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CT是呼吸系统疾病筛查的“火眼金睛”,尤其对早期肺癌、肺炎、肺结核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发现X光难以捕捉的微小病变,如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节,帮助医生更早制定治疗方案。
一、为什么要做肺CT?
肺CT是呼吸系统疾病筛查的“火眼金睛”,尤其对早期肺癌、肺炎、肺结核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发现X光难以捕捉的微小病变,如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节,帮助医生更早制定治疗方案。
二、CT报告的“语言密码”
1. 窗位选择:打开观察的“不同视角”
肺窗:以黑色为背景,重点观察肺部细节。正常肺组织呈黑色,白色线条为支气管和血管(类似树枝分叉)。
纵隔窗:以灰色为背景,主要看心脏、大血管、淋巴结等结构。白色区域为骨骼,灰色为软组织,黑色为脂肪。
2. 常见术语解读
结节:直径≤3厘米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小于5毫米的实性结节多为良性(如粉尘沉积),需定期随访;大于8毫米的磨玻璃结节需警惕恶性可能。
磨玻璃结节:像磨砂玻璃一样模糊的病灶,可能是早期肺癌或炎症。若伴有分叶、毛刺、空泡等特征,恶性风险升高。
钙化灶:高密度白色斑点,通常是炎症或结核愈合的“疤痕”,无需治疗。
纤维条索影:条索状白色痕迹,提示陈旧性病变,如肺炎遗留的疤痕。
肺气肿/肺大泡:肺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黑色空腔,常见于吸烟或慢性肺病患者,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
三、病变的“危险信号”
1. 恶性特征:分叶征(类似菜花凹凸)、短毛刺(放射状细刺)、血管集束(血管向结节聚拢)、胸膜牵拉(结节与胸膜间有条索相连)。
2. 需警惕的描述:混合密度结节、厚壁空洞、支气管截断、纵隔淋巴结肿大。
四、无需过度担心的情况
小于5毫米的实性结节:95%以上为良性,建议每年复查。
钙化灶/纤维条索:已愈合的陈旧性病变,无需处理。
慢性炎症:若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能是既往感染遗留的影像。
五、看懂报告的“三步法”
1. 看规范:报告应包含结节位置、大小、密度、边缘等信息,规范报告多采用LU-RADS分类(2类良性,3类观察,4类以上需进一步检查)。
2. 看结论:若结论提及“建议随访”,通常为良性或低度疑似恶性;若提示“活检”或“增强扫描”,需及时就医。
3. 动态对比:对比既往CT片,观察结节是否增大或形态改变,生长速度过快可能提示恶性。
六、哪些人需要定期做肺CT?
高危人群:长期吸烟者、肺癌家族史、职业暴露(如石棉、粉尘)、慢阻肺患者。
健康建议:40岁以上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筛查,早期肺癌治愈率超90%。
来源:远方的健康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