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洁(1930-2020),四川阆中人。1947年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兼任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鲁洁在小学课堂调研。图片由作者提供
鲁洁与小学生在一起。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大家】
学人小传
鲁洁(1930-2020),四川阆中人。1947年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兼任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组长。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德育理论等研究,主持编写《教育学》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教育社会学》获全国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合作主编《德育新论》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总主编,获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特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江苏省首批“社科名家”等称号。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举办校史上教育家著作展,鲁洁先生著作赫然在列。《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德育新论》等一部部略显泛黄的著作,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亦彰显这位在南京师范大学成长起来的教育家的学术风范与人格气象。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是金陵女子大学的旧址。1947年,鲁洁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一直任教于此,一待就是一辈子。国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许美德评价:“鲁洁在教育学领域极高的地位,为南京师范大学增添了许多荣誉”。
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迎来百年华诞,鲁洁以“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形容她心目中的学校。她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校教育学科先驱、奠基人陶行知所发出的生命誓言。我们将永远以这样的生命誓言书写那本尚未完成的教育学。”鲁洁先生始终以自己的人生续写着这本教育学的生命之书。
2020年12月25日,她九十载生命长卷合页。南京师范大学以“以生命谱写有品格的教育学”凝练其学术人生。
推进中国教育学的重建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评价说,鲁洁推动了我国德育学科建设,培育了一大批德育人才,为中国教育科学发展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作为南京师范学院(后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鲁洁带领团队在教育学术思想正本清源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具有中国特色、契合时代需求、有扎实与丰厚学术理论根基的教育学教材。历时五年打磨,这本《教育学》于198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改革开放后首部教育学权威教材,被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广泛采用。出版至今从未修订,却持续再版,成为教育学领域的经典教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教育学人,皆受这本教材启蒙成长。因其封面墨绿而俗称“绿皮教育学”,已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的标志性符号。顾明远先生评价,这本教材是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部奠基之作。
20世纪80年代,鲁洁撰文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问题。她理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教育学,也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教育学。当然,她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不能只谈中国特色,而舍弃一些全球教育的共同要素,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思想。如今看来,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认识,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导。
鲁洁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系的学习经历,为其奠定了扎实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也正因此,她对教育社会学始终保持极高的育人与学术热忱。1982年,她和杨祖耕率先开设本科生教育社会学课程,开全国专业建设之先河;1987年,承担国家教委文科教材“七五”项目“教育社会学建设”;1990年出版第一本《教育社会学》高校教材,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开创之作;1998年,出版《德育社会学》著作。这些教材与著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做出重要贡献。
鲁洁对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另一贡献,在于引领了德育学科的重建及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开放初期,鲁洁便提出,要把德育作为一门学问研究,探索德育规律,按规律施教。她与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逢贤共同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研究”。该项目的最终成果——《德育新论》于1994年出版。此书梳理与研究了德育本质、德育过程、德育功能、品德结构等基本问题,还提出了“德育的享用功能”“德育的超越性”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这部著作在德育学中的地位,如同“绿皮教育学”之于教育学,始终是一代代德育学者的必读经典。
对德育理论人才队伍的系统化培育,是鲁洁推进德育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1985年,她提议成立了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简称“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担任主任一职长达20年。2005年卸任之际,她动情地说:“在一个喧嚣世界,参加这样一个团结和没有功利取向的群体是很幸运的,在道德教育事业的艰难跋涉中,我们团体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收获,这是很美好的事情。”今年恰逢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而学会也从最初的十余家会员单位、数十位学者会员,发展壮大为五六百人的学术队伍,聚拢并培养了一大批德育研究人才。
1987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鲁洁受聘担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组长,全面参与并指导全国德育学科的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后,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教育部唯一一个面向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的文科基地。同时,南京师范大学德育学也成功获批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培育了大批德育专业人才。在德育学科组织建设、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鲁洁发挥着引领作用,为我国德育学重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建构人学教育思想体系
小时候的鲁洁天性活泼、调皮,其师却始终以包容之心引导,从未指责过她。这段经历,不仅使她真切体会到童年的幸福与快乐,也认识到宽容和爱的重要,更在日后铸就了她对“师者仁心”教育理念的深刻体认。她提出,教师不仅要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更当聚焦人的发展可能性。这需要师者唤醒学生精神世界中最为美好的部分,并通过教育引导使人向上向善。2022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落成鲁洁先生纪念塑像,其座铭文如是镌刻:“人本来是可以这样美好的,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为实现这个‘可以’而努力。”这亦是她一生坚守的教育信条。
鲁洁的教育思想始终以“人”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她较早提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20世纪90年代,她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进一步提出,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教育应立足于人的超越性,引导人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
以人为核心,不仅关注人的现实性,还关注人的可能性,是鲁洁人学教育思想的创新。她认为,教育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其超越性功能,即通过培养人的超越性,使生活变得更值得过、更有意义、更加美好。此外,她还提出“德育的享用性功能”与“道德教育超越性”,主张教育应帮助学生“享受生命的过程”,而非被动适应社会。人是社会的创造主体,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人“成为人”。
总而言之,人学构成了鲁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其主张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全面发展及创新能力的生命主体。她对“大写的人”与“完整的人”的执着坚守,为教育实践注入了人性的温暖与美好。通过唤醒学生对人性本质的感知,她的教育哲学最终指向一个更具生命尊严的美好生活图景。
引领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
纵观鲁洁先生的学术历程,德育研究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她的德育研究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反思批判及体系建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她围绕德育学科基本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出版了《德育新论》和《德育社会学》等标志性著作,完成了德育理论与学科体系重建的奠基工作。第二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她倡导重建人的心灵世界,培养有理想的人,并反思德育的边缘化、外在化与知识化困境,提出“德育本质在于引导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核心命题。21世纪以来,她的德育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即构建生活德育体系,提出德育要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优良生活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及道德判断能力等,为学生“成人”夯实基础。生活德育理论是中国原创性德育理论,也成为21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鲁洁主张,道德教育必须扎根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并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学校秉持的道德观要从知识化的道德转向社会行动的道德,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德育课程观则需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道德学习观应从单向传输转向交互作用。在她看来,儿童的道德学习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需要关注生活实践——只有在动态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生活、反思生活,才能生成健全的道德人格与道德智慧。
鲁洁的生活德育理论既承续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前辈陶行知“生活教育”、陈鹤琴“活教育”学脉传统,又根植于其童年的生活体验。鲁洁曾回忆道,她的童年生活有树木、花草,有鱼、虫,她养过小猫、小狗、小兔,抓过蝴蝶、蚂蚱、小鸟,种过扁豆、丝瓜、南瓜、番茄。她始终认为,生活德育所做的一切,就是把童年生活还给儿童,引导他们珍视生活、热爱生活,过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
2001年,鲁洁受教育部委托主持研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领衔教材的编写工作。她确立了“回归生活”的课程核心理念,尊重儿童生活的逻辑,通过捕捉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发展需求与道德困惑,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课程内容,以正确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基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鲁洁团队在教材中构建了包括“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等课程内容。在她的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实现了品质跃升。《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每年被一亿多名小学生使用。
鲁洁全身心投入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之中,一干就是20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2020年12月,她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走向有魅力的德育课堂》。她在文中回顾了参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经历,她深情地说:“我至今不敢说我曾经改变了什么,但是我可以确切地说小学德育课程研究和实践改变了我自己……”“这几年,几位老朋友相继离我而去,我的人生也已经接近终点。我想,当我走向彼岸世界的时候,我希望再见到老朋友时能向他们汇报,在我比他们多活的这几年里,我还在为我们共同的梦——振兴中国教育的梦而工作着、努力着。”这位为我国教育事业倾注毕生心血的教育家,以高贵的学术品格与炽热的教育情怀,深刻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
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推出纪录片《统编教材》,介绍鲁洁主持编写《道德与法治》教材相关情况。她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德育理论体系,更通过中小学德育课标研制与教材编写,将理论转化为惠及亿万儿童的教育实践,改变了中小学德育课程面貌,重塑了德育课堂样态,使其成为最有魅力、最迷人的中小学课堂之一。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鲁洁毕生的学术追求与教育实践,都在为实现“让道德教育成为最具有魅力的教育”这一目标而努力。
是教育哲学家,亦是务实行动者
鲁洁教育思想的人学特质已成为学界共识。她的教育思想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著述层面,而是深深植根于她的生命实践之中。
鲁洁说,一个人的学问做到最后,靠的是人性和道德的力量。她在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时表示:教育研究不仅是纯学术研究,更应该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道德与道德教育学术成就的高度,也应该是自己生活的高度。在笔者看来,这一洞见与康德的道德哲学遥相呼应。康德之所以能提出“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道德”的崇高命题,正是源于其切身的生活体验。鲁洁也强调,缺乏生活体验的德育研究,即便是著作等身,也不过是头脑运作产生的“字码符号”,既称不上真正的思想,更无法达到生命的本质高度。这是她学术研究之感悟,亦是她道德人生的真实写照。
江苏省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叶水涛说,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有着一种不同于一般的深邃、缜密和厚重。她作为教育学界的代表所达到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一种智慧的彻悟;她对求知的执着,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对自己理论、实践的自信及不断反思,正是康德精神的升华;她从容书写着生命的智慧,超越康德的哲学思想,努力践行着“人”的教育。鲁洁的教育思想之核心在于“人学”,而她的生活与人生同样如此,表现在她是一个独立、“大写”的人,也表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奉献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鲁洁做过一届系主任,带领学科重建成绩斐然。当校方希望她继续连任时,她婉言拒绝了。她说:“行政工作和我的个性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有时候我太过于较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这番坦诚自白,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她鲜明的个性特征。古稀之年的鲁洁,之所以承担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研制与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编写工作,正是出于对改变我国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强烈责任感。
与鲁洁有过接触的人,无不被她由内而外散发的善意所感染。她眼中的善良和正义,有时也会变成一种威严感。虽然从来不“凶”,但她的学生都“怕”她,这种“怕”源自对老师的敬畏和爱戴。她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至今还保留着老师当年给他的一张便条,上面写道:檀传宝:今天找你,了解你于昨天外出未归。也许因为你是新生,不了解学校的有关规定。今后再遇类似情况必须向班主任办理请假手续。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学校保障你们安全的必要举措。檀传宝将这张便条视为永远的鞭策与纪念。
鲁洁曾如此剖白心迹:“知识分子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利国、利人的事,以一种现实的态度去改变现实。”20世纪90年代初,她以犀利的学术眼光直指教育异化现象,对“失掉了一半的教育”“塑造知识人的教育”“改嫁了的教育”等现象展开深刻批评,句句切中要害。正如卢梭在《忏悔录》中所说:“我要说真话,我就会毫不保留地这样做。”她的学生庞学光将鲁洁老师比作“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界的卢梭”,正是对其坦荡襟怀与学术勇气的生动写照。鲁洁曾坦言,早年雄心壮志,想做大事;晚年则为改变人的命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晚年关注农民工子弟与留守儿童,多次出资为他们购书,组织志愿者为他们开展读书活动等。“改变一个孩子,就能改变一个家庭。我们能做一点儿是一点儿,改变一点儿是一点儿。”她所言所行,满溢真情。
鲁洁不仅以哲学家的批判性思维审视现实,更以康德心中的“良心”构建美好生活。她是一个勇敢的教育哲学家,亦是一个积极务实的教育行动者。
了解鲁洁的人,皆能从她身上看到一种“心灵的力量”。“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鲁洁便深受“厚生”精神影响——她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自2001年主持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起,鲁洁从未取过一分报酬,她将报酬所得全部捐给了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用于开展中小学德育课教学研究。在鲁洁教授追思会上,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康宁说:“鲁洁老师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们,我想一定是她的人格魅力。”钱孝珊教授说,她是一位坚持原则、铁面无私的领导,又是一位人情味很浓、发自内心关爱同事和朋友的人。吴也显教授说:“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什么是德育,什么是教育学。”她的学生尹坚勤说:“好的老师有自觉的跟随者,像光一样照亮我们前行。”
正如布鲁姆给老师施特劳斯的信中写的那样:“我们了解他的人,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心灵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和谐与坚毅,一种罕见的人性品质的混合,这一切构成了道德德性与智慧德性的和谐表达。”先生,如斯人也。
鲁洁认为,教育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她曾为全校毕业研究生临别赠言道:“每当想到我们播下的种子将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这些种子中不仅蕴含着师者的授业传道,更灌注了你们的探索与创造,最终形成了崭新的生命‘胚芽’。通过这颗饱含希望的胚芽破土生长,我们的教育生命得以延续,这怎能不令我们感到欣慰与快乐?”教育,是教师生命的永恒延续。当教师将知识、情感与人格注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智慧成长时,其生命价值也在传承中实现持续循环、创新发展。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鲁洁晚年最喜欢的诗句。如今,她如同离枝的红花魂归大地,又化作教育春泥,滋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守护着他们美好的道德生活。
鲁洁教育思想常青。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