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钤印谱:李东侯编辑《文三桥先生印谱》一卷,见《松荫轩藏印谱简目》,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出版系列,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第46页。
寸草心斋藏
明国子博士文三桥篆刻阴鸷文道教印章60方
清代
60枚
出版著录:冼宝榦编纂〔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六 金石二《文三桥阴骘文印谱》,民国十五年刊本。
原钤印谱:李东侯编辑《文三桥先生印谱》一卷,见《松荫轩藏印谱简目》,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出版系列,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第46页。
本品阴骘文印章五十九枚,附收藏者章一枚,共六十枚。附有原裝木抽盒,盒上刻有“明博士文三桥篆刻阴骘文印章。寸草心斋珍藏。”摹印款:“李”。“寸草心斋”是佛山清末著名矿业官商李宗岱的斋号。
01
“黄金大王”李宗岱 雅好金石收藏
“寸草心斋”是佛山清末著名矿业官商李宗岱的斋号。
李宗岱(?~1896),号山农,南海人,出身于佛山大族,官宦世家,广东巨富。其祖父三兄弟可琼、可瑞、可蕃在清朝嘉庆年间同登进士,并入翰林。家族祠堂对联称:“父子状元天下有,同胞三翰世间稀”。而宗岱是可琼之孙,也是晚清著名官员张荫桓的舅舅。
李宗岱聪颖好学,早年中副贡生。同治八年(1869)任山东布政使,同治十三年(1874)任山东督粮道,光绪三年(1877)任山东五府(济南、东昌、泰安、武定、临清)道台,次年兼任山东盐运使,官阶四品。后来,辞官经营金矿,几经磨难,终于依靠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及经营管理办法,使招远玲珑金矿兴旺发达,成为闻名全国的“黄金大王”。
李宗岱经营玲珑金矿,积累了巨大财富,晚年生活奢华,雅好金石收藏,搜罗极富,在济南建有汉石园,广置各种碑版吉金,同治年间山东出土的《麃孝禹刻石》,即藏在其园。至于三代吉金,更是多不胜数。山东博物馆存《李氏宝彝堂收藏金石目录》为李山农手稿,著录所藏钟鼎彝器400余件。
清 寸草心斋藏 明国子博士文三桥篆刻阴鸷文印章60方
山东博物馆所藏清稿本《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是清代乾嘉著名金石家黄易的著作。其中收录的虎形父辛鼎原为潘毅堂所藏,后归李宗岱所有。李氏曾借阅稿本,并留下考证文字,落款写道“南海李宗岱山农识于济南寓舍之寸草心斋”。可知“寸草心斋”为李宗岱在济南的寓所。而此批阴骘文印章,亦可证明是李宗岱的旧藏。
李宗岱题跋,自署“寸草心斋”
本品函盒落款拓片
02
此批印章的流传成为佛山历史的一部分
李宗岱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此批印章也一直为李氏家族珍藏。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六金石二特别记录了这批印章的流传情况,并视为乡邦重要文物著录在乡乘之内予以介绍。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 》记录印章在民国的流传经过
从中可知,该批印章,在李宗岱之后,为宗岱兄弟李宗宇所有,藏于莲花地七十二窗楼。“莲花地七十二窗楼”是佛山李氏祖居地,在今佛山禅城区莲花巷15号,是李宗岱祖父李可琼的故居。嘉庆年间,李可琼与弟李可端、李可藩同中进士,入选翰林,一时传为盛世。他们衣锦还乡,在莲花地大兴土木,修建宅邸,其中以七十二窗楼最为著名,因楼内有72扇工艺精致的百叶窗而得名。
李可琼故居 莲花地七十二窗楼
有关李宗宇的生平记载较少,现据一些零星记载可知李宗岱经营玲珑金矿时期,宗宇是其得力助手,而他在家乡佛山也很有地位,光绪年间曾主持大修灵应祠。又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三选举二记载,李宗宇官至“候选道”,道衔在清代雅称“观察”。后文提到的“李东侯观察”指的就是李宗宇。而该批印章所附的收藏章“南海李氏东侯所藏”,以及原钤印谱卷首题签东侯所题“文三桥先生印谱”,下有印款“东侯字念华”,可知李宗宇,字念华,号东侯,晚年长居佛山。
李东侯自题原钤印谱
至于这批李氏秘藏的印章,李宗宇生前曾制作成印谱分赠知交。当时拥有这些拓本的名士包括陈养斋、仇景林、谈荫田。文中透露,谈荫田还把印拓制作成“屏幅”,应该是用于悬挂观赏。上述三人中,暂有二人可考。
陈养斋,是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本名颐元,生前身后其医名均远播两广乃至港澳等地,同时还是一名颇富时望的文艺才士和文物收藏家。曾担任民国《佛山忠义乡志》的顾问工作,撰有《清薆堂医学遗书》多种及《梦瑶室诗钞》等著作。1932年,陈养斋在香港病逝,享寿62岁,相关门人及亲友将其灵柩暂厝香港。1938年,日寇攻陷佛山,陈养斋留在家中的遗著及相关收藏品因来不及转移,几乎悉数丧失于战火,仅有部分著作因之前得门人传抄,赖以流传至今。
仇景林,即仇清华,子日晃,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序》序称其父子“以书画家兼娴舆地”,父子二人担任乡志的绘图工作。乡志卷二的“山川形势图”,即为父子二人所绘。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著录的这批李氏旧藏阴骘文印章,原钤拓本已经非常罕见。于是采用了仇景林藏本刻板,复从谈荫田屏幅上钩取款识。此外,仇景林还考订了印章的次序,陈颐元则用隶法书写阴骘文全文附在其后,而乡志的总纂冼宝榦还亲自写序。
原钤印谱 林氏松荫轩藏
此批印章在民国之后踪迹无闻,原拓印谱在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后也去向不明。近年可知有一种原钤印谱为香港篆刻家林章松先生收藏,图影资料可在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印谱文献虚拟图书馆”查阅。
这批印章从李宗岱、李宗宇珍藏,到佛山著名学者争相以收藏印拓为宝,有的制作成屏幅悬挂,并在民国年间修纂乡志时考证次序,记录其流传情况。均可见当时学者对这批印章的重视,无疑代表了清代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好古之情,它的流传故事也成为了清代金石篆刻历史以及佛山历史的一部分。
印文选拓
5060
棋楠沉香山子
当代 郑尧锦
H15.5cm,L26.5cm,334.12g
此棋楠沉香山子体积硕大,出自越南中部的红土中。香气丰富、幽雅、浓郁。特别是在自然常温环境中,也能持续地散发出高雅悠长的香味。香腺清晰充实,有着纹理鲜活、对比度强等典型的棋楠外观特征。同时,光润的表面显示出这枚棋楠在土中适度结晶的变化过程,更为难得。
这件棋楠山子,材质极为珍贵稀有,制作精雅,可谓是世间珍宝。沉香大都质地坚硬,而棋楠则较为柔软,有黏韧性,削下的碎片甚至能团成香珠;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沉香中的油脂腺聚在一起,而棋楠的油脂腺则是粒粒分明。棋楠香的油脂含量一般高于沉香,香气也更为甘甜浓郁,不燃时也能散发出清凉香甜的气息。在熏香燃烧时,沉香的香味很稳定,而棋楠的头香、本香和尾香却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而且,棋楠香的产量比沉香更少。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棋楠香尤其珍贵。
沉香在历史上从未脱离过主流。它是众香之王,一直环绕在历史的核心之中,环绕在帝国权力与财富的周围。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有大量关于沉香成做活计的记载,这些详细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皇帝对沉香的喜爱。从档案记载来看,主要的器物有两类:一是实用器,以数珠、暖手、扳指等小型器物为主。二是陈设器物,如炉瓶、插屏、底座等。
沉香雕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因沉香实为机缘产物,大小、结香度不同,导致每一块沉香的形态和硬度都不同,每件沉香雕刻都是完全独立的创作,无法像竹木雕一样做到同样的版本。工匠必须充分了解每块沉香质地的软硬、形态等特点,才能将沉香雕刻的真正内涵发挥到极致。
5057
沉香雕松鼠葡萄杯
清中期
H5.5cm;62.40g
以沉香为材,雕琢成杯,器身有髹漆。此杯雕琢天然随形状,器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画松树葡萄,伸展出树枝及花草若干,姿态秀逸,状物生动。沉香材质色泽本属平淡,然经妙手点化,婀娜之呈现。雕刻技法娴熟,枝叶栩栩如生,松鼠刻画得灵动可爱。沉香由于材料限制,极难施刻,此等水平非名匠不能为之。此杯匠心的构思和卓越的雕凿,其材质及风格与清宫旧藏同类作品一致,当是清代中早期内务府造办处的高手所为。
铜蚰耳炉
清代
H6.5cm;L21cm
款识:壬寅松涛阁制
此炉形制端雅,成蚰耳之式。铜质精纯,入手沉凝,经年摩挲,器表莹润如玉,泛古铜光泽,斑驳间若有烟云供养。炉颈微束,线条柔婉,炉口外侈如莲瓣初绽,内膛玄墨,若古砚之池。双蚰耳圆转流畅,静中寓动,为整器平添灵动之气。炉底镌“壬寅松涛阁制”六字柳叶篆,笔力遒劲。蚰耳炉者,宣德炉中至精之品。其色内敛,其形端庄,置之案头,可伴琴书,可承心香,诚文房清供上品。
竹嵌紫檀诗文笔架
清代
紫檀文具盒
清代
32.5×20×12cm
先说前头,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
如有相关疑惑或疑问,都可以私信或留言小编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