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再助“一臂之力”,小麦亩产冲击1500斤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9 08:50 1

摘要:近日,在山东省垛石街道刘营村的麦田上空,一架无人机“喷云吐雾”快速掠过,掀起一阵阵翠绿的麦浪。麦田边,55岁的农户刘善亮正在调配着农药的成分配比。虽失去右手,却仍然娴熟迅速,这是他连续第三年应用科技手段种植小麦,去年实现亩产1300斤,今年春耕,他信心满满地向

近日,在山东省垛石街道刘营村的麦田上空,一架无人机“喷云吐雾”快速掠过,掀起一阵阵翠绿的麦浪。麦田边,55岁的农户刘善亮正在调配着农药的成分配比。虽失去右手,却仍然娴熟迅速,这是他连续第三年应用科技手段种植小麦,去年实现亩产1300斤,今年春耕,他信心满满地向“吨半两”发起冲刺。

科技搭把手,翻开农耕“新篇章”

2016年,刘善亮因事故失去右手,曾因身体不便一度放弃农业。2022年,在垛石街道的扶持下,他成为当地有名的“科技助残示范户”,获得免费农业培训、创业补贴及专家技术指导。如今,他承包的671.39亩麦田已实现全程智能化:无人机喷洒农药、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自动引水、智能播种机精准作业……“以前好几个人都忙不过来,现在一只手就能管理整片麦田。”刘善亮说。

1300斤——30%的产量提升背后是刘善亮持之以恒地学习。在失去右手到承包田地这段时间里,刘善亮并没有消极怠惰,而是在不断地学习新型农业知识积蓄力量,虽然身体不适,但种植从未停止。2022年,恰逢刘营村土地流转,村子要将两千余亩土地承包给几个“种植能手”,村支书立刻便想到了刘善亮——这位兼具几十年种植经验础及轻松玩转智慧农业知识的“新农人”。

三年来,刘善亮果然不负众望,通过实行“良种+良机+良法”模式,刘善的麦田单产较传统种植提高30%。他选用的小麦品种抗逆性强,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掌控灌溉时间,土壤肥力提升显著。2024年,刘善亮小麦亩产首次突破1300斤,成了村子里不折不扣的种粮大户。

政策扶持创业,增产有“技”可循

刘善亮的逆袭离不开街道办事处的系统性帮扶。垛石街道办事处联合济阳区农业农村局为残疾人提供5000元的创业补贴,优先推广“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新型农业技术。

“一喷三防”即一次性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达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和早衰,实现保粒数、增粒重的效果。

“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传感器还能同步采集苗情数据,实现‘一喷三防+生长监测’双重使命,就像给麦田装上了‘科技翅膀’。”刘善亮看着空中作业的无人机介绍,这些配备精准导航系统的农业无人机,单日“飞防”作业能力,可突破万亩大关。600亩地,不到一上午就可以全部完成。

此外,街道组织的“田间课堂”还会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去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建立的“重点新型经营主体”微信群实时为农户答疑解惑。刘善亮还参加了街道组织的“种植技术培训课程”,系统学习病虫害防治、秸秆还田等技术。他说:“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每个环节都得有科学依据。”

农技再升级,冲击“吨半两”

“吨半两”指的是年产量突破三千斤。济南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适宜,大部分农作物可以实现一年两季种植,也就是说,想实现“吨半两”,小麦每季亩产必须达到1500斤。

为了达成目标,刘善亮进一步升级种植模式:开展土壤墒情及耕地质量监测,化验土壤成分,通过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能力进行动态监测,摸清土壤的“脉搏”,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规律,了解农田土壤氮、钾等微量元素含量和作物缺水状况,判断施肥是否合量;多次试验“一喷三防”的叶面肥配方,提高小麦抗逆能力,预防纹枯病、锈病,促进籽粒灌浆,提升小麦干粒重……

“我的目标是亩产1500斤。”刘善亮看着田间奔涌的麦浪说。谈起未来的发展思路,刘善亮充满信心,“身体的不适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和耐心做好一件事,既然走了这条路,就把心全扑在上面,将来更是要成村里的典范,推广自己的种植经验,不辜负村民的信任。”

来源:济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