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始终坚信: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劳动不仅是双手的耕耘,更是思维的突破。面对直播时代的挑战,我将持续用创新赋予农产品灵魂,将荔枝从商品升华为文化符号。
曾发超展示企业在荔枝二产融合上的创新。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摄
【我的劳动观】
我始终坚信: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劳动不仅是双手的耕耘,更是思维的突破。面对直播时代的挑战,我将持续用创新赋予农产品灵魂,将荔枝从商品升华为文化符号。
——曾发超
在广州从化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间,曾发超将手机化作“新农具”,用电商思维为传统农业注入活力。这位土生土长的从化人,放弃了城市30万年薪的工作返乡创业。自加入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隆公司”)以来,他十年如一日,深耕农业电商,让“从化荔枝”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乃至世界。2024年,身为公司营销总监的他策划的“赠哈尔滨荔枝树”事件引爆全网,超10亿流量让从化荔枝品牌破圈,成为南北农业合作的典范。
新农人的破局之道
从2009年到2011年,曾发超抓住了电商经济风口,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来,成家的他回到家乡生活,看到父亲用摩托车辛苦地将一筐筐荔枝运到批发市场售卖,他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荔枝放到网店销售?
想法很快变成现实。2015年,电商高速发展,华隆公司开拓线上销售,曾发超加入其中。公司在果蔬保鲜技术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配合快递公司逐步解决了荔枝冷链、贮运保鲜技术、包装材料、售后服务等痛点,推动果蔬电商业务稳步发展。
从化是广州后花园,也是北回归线上的“中国荔枝之乡”、全国荔枝重要产区、优质中晚熟荔枝产区。曾发超的电商之路始于对家乡的深情。2019年,他首次尝试直播带货,一口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意外收获高关注,从此开启“荔枝+直播”新模式。2020年初,生鲜电商迎来爆发,曾发超回忆,当时公司一个月就能网销水果蔬菜30万元,创下销售纪录。当年4月15日的一场直播是曾发超事业的转折点。那是一场公益助农直播,曾发超临时顶替同事上播。“晚上11点开播,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全场普通话最不标准的我,会引来那么多网友,流量达到了一天的峰值。”这让曾发超坚信直播可以创造更多可能。
曾发超说:“电商刚起步时,将货品摆上网就有人来买;现在要掌握技巧、懂运营,才能做好销售。”在曾发超看来,如今直播风口已过,只有塑造独特IP才有生存空间。“我们要赋予荔枝独特意义,才能让它被人们记住,最终达成消费。”这也是他不遗余力推动从化荔枝北上的原因。
自那时候起,曾发超便积极发展电商新业态,创新销售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帮助优质农特产品线上销售,创品牌、实现助农扶农,让农户增收致富。不仅在农产品市场营销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电商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提升从化荔枝的知名度起极大的促进作用。
荔枝树背后的匠心
电商发展日新月异,要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真正融入电商发展热潮。近几年,除了荔枝销售,曾发超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推动从化荔枝走出去,以品牌提升实现价值提升?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在曾发超的推动下,从化荔枝“邂逅”冰城,只需不到6小时,一条全国最快荔枝配送线就能让哈尔滨市民吃上从化荔枝。
2021年荔枝季,他带着一批大学生开展助农直播,将直播场景设在荔枝园里,为从化带来100多万元的荔枝销售额。“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将从化本土的井岗红糯打造成电商‘新贵’,果品单价由4元/斤上升到30元/斤,大幅提升荔农收入。”曾发超说。据统计,他探索出的“荔枝+高校”模式,为高校学生进行自媒体电商培训或授课,培育了600多人次优秀高校学生主播,带领高校大学生促进从化农产品销售,从而带动从化地区农产品上行,销售额达100多万元,开拓了高校+农产品销售新模式。
曾发超坚信,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民变成工人,而是让农民成为农业艺术家。如今他培训的多名“新农人”中,有的用无人机巡林,有的用区块链溯源,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
2024年6月,荔枝热销的盛夏,一棵挂满果实的荔枝树从广州市从化区出发,经过48小时,抵达3000公里之外的哈尔滨,直接引爆网络和全社会对“广东荔枝”“从化荔枝”的高度关注和讨论,全网流量达10亿+,为第十一届哈尔滨荔枝文化节送去一份岭南风情。而这场火爆全网的荔枝文化营销事件的策划者、推动者正是曾发超。
在曾发超的策划下,从化荔枝也在这次“事件”中,经济效益和品牌推广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创新的营销策略,从化荔枝成功地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广东荔枝”也成功“移植”到黑龙江的大地上,这是一次南北农业合作的生动实践。它为两地农业生态增添了新的元素,也为两地的农业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电商拓荒者到乡村振兴领军人物,曾发超用一颗荔枝串起南北情谊,以创新思维重构农业价值链。他说:“农业的‘新质生产力’,不在实验室里,而在田间地头的每一次突破中。”这位荔枝匠人的故事证明:当传统产业遇上数字时代,最朴素的劳动也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来源:南方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