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届大学生时装周以“共创·新境”为主题,汇集了来自国内外73所时尚院校的3000余名设计新锐。本届大学生时装周的参与院校数量达到历年之最,有18所院校为首次加入。
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主办的2025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5月15日在北京启幕。
时装周规模再创新高
本届大学生时装周以“共创·新境”为主题,汇集了来自国内外73所时尚院校的3000余名设计新锐。本届大学生时装周的参与院校数量达到历年之最,有18所院校为首次加入。
其中,内蒙古艺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云南轻纺职业学院首次带来专场发布,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院校,以及多所国际院校将首次参加视频发布和展览展示。
本届大学生时装周的国际参与院校实现新突破,以全新的国际化阵容彰显开放格局。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意大利NABA新美术学院、日本文化学园大学、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日本)、日本文化时尚大学院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LCI时装学校、意大利IED欧洲设计学院、俄罗斯国立柯西金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工业技术与设计大学、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学院等学校参与其中。
本届大学生时装周聚焦时尚教育创新前沿,以“数智赋能、文化传承、可持续未来”为核心主题,全方位展现中国时尚教育在数字化转型、文化创新表达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的突破性实践,通过深度整合产学研资源,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意生态矩阵。
在本届时装周期间,将举办46场线下时尚发布,23场线上视频发布,以及中国高校时尚教育成果展、留学咨询展、中国国际时尚论坛等97项专业活动。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纪晓峰表示,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积极推进转型升级,旨在进一步提升纺织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时尚化发展正是重要的路径之一。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已成为青年学子们一年一度的时尚盛会。他们在这一平台上比拼才华、切磋技艺,既实现了自我展示,也在过程中学习和成长。
教育部设计学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超表示:“大学生时装周是中国现代时尚教育现状和成果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它展示了当下时尚教育和设计教育的成果,以及年轻学子学习成效;另一方面,时装周也是一个实验性探索的舞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探索中国设计教育,尤其是时尚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先锋设计展示青春力量
作为年度时尚设计盛事,本届大学生时装周不仅是Z世代设计力量的集中展现平台,更是众多新锐设计师聚焦“非遗时尚”“绿色环保”“地域文化”三大关键词,以先锋设计回应时代需求的创意舞台。
非遗苗绣与现代设计的时尚碰撞,高科技面料与智能穿戴技术的融合;从蒙古高原长调的悠扬韵律中汲取灵感,到江南水乡水墨的智能渐变呈现,从云南扎染的数字密码解构,到闽南海浪的光影流动演绎,一众年轻设计师以多元创意证明:时尚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文明传承与社会责任的载体。
首场发布中,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作品聚焦情感精神体验、文学作品重构、空间与世域感知、未来创新发展等多个方向。作品展现了设计师在创意叙事、传统与未来、可持续时尚等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以及对时尚生态的见解。
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以“设计赋能”为核心理念,通过服饰语言串联传统文脉与未来想象。设计作品围绕“非遗活化”“国潮焕新”“科技融合”三大支点展开创作,运用“丝绸数字拓印”“动态光影织纹”等创新技术,探索东方美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多元表达。其院长王柯表示,传统服饰的“未尽之语”应通过现代设计焕发新生,向世界展现中国设计的青春力量。
赵超表示,设计师的主要职能在于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深度融合并交叉整合文化与科技,探索新产品、新物种、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通过定义新的技术应用场景。
为产业发展积蓄力量
本届大学生时装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教育-产业-人才”协同创新机制,时装周构建起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的立体化平台,实现了教育赋能、产业对接与人才发展的深度融合。
据了解,中国高校时尚教育成果展作为产学研转化中枢,不仅集中展示了专业院校创新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合作案例,更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此外,首次推出的留学咨询展,在聚合多所全球顶尖院校及留学资源的基础上,搭建横跨东西半球的时尚教育桥梁,以国际化视野推进人才培养路径的迭代升级。
赵超表示,设计教育要需紧跟“数智”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
“本届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在通过时尚发布等活动展现青年设计力量的同时,也为行业搭建设计、教育与产业交流的平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指出,2025 年是 “十四五” 规划收官与 “十五五” 规划谋篇之年,当前青年设计师深耕中国文化根脉、材料特性与传统工艺,推动创意成果向中国特色时尚美学范式转化;专业院校以全球化视野重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共同构建兼具本土基因与时代特征的时尚设计教育体系。
他强调,未来院校与产业需以科技赋能、时尚引领、绿色低碳、健康舒适为导向,引导新生代设计力量融入时尚创新链条,推动产业资源赋能设计人才培养全链条,让青年设计师创新动能成为中国时尚迭代升级的核心动力。
撰文摄影 / 本报记者 张贵东
编辑 / 王丹阳
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