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还需要读书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22:37 2

摘要: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身边按摩店、足疗店、药店越开越多,书店却越来越少。我家旁边的新华书店有 4 层,其中 2 层半都是在卖别的东西,书也是以卖教辅书居多,完全没有周边的商场那么热闹。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身边按摩店、足疗店、药店越开越多,书店却越来越少。我家旁边的新华书店有 4 层,其中 2 层半都是在卖别的东西,书也是以卖教辅书居多,完全没有周边的商场那么热闹。

有人问我,在现在这个社会,网络、手机普及,各种短视频自媒体这么发达,看书还有什么意义和用处吗?

你要说有什么用,好像还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大用。在这个信息获取便捷的时代,用手机查个东西,特别是用 AI 查确实更快。平日我如果有不认识的字都是用手机去查,拼音、意思全部能搜索出来,我家的字典都被我卖了,因为它占用了我书柜的空间。要查个什么知识点,我也是用手机或者是用 AI 查,除非是要写一些大篇幅的东西,才必须去书上找这方面的材料。

所以说,现在看书还有什么用?我觉得除了教辅书还有实用价值之外,其他像文科类的书,不得不承认确实实用性没那么高。但是对于我来说,读书是我的一种习惯,阅读带来的快乐,是短视频没办法替代的。

我几乎滴酒不沾,不会打牌和麻将,不喜欢参与一些无效的社交,更不爱在酒局上吹牛。所以说,空余时间不看书,我能干什么呢?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消遣方式,睡前要是不看会儿书,我心里就有一种愧疚感。

看书不仅是我的一种消遣方式,更多的还是谋生的手段,我要输出的内容可不是头条、抖音能给予我的。

早些年我的工作不存在传统上班的概念,有人说,有那么好的事。但是你别忘了,我业余时间还拿着本书在看,晚上也写东西。你看到的只是我工作时间上的自由,或者是在台上给人家汇报方案那半个小时的风光,但你没有看到我背后那十几年的教育积累,三十多年的看书经历。

我上大学期间,我们学校近四万学生,我的借书量长期保持在前 10。现在我家旁边就是市图书馆,每周我也会去借书来看。至于家里,我们家房子比较小,每年会定期清理一些书,这些书有些是内容过时了的,有些是孩子的教材。我认为教材这东西考完了就可以处理掉。保留下来的大多是别人送我的书,或者是我参与编撰过的书报。

我读书的启蒙老师是我爷爷,我爷爷解放前读过私塾,而且他也是解放后最早一批受过师范教育的老师。我小时候,家里最多的除了我爸医学院的教材就是古典名著,我很早就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但是那时候不能完全看懂。

你要问我爱看什么书?首先是历史类的,我对历史特别感兴趣。高中时期,我的历史成绩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在县里面的联考中也是佼佼者。对于大历史脉络,我基本都有了解,所以现在看历史书,我更倾向于研究一些细节内容。当然,这些讲述历史细节的书籍并非都是野史。我讲述任何内容,都一定会寻找证据来佐证其真实性。另外,我对地方史也尤为感兴趣,因为工作需要,我阅读过大量关于我所生活城市的地方史书籍。

在历史书籍中,先秦时期的历史大多只能通过《史记》进行查询;而明清时期,则有大量文献可供深入研究。不过,我更喜欢钻研近代史,因为近代史具有多面性,它展现的不仅仅是教科书上呈现的那一面。

研究历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据书本记载,二是依靠考古挖掘。书本记载的内容可能存在作者撒谎造假的情况,历史上篡改历史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经常修改史官的实录。相比之下,考古挖掘更为可靠,因为文物能够直观地传递历史信息。因此,考古工作者与历史学者的工作存在差异,考古发现常常会推翻历史学者原有的一些研究结论。当然,如果没有出土文物作为反证,还是要以书本记载作为研究依据。

其次是文学类书籍,这是我大学所学的专业,但现在阅读得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经典文学著作我在大学期间都已读过。

我也会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其实,我高考的第一志愿是应用心理学。在大部分大学,心理学属于理科专业,只招收理科生,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我报考的那所学校是文理兼收。上大学时,我因为语文成绩优异被调剂到了中文系。当时没有强烈要求换专业,主要是因为中文系不用学习高等数学,而且学习中文既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强项,所以我能够接受。如今,我对心理学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此外,我也会阅读地理类书籍,我的地理成绩也不错,在班里名列前茅。同时,我的政治成绩也很好,尤其是政治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年轻时,我甚至会每天7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但现在我对此兴趣渐失。

我看得比较少的是自然学科类书籍。高中时期,我的数理化成绩一塌糊涂,尤其是数学,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始终学不好。高考时,数学满分150分,我居然只考了37分。也就是说即使不用考数学超过八分考入我们学校的,我们那学校是九江市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赣北唯一的本科院校。在江西省110 所高校中,排名始终在20多名左右。

我是典型的文科生,在理科知识中我储备最多的是生物学知识,也是唯一喜欢看的理科类书籍是生物医学相关书籍。虽然我很少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但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我还是懂得。我一向很尊崇自然科学的从业人员,也有意识地让儿子多看这方面的书。但对我来说,以现在这个年龄再去钻研这类书籍,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另外,我看不懂外文书。尽管我很想阅读外文书,希望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了解外国人的评价和解读。但由于我的英语水平有限,这类书籍对我来说几乎难以读懂。

我们小区有个肤色黝黑的外国女性,不知道这样能不能算国际小区,也不清楚她来自哪个国家。她的儿子是混血,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她的普通话不太好。所以每次交流时,我只能对她说:“My English is poor, can you speak Chinese?”

我认为自己读书面很窄,这也是正常的。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术业有专攻。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怎么记住那么多历史时间和事件的?” 因为我把精力都放在记忆这些内容上了,我只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其他的就不太在意。那些明星我一个都记不住,甚至还以不认识明星为荣 。

特别讨厌参加酒局之类的活动,我觉得这类场合毫无意义,人们在席间吹嘘房子、车子、股票、基金,谈论做大生意等话题,推杯换盏间还夹杂着荤段子。我既插不上话,对他们聊的内容也闻所未闻,提不起丝毫兴趣。所以,但凡能推脱的此类活动,我一概拒绝。

有人说不懂,你可以学习啊。 孔子说 四十不惑,我认为并非到了四十岁就对一切都不再感到困惑,而是到了这个年纪,有些事情即便不懂,也没必要去懂,甚至不想去懂了。

对于看书,有几类书我坚决不看,也建议大家别去读。

第一种是所谓的“成功学”书籍,就是那些号称能教人一夜暴富的书。以前在机场经常能看到,封面上印着一个尖嘴猴腮、西装革履的人说教你怎么挣大钱。真正能赚大钱的门道,人家怎会轻易分享?这类书毫无价值,除了能用来做纸浆,别无用处,我是绝不会看的。

第二种是教你长生不老的书,尤其是那些鼓吹“吃什么补什么” 的内容,纯属无稽之谈。特别是打着中医旗号教养生的,更要小心谨慎。要知道,在抗生素发明以前,不管是中国、美国、欧洲还是日本,大部分治病方法都缺乏科学依据。中国古代400多位皇帝,平均寿命仅有34岁,其中活到 60 岁的只有34人,活到70岁的12人,活到 80 岁的仅有 6 人,这些数据都有据可查 。

皇帝的中医医疗条件算是顶尖的了吧,那会儿也没有大气污染,更没有苏丹红、三聚氰胺这些东西。皇上吃的绝对都是绿色、无公害、纯天然的,喝的水都是专门从玉泉山运来的,吃的稻米都是各地进贡,品质绝佳。可即便如此,很多皇帝年纪轻轻就挂了。

有人说皇帝短命是因为整天啪啪啪沉溺于声色?但要说这方面,他们能比得过现在某些贪官吗?比如赖小民,受贿17.88亿,包养的女人超过100个。可赖小民最后是因为这个而挂的吗?

现代人之所以普遍寿命更长,主要得益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得了高血压、糖尿病,按时服药就能控制病情。像咸丰皇帝30岁就驾崩,就是因为肺结核。放在今天,输一个礼拜的液,控制炎症就能治好。但在当时,肺结核确实是难以治愈的顽疾,就算是皇帝也无力回天。

关于中医,你愿意相信是你的权利,我不会阻止,也不想辩论。如果你觉得中医好,别去做 CT、X 光、B 超这些现代检查,全凭中医手段诊治望闻问切如何?

别的不说,我知道历史上号称“医圣”的张仲景,在建安元年遭遇大瘟疫时,他家族200人死去了三分之二。连“医圣”都无法保全自己的家人,更不用说普通患者了。

第三类不建议看的是明星传记。这类书往往文字内容少,图片多,书中内容充满水分。这些书毫无价值,充斥着虚假与浮夸。书里写如何成为明星的内容,有多少是真实的?背后的潜规则敢写出来吗?那些见不得光的交易能如实呈现吗?这样的书实在没有阅读的必要。

所以这三类书纯粹是垃圾。我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当天气寒冷到你要烧书取暖来维持身体的时候,该烧什么书?我觉得就烧这类书。

有人问我,自己想看书,让我给推荐。其实我觉得,看什么书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没有人能限制你。喜欢什么就看什么,这没什么可纠结的,也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还有人问我历史该怎么学,我认为兴趣是关键。如果看书不是为了考试或拿证,那就不用有太多顾虑,只要对历史有兴趣,尽管去读。当然最好是从通俗讲史类书籍入手。

有人说:“我看完书经常记不住怎么办?” 这很正常,毕竟没有人能过目不忘,看一遍书就能记住所有内容那不是人脑,而是电脑录入。看书留个印象就好,真到需要用的时候,再去查阅相关书籍就行。

我自己看书的时候,如果研究某个门类,都会翻阅各种书籍。从不同书籍中获取不同观点,然后综合起来。所以说,看书不一定要完全看懂,也不用纠结看完记不住,这很正常。

要是非得让我推荐书籍,不同年龄段的感受真的不一样。我高中时觉得《平凡的世界》很不错,可现在再看,就感觉这本书有些政治色彩过重了。还有《红楼梦》,我大学时读和现在读,感受完全不同。这不是说书本身有好坏之分,而是不同年龄阶段读文学作品,体会会大相径庭。

我读书,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不觉得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SB。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发现网络上很多SB。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仍然保持看书的习惯,觉得读书是远离SB和NB一个好办法。

来源:叶评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