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鼠仓”阴影尚未消散,5月8日,信达澳亚的一纸高管任职变动公告,再次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文|杨帆 出品|天下财道
“老鼠仓”阴影尚未消散,5月8日,信达澳亚的一纸高管任职变动公告,再次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根据公告,信达澳亚原副总经理魏庆孔转任公司首席市场官。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半年多来,信达澳亚副总经理岗位的人选已有6次更迭。
信达澳亚高层为啥如走马灯般换人?公司眼下又经历着哪些考验?
副总频换
信达澳亚全称是信达澳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名为信达澳银,成立于2006年6月,总部设在深圳。
当时的股东是中国信达资产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全资子公司,是澳洲在中国合资设立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目前,信达澳亚大股东为信达证券 ,持股54%;East Topco Limited则持股46%。
魏庆孔这几年职务的更迭,犹如“终点又回到起点”。魏于2020年2月加入信达澳银,当时就担任首席市场官一职。
自2021年11月起,魏庆孔开始担任信达澳亚基金副总经理,分管公司市场销售部、机构销售部、互联网金融部。
如今,时隔5年,魏庆孔却由副总经理重返首席市场官一职。
如果说,魏庆孔之前被任命为副总,可以正常理解为升职。那么这次,也可以理解为降职。
为什么会这样呢?理论上说,是应该有原因的。
但信达澳亚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仅简单地表示,“高管变动属于公司正常的工作调整”。
也许,在公司眼里来看,这也不算什么事儿。
因为,就在不久前,信达澳亚副总经理岗位就曾出现两次变动。
2025年3月31日,信达澳亚副总经理宋加旺因工作安排离任,转任固收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
而在半年前,信达澳亚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也曾卸任管理岗。
2024年10月31日,冯明远因工作安排离任公司副总经理,转任信达澳亚首席投资官、联席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这种高层频繁在管理岗和专业岗之间转换的情况,在基金业内并不多见。
最新情况是,4月1日,鑫元基金原总经理张丽洁则履新信达澳亚基金副总经理。
有业内人士向《天下财道》表示,高管频繁变更,可能会影响公司战略执行与管理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多考验。当然,公司方面也许有自己的考量,这方面需要实践检验,才能知道换人的效果到底如何。
内控缺陷
需要注意的是,信达澳亚高管更迭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例如李淑彦的离任原因就颇为尴尬,同时也反映出公司在内控和管理上存在的缺陷。
也就在半年前,2024年11月27日,监管部门发布处罚决定书称,李某彦因泄露未公开信息、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行为的违法行为,被有关部门合计罚没154万余元。
从公告中提及的“信澳匠心臻选”、“信澳周期动力”两只基金可以看出,这个李某彦指的正是信达澳亚前副总经理李淑彦。
李淑彦违法行为所涉及的正是基金圈最敏感的“老鼠仓”现象。
2024年11月29日,李淑彦因个人原因从副总经理岗位离职。
信达澳亚在回应此事时曾表示,本着为基金份额持有人负责的原则,对于李淑彦在管基金,公司已选择优秀基金经理接任,力争能够有较好的收益表现和客户体验。
那么,时隔半年多,李淑彦的继任者表现如何呢?
仅以信澳匠心臻选为例,该基金今年来亏损近8%,同类排名基本垫底。
是大势不好的原因吗?不是。
截至2025年5月16日,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上涨0.47%,同类基金平均上涨3.5%。
至于李淑彦,其“老鼠仓”问题仅仅是个人原因吗?公司方面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
似乎也不能完全这么说。
因为,信达澳亚此前就曾发生过老鼠仓事件。
据公开报道,2009 年 3 月至 2015 年 6 月期间,时任信达澳银基金经理的王战强,利用其掌握的信达澳银领先增长基金的投资标的和投资计划等未公开信息,当面或通过电话向妻子蔡某下达股票交易指令,通过亲戚证券账户违法买卖股票 73 只,涉案金额 7834多万元,获利 456万多。
2018 年 2 月,法院依法对王战强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150 万元;其妻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并处罚金 50 万元。
当时王战强除担任基金经理外,还担任信达澳银副总经理职务,分管投资部、研究部、交易部,兼任投资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副主席、经营管理委员会委员。
同一家公司,前后发生两起“老鼠仓”事件,且违法者都是位高权重的副总经理,这反映出公司在内控和管理上存在漏洞需要弥补。
有点讽刺意味的是,信达澳亚曾表示,公司建立了一套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方位风控机制,以此来保障投资组合的安全性并维持稳健的投资风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管理上存在漏洞,最终必然会反映到公司发展上。
信达澳亚与交银施罗德同属合资基金公司,成立时间相差不到一年,但后者规模目前已达4690亿元,前者则仅有922亿元。
业绩堪忧
当然,基民更关心基金公司业绩回报,信达澳亚这方面又表现如何呢?
截至5月16日,信达澳亚旗下55只产品(各类分开计算,下同)今年以来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
更有部分基金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成为基民吐槽的对象。
例如信澳至诚精选混合A成立已四年,但截至2025年5月16日,累计亏损接近54%,其近1年、近2年业绩排名明显靠后。
截至今年一季度,该基金前10大重仓股仍然是以青岛啤酒、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消费板块,与2021年成立之初的持仓情况大同小异。
这些个股虽然基本都是绩优股,但该基金介入的时机显然很不理想。
仅以五粮液为例,该基金买入时恰逢股价高位区,4年之后,股价最大跌幅已超过60%。
如此表现说明,基金经理不仅择时能力欠佳,而且在随后也缺乏及时纠错的能力。
邹运从信澳至诚精选混合A成立之初就担任基金经理,彼时从业时间不足两年,目前最佳任期回报也仅有21%。
在最新发布的一季报中,基金经理表示将“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优质的消费品公司”。
看上去,基金经理和当时的思路区别并不大,不知道基民何时能顺利解套。
业绩差自然会被投资者抛弃。
2023年,信澳中证沪港深高股息精选指数型基金遭遇清盘。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曾有4名基金经理先后参与过该指数基金的管理,但自2018年11月2日成立以来,该基金净值累计跌幅达26%,远远跑输同类平均。
而且,早在2018年四季度(即基金成立两个月内),该基金就遭遇投资者大额赎回,基金规模从成立之初的4亿多元骤降至7000万元。
清盘基金扎堆的现象,在信达澳亚也并非偶然。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6日,公司159只产品(各类分开计算,下同)中,有70只基金的管理规模不足5000万元,面临清算风险,占总产品数量44%。
此外,信达澳亚还不止一次出现过基金发行失败的案例。
信澳添泰稳健三个月持有期混合(FOF)于2024 年 3 月 13 日开始募集,6 月 12 日募集期届满,因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信澳通合进取三个月持有期混合(FOF)2024 年 12 月 16 日开始募集,2025 年 3 月 14 日募集期限届满,因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旗下产品业绩表现惨淡,基金公司的日子自然也不太好过。
公开数据显示,信达澳亚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6亿多元,较2023年减少近3亿元,同比下降31%;净利润1亿元,较2023年下降7000多万元,同比降幅达42%。
值得注意的是,业绩下滑对于公募基金公司的更大考验,正在呼啸而至。
2025年5月7日,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
此前,公募基金多采用固定管理费率,无论业绩好坏,基金公司都能收取固定费用,这种模式导致基金公司存在“旱涝保收”的现象。投资者在基金亏损时仍需支付管理费,投资体验较差,也不利于推动基金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
当然,信达澳亚也有自身特点。比如,经过多年深耕,信达澳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线,权益和固守产品占比也比较均衡。
通过频繁的排兵布阵,信达澳亚能够出现什么新气象,让业绩和规模重回上升通道?公司又该如何彻底消除“老鼠仓”事件的影响,挽回投资者信心?市场正在拭目以待,《天下财道》亦将继续关注。
-END-
免责声明:文章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天下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