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胜城遗址位于嘉陵江中游、武胜县沿口镇黄桷村与文龙村交界处,核心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武胜城始建于宋(蒙)元战争时期,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当年蒙军正是凭借此地进攻、牵制以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遗址)为核心的南宋山城防御体系,最终实现了占领四川、统一中
广安武胜城
一座蒙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李松林
武胜城遗址位于嘉陵江中游、武胜县沿口镇黄桷村与文龙村交界处,核心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武胜城始建于宋(蒙)元战争时期,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当年蒙军正是凭借此地进攻、牵制以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遗址)为核心的南宋山城防御体系,最终实现了占领四川、统一中国的目的。
南宋宝庆三年(122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因病逝世,留下了征服世界、一统天下的遗志。这一年,蒙军入侵宋朝利州西路(北宋置成都益州路、广元利州路、奉节夔州路、三台梓州路,合称“四川路”),宋(蒙)元战争由此发端。之后数十年,特别是蒙古灭金后,蒙军屡次入侵四川路,意图顺江而下,吞并南宋。
南宋淳祐三年(1243),经南宋朝廷同意,四川制置使余玠开始建立山城防御体系。十多年间,在四川陆续修筑了数十座山城,遍布长江、嘉陵江、岷江等主要河流。其中最著名的是“抗蒙八柱”,即合州钓鱼城、成都府云顶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顺庆府青居城、隆庆府苦竹寨、夔州白帝城、洋州得汉城。
后来长期的战争证明,南宋山城中最为坚固的是钓鱼城。淳祐三年(1243),余玠命令冉氏兄弟修筑钓鱼城,将合州治地和兴元都统司迁于此。宝祐二年(1254),兴元都统兼知合州王坚调合州所属石照、铜梁、巴川、赤水、汉初(辖今武胜县嘉陵江以西地区)5县17万名男子再次修筑钓鱼城,巩固城防。
宝祐五年(1257),蒙哥汗发动大规模灭宋战争。他亲率西路军主攻四川,塔察儿率东路军攻京湖一带(位于今湖北省),兀良合台自云南北上,拟三路会师,直捣临安。次年,蒙哥兵分三路入巴蜀,一路上势如破竹,宋军众多山城不破即降。宝祐六年(1258)十二月,蒙哥汗占领青居城。开庆元年(1259)春节,蒙哥大宴群臣,征求文臣武将意见后,决定继续攻宋。二月,蒙哥率大军顺嘉陵江而下,取道汉初县,进攻钓鱼城,连续5个月未克。六月,蒙哥旗下屡获战功的先锋元帅——巩昌(治地位于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汪德臣单骑来到城下,准备招降宋军,被飞矢击中后重伤身亡。蒙哥十分悲痛,下令猛烈进攻,仍不能越雷池半步。后来,蒙哥登上临时搭建的哨楼观察敌情,不料被从天而降的礌石所伤,20多天后崩于军中。面临此重大变故,蒙军主力不得不撤退北返;忽必烈从京湖撤兵回蒙古争汗位;正横扫中亚、西亚,并攻破叙利亚大马士革的旭烈兀,也不再进攻埃及,而是挥师东归。钓鱼城则因“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被人们称为“上帝折鞭处”“东方麦加城”。蒙军北返后,汪德臣长子汪惟正袭爵,驻守青居城。
景定元年(1260),忽必烈及弟弟阿里不哥各立汗位,展开激烈内战。青居城中,汪惟正除掉投靠阿里不哥的将领乞台不花,受到忽必烈嘉奖,并受诏:东川军事悉听处分。景定三年(1262),汪惟正回到巩昌。他的伯父汪忠臣和叔父汪良臣驻守青居城。为进逼钓鱼城,控扼钓鱼城宋军往来,汪良臣奏请忽必烈汗,在青居城南90里的武群山筑城,命名为武胜城,将青居城的主要兵力移驻于此,对钓鱼城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咸淳三年(1267)九月十一日,汪良臣又奏请忽必烈汗同意,在武群山嘉陵江对岸的母章德山(位于今武胜县中心镇大中坝村)筑城。两城夹嘉陵江而建,互为犄角,加强了军事力量。咸淳四年(1268)三月,蒙古朝廷改母章德山为定远城(又称母德彰城、母德章城、母章德城、武德城等),武群山为武胜军,并以武胜军行和溪安抚司事,实行军政管理,行政级别比州府大,所辖区域大致包括今武胜县全境及广安市岳池县、广安区,南充市高坪区、嘉陵区,重庆市合川区的一部分。
咸淳六年(1270),汪惟正又代替叔父汪良臣驻守武胜城、母章德城。汪惟正坚持每天阅兵演武,每旬犒劳将士,提高军队战力,鼓舞士兵斗志。同时,在嘉陵江边和江中水浅处树立木栅栏,控制水道,并在栅栏上悬挂竹编灯笼。夜间,点燃灯笼里的火炬,可照亮百步之外。在城内,则点燃篝火,彻夜照亮全城,防备宋军偷袭。他还划分责任区,分兵防守,派人巡夜,遇到敌情就用击柝敲鼓来预警。白天,则派出斥候巡查,并设好埋伏,随时准备出击。安排这样严密的防御措施,说明当时的战争形势达到白热化。
元至元九年(1272),汪惟正从武胜城出发,率领骑兵攻掠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咸淳(今重庆市忠县)一带,攻陷7座城寨。至元十年(1273)三月,武胜城元军击退钓鱼城宋军的一次进犯。同年,元军拟在马鬃山(今重庆市合川区云门镇云门山)和虎顶山(今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街道思居村,位于嘉陵江、渠江交汇处)两地筑城。如果成功,这两座城像插在钓鱼城下的两把尖刀,元军随时可以兵临城下。面临紧迫的战争形势,钓鱼城主将张珏沉着应对,认为武胜城、母章德城是汪惟正精兵所在,宋军出其不意前往攻击,元军必有后顾之忧,就会放弃筑城。于是,张珏便在渠江汇入嘉陵江处布置疑兵,佯攻筑城元军。同时暗中派兵渡过平阳滩,攻打武胜城、母章德城,出奇制胜,焚烧了元军的粮食和器械,并越过城寨70里,焚烧了元军的船场。元军只得放弃筑城计划。这一声东击西的战术十分成功,被列入了《中国古代军事大百科全书》。至元十四年(1277),张珏得知汪惟正调回巩昌后,派军绕过武胜城,成功袭击青居城,还俘虏了安抚使刘才。
元至元十六年(1279)一月,钓鱼城战事平息。2月,崖山海战结束,南宋覆灭,元朝实现中国的大一统。元朝将武胜军改为定远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又降为定远县。州县治所就地使用武胜城,可能由于山顶居住不便,人们主要生活在山腰缓坡处;到明代初期,生活区域再次下移到嘉陵江边一带。不过,因“其地山险峻,而前临大江,夏秋之交,雷雨暴至,则崩岩错落,而洪涛迅飞。上者有覆压之患,而下有昏垫之灾,民不安其居者,盖自元迄今逾二百年”(摘自民国十九年《新修武胜县志·建置志·新迁定远县碑文》),到明代中期的嘉靖三十年(1551),治所不得已迁往嘉陵江下游的庙儿坝(今武胜县中心镇场镇),而原址作为场镇保留至20世纪90年代,武胜城才逐渐褪去昔日的繁华。
二、褪去昔日的金戈铁马,今日武胜城俨然一幅田园风景画
700余年的岁月沧桑,给武胜城的面貌带来巨大变化。
首先,战争时期武胜城的城墙沿山顶平台山势修筑,形成一座封闭的山城。此外,有两段城墙分别从山顶沿山脊、缓坡向下延伸至嘉陵江,呈“八”字,疑似一字城墙。这些城墙原来总长约4公里,随着时间流逝,有的城墙石被送到庙儿坝修筑新的县治城墙,有的被用作本地居民的建房材料、水土堡坎、石板路等。近年来,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华师范大学、广安市文物管理所、广安市博物馆陆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现残存城墙约1公里,散布各处,城门遗址可能有4处。
其次,山顶平地作为主要军事功能区域,地势爽朗,视野宏阔,加之土膏雨润,塘堰水井遍布,有利于且战且耕,长期驻守。这里原设有元帅府(武胜军衙署)、军营、较场、马场、炮台兼瞭望哨所、谯楼、军资处等军事设施。根据考古成果,发现水井、池塘、采石点、摩崖石刻、崖墓等遗存。
再次,山腰缓坡曾作为州县治所逾百年时间,彼时较为繁华。这里有群众口耳相传的大堂坝,听祖辈说原来设有衙门。如今衙门建筑早已不存,取而代之的是田土、菜园,还有几处农家小院。大堂坝背后有摩崖石刻隶书“普澤”、楷书“威靈”,或许与盛行于唐宋时期祭祀巴川县令赵延之的“普泽庙”有关。附近有石刻《重修墓碑记》,数百字楷书,碑文经风雨剥蚀已模糊难认,勉强可辨识出为清光绪八年(1882)陈氏后代为其始祖陈光禄重修的墓碑。大堂坝区域有8座崖墓,专家初步判断为宋代所建;另有观音寺遗址,始建于明代。
在大堂坝不远处,还有一座壁立三十仞的山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三面绝壁,一面设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魄。这里曾是武胜城的外堡,离嘉陵江仅约150米,高差60米,是绝好的哨所。明代,这里作为定远县城,可能建有忠定公生祠,后改为忠定书院。“忠定”,是南宋抗金名臣、四川宣抚司安丙的谥号。安丙好友魏了翁撰写的《广安军和溪县安少保生祠记》载:“公之祠遍蜀中,而公广安人也,和溪封山镇亦公之乡也。”安丙出生在广安军,具体位于今广安市华蓥市永兴镇,祖籍可能在“和溪封山镇”。宋代和溪县的封山镇,到明代变成了定远县的封山镇,武胜城遗址受其管辖。清代,人们利用外堡修建天生寨。如今天生寨尚有城门基石、城墙和16座崖墓等遗迹。
最后,下移到嘉陵江边一级台地的定远县治所,在迁往庙儿坝之前,也曾有200余年的繁华时光。明成化年间,定远知县李俊修筑周围长7里的城墙,应是在武胜城山顶至嘉陵江老城墙的基础上加以修缮,与嘉陵江面合围成下宽上窄类似梯形的城防系统,拱卫城内军民。明正德年间,知县越臻又修筑4座城门,分别命名为文明、武胜、迎恩、太平。现这些城门荡然无存,所幸一些城垣尚在。陡峭的山崖之下,数十间老屋错落而立,几户老街坊坚守其中,不忍轻易抛弃祖辈留下的资产。县城迁离逾500年,场镇也迁离逾20年,这里渐渐衰落下来,很多老屋年久失修。下游5里的桐子壕电站于2003年并网发电后,江水水位上升10余米,淹没了武胜城原来的水军码头。取而代之的是砂石装卸场,经过近年整治,已成为广安市首家生态砂石临时装卸场,河道采砂也得到规范管理。开采砂石的喧嚣已经隐去,穿街而过的沿中路仍车如流水,南来北往的人们匆匆而过。
如今,武胜城早已远离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又经历厚重的文化浸润,向本真和自然回归。俯瞰今天的武胜城遗址,俨然是一幅山水相映、绿树成荫、阡陌纵横的田园风景画。文物库房中,礌石、瓦当、滴水、板瓦、瓷片等上千件出土文物整齐地摆放,而那一幅幅一幕幕的铿锵音画似乎萦绕在眼前耳旁,久久挥之不去。
三、加强川渝文物保护利用合作,武胜城正与钓鱼城等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武胜城遗址的突出价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相关标准,其遗存独特、价值重大,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首先,武胜城堪称蒙元“以山城制山城”的典范。其控扼嘉陵江主干道,是进攻、牵制钓鱼城的前沿阵地,是统一中国长江以南半壁河山的军政重镇、桥头堡,为促使钓鱼城战事平息、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次,武胜城有“四个最”和“两个唯一”:在蒙元山城中修筑最早,地位最高,距离钓鱼城最近,发挥作用最大;在蒙元山城中唯一设有姊妹城——母章德城,两城夹江形成江防要塞,又在宋元山城中唯一转变为州(县)治所,并持续近300年。最后,武胜城在促进民族融合、中国统一的进程中不仅体现了军事武力之威,在元朝统一之后转为定远州治所之举也彰显了文治教化之功。这与《吕氏春秋·不广》中“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的古语不谋而合,正所谓“知兵凭武胜、修文能定远”!
当前,随着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正是武胜城联合钓鱼城等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好时机。2020年4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重庆钓鱼城遗址与四川相关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胜工作站”挂牌成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派站长和专业人员支持武胜城遗址申遗考古工作。随后,省市文物部门将武胜城遗址申遗工作纳入工作计划,武胜县委、县政府成立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配备工作专班。2021年7月、2023年10月中国元史研究会、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指导召开《蒙元时期武胜山城历史文化价值研究》首届学术研讨会和联合申遗推进会。人民日报海外网、香港卫视、重庆卫视、重庆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画报、广安日报、i武胜等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并通过创作《千古武胜城》音乐剧、印制画册、制作展板、印发公告等方式,展示申遗工作初步成效。2024年12月30日,国家文物局批复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武胜城遗址作为“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唯一的蒙元山城遗址,名列其中。
武胜城,一座沉寂700多年的蒙元城堡,终于重新被世人所认识了解。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