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暗夜猎手:埃博拉与拉沙热的全球化威胁与防御。近期美国德特里克堡实验室因情侣争执致防护设备受损暂停工作。此事件揭示实验室安全漏洞,也让埃博拉与拉沙热病毒重回公众视野。以下回顾这两种病原体历史背景:
暗夜猎手:埃博拉与拉沙热的全球化威胁与防御。近期美国德特里克堡实验室因情侣争执致防护设备受损暂停工作。此事件揭示实验室安全漏洞,也让埃博拉与拉沙热病毒重回公众视野。以下回顾这两种病原体历史背景:
·一、埃博拉:从非洲雨林蔓延全球的威胁。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引发严重出血热。其名源于首次发现地--非洲刚果(当时为扎伊尔)埃博拉河流域,潜伏期2至21天。感染者初期常无症状,病毒在体内繁殖。爆发时患者突发高热、极度疲乏、肌肉酸痛,随后可能呕吐、腹泻、出皮疹,严重时内外出血,病程进展迅速。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血液、体液等传播,也可因接触被污染物品感染。非洲部分居民因接触果蝠或灵长类动物感染,医护人员防护不当也易染病。2014至2016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超1.1万人死亡,引发全球恐慌。
·二、拉沙热:默默无闻却致命的威胁。拉沙热是同样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受关注少。它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啮齿类动物(如多乳鼠)排泄物或分泌物传播。在西非一些国家是地方性流行病,潜伏期6至21天,早期症状类似流感,严重病例会出现鼻腔、牙龈及内脏出血。虽致死率不如埃博拉,但传播广且症状易被忽视,增加疫情蔓延风险。
2016年研究表明,西非拉沙热与埃博拉疫情在时空上重叠,增加防控挑战。我国虽非疫源地,但随着国际人员流动增加,传播风险上升。如2024年8月3日四川报告首例拉沙热输入病例,患者是在几内亚工作的务工人员。
·三、实验室安全:守护健康的最后屏障。德特里克堡实验室事件凸显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要性。研究致命病毒时,防护设备破损会增加病毒泄漏风险,引发公共卫生危机。此次情侣争执看似小事,却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四、预防与应对:面对威胁的行动预防埃博拉和拉沙热。要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疫区要控制啮齿类动物数量、保持环境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防护措施,规范操作流程。目前已有埃博拉疫苗获批使用,拉沙热疫苗研发稳步推进。对感染者早期诊断与及时支持性治疗是提高生存率关键。
来源:聊科学的熊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