(三)让博物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熔炉”
记者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阐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讲清楚我国各民族共塑中华文明的历史真相,您认为博物馆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
马萧林:博物馆要打造“见人见物”的叙事矩阵,系统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实证,突破“器物罗列”模式,突出“文明互鉴”的主线,揭示技术、思想、艺术的跨区域流动。这需要全体博物馆人的共同努力,“全国一盘棋”来协调联动,共同诠释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
此外,要努力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让历史成为可触摸的共同体记忆。比如开发“文物里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系列课件。
▲彩陶双连壶,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博物馆的使命,是让文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当观众在展厅中端详彩陶双连壶纹饰时,在现代化舞台下聆听贾湖骨笛演奏时,不仅能感知先民的智慧,更能理解这件器物如何被传承、再造,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这种“见物、见人、见精神”的阐释体系,将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熔炉”。
王进先:博物馆可进一步深化教育功能,培育“行走的课堂”,让博物馆成为跨代际的终身学习平台。将博物馆从“殿堂 ”变为“社区”,让文化认同在实践活动中生根发芽。
▲“乙弗莫瓌”墓砖拓片。(图片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对于青少年,设计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主题的研学课程,通过参观展览、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他们对各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对于成年人,举办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和各民族共塑中华文明的内涵;对于老年群体,可以组织文化沙龙,让他们分享自己所经历的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传承民族文化记忆。
陆文东:博物馆要深化展览叙事,构建“多民族共塑中华文明”的立体阐释体系。在展览叙事方面,通过展陈将反映“三交”内容的学术语言转化为展览语言,以反映“三交”的实物为支撑,筹划、实施以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原创专题展览。
▲“骆越遗珍——左江花山岩画数字化展”融合视觉、听觉和触觉方式,让观众深入地感受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图片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博物馆要强化研究转化,构建“学术+科普”双轮驱动的知识生产体系。未来,需进一步打通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壁垒,通过“学术化研究、实证化展览、分众化教育、大众化传播”多维路径,让文物成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活教材”。
关凯:博物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深度的文化体验与旅游新玩法,更以文物为媒介,以展览为平台,架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桥梁。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的社区中博物馆的未来”。当代的博物馆已经越来越强调数字化与沉浸式互动,新技术可以创生很多新的可能。比如丽江木氏土司府存有的大宝积宫壁画,人物丰富多样,但画面已经斑驳。大致可以看到佛教、道教等的神祇以及身着明清时代官服的历代木氏土司。若能以新技术再现壁画中人物面貌,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阐释边疆文化交融的鲜活标本。
博物馆与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关联甚密,有面向专业界与大众的双重影响力。博物馆要真正成为“大学校 ”,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讲好各民族共塑中华文明方面更进一步,无疑还需要深化学术研究,与学界深度融合,推动知识创新。
来源:广西民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