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技术重塑沪上博物馆功能与价值 观众沉浸其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09:14 2

摘要:■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171座备案博物馆,以2024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0.26万人计,每14.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相比2023年增长31.9%,创历史新高

被动观察变智能交互,智慧化技术正重塑博物馆的功能与价值

逛博物馆,观众从走马观花到沉浸其间

■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171座备案博物馆,以2024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0.26万人计,每14.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相比2023年增长31.9%,创历史新高

昨天,上海复旦艺术馆开馆首展“日月复光华”迎来一位特殊的迎宾员——擎朗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它以1:1人体黄金骨架比例塑造,每一处关节都暗藏人体工程学的智慧。当它微微屈膝向观众致意时,仿佛一位来自未来世界的使者,正引领人们走进艺术与科技交融的殿堂。

昨天是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得到了生动的诠释。“未来”以令人惊叹的方式融入上海的文博领域。

智慧上博打造“透明展厅”

复旦艺术馆展览现场,XMANR1正履行它作为迎宾员的职责。它在艺术馆的不同区域穿梭,与观众展开互动交流。当观众靠近时,它微微屈膝,姿态谦和而充满安全感;当有人试探性地伸出指尖,它能在0.1秒的延迟后回赠一个克制的握手礼。有观众反复与它比心合影,它也始终耐心十足,机械臂划出的爱心轨迹始终保持着优雅的弧度。

“它的存在本身就像一件‘行走的艺术品’。”复旦艺术馆工作人员介绍,XMAN-R1是擎朗智能基于海量真实场景数据积淀所自研推出的服务机器人。它的设计不仅追求功能性,更融入了美学考量——流畅的线条、哑光金属质感的外壳,使其在提供导览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一件可被欣赏的艺术品。

XMAN-R1在复旦艺术馆的应用并非偶然,它是上海文博在科技融合之路上的大胆探索。面对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社会加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上海文博正以“智慧化”为方向,推动博物馆形态的革新。

作为上海文博界的“网红”,上海博物馆每年接待数百万观众。为此,上海博物馆构建了智慧上博“3M体系”,从馆藏智慧保护、运维智慧管理、体验智慧服务三方面,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与观众体验。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表示:“我们创新性地提出‘透明展厅’概念,利用客流分析平台预测人流趋势,优化导览路线,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与此同时,上海的文博机构还积极深化科技与展览内容的结合。5月16日,上海市文旅局发布首批全市智慧化展示体验项目推荐名单,涵盖数字展览、AR互动、元宇宙体验等30项前沿技术应用。其中,上海博物馆的“山水江南”数字展以动态视觉呈现江南山水的灵动诗意;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沧海云帆”AR元宇宙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古代航海的壮阔场景;上海天文馆的“穿越星河”XR项目,则带领观众遨游宇宙,探索星辰奥秘。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观众体验,更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AI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观展关系,从被动观察到智能交互。”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柴秋霞指出,智慧化技术正在重塑博物馆的功能与价值,让观众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参与。

构建沉浸式文旅新场景

昨天上午,外滩黄浦公园,一辆涂装“黄浦巡礼 时光印迹”的文博主题巴士格外引人注目。距离发车还有半小时,65岁的摄影爱好者周先生已早早赶来排队。“听说这辆‘时光巴士’能一站式逛遍黄浦区的博物馆,我得留个纪念。”

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黄浦区推出的重点活动,主题巴士的行车线路串联了区内10余处特色文博场馆,并配有金牌讲师随车讲解。一趟巴士之旅,即可获取黄浦区内半数博物馆资讯。工作人员透露,活动预约刚上线便被一抢而空,其中不乏外地游客。

今年的主题活动名为“黄浦巡礼 时光印迹”,由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除了文博主题巴士,活动还发布了文化遗产季黄浦区主题纪念章及2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的数字印章。

全市文博季推出以来,各场馆拓展了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周期,推出更丰富的公众活动。例如,外滩历史纪念馆以“时光之路”形式,通过历史照片与多媒体技术展示外滩百年变迁;国际乒联博物馆则以“传播与普及乒乓文化”为宗旨,推出创新展陈。

文旅商体展的融合热潮也在各区“开花结果”。5月18日,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联合上海建业里嘉佩乐酒店开展“寻找土山湾”特别活动,邀请市民体验城市文脉微旅行;宝山区博物馆联盟则在智慧湾科创园举办主题夜市,推动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

根据市文旅局安排,5月16日至6月30日期间,全市将推出6大板块、80项主题展览及百余场线上线下活动,涵盖知识竞赛、互动体验、音乐演出、文创市集等形式,构建沉浸式文旅新场景。

为一场展览奔赴一座城

上海,用“未来”诠释传统,文化遗产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

5月17日至5月19日,上海145家博物馆、73家美术馆实施减免费开放。5月18日恰逢周日,不少外地游客“为一场展览奔赴一座城”,拉杆箱成为上海街头的一道风景线。

在黄浦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等平日收费的场馆免费开放,其余场馆也推出多项展览。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升旗仪式及“五卅运动”专题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推出西夏文物主题社教活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则带来黄永玉新作展。

杨浦区的敦煌当代美术馆首次参与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推出限时免费观展活动,当天接待观众逾千人。观众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展览,通过沉浸式的叙述与艺术再创,深入了解敦煌艺术的历史脉络与其当代表述。沙龙区特别设置“敦煌文化DIY体验区”,结合《与丝路同行——敦煌石窟中的科技探索》出版物与实践材料包,观众在动手体验中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与融合。

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输入“国际博物馆日 上海”关键词,相关笔记量近150万篇,足见上海的文博热度。有网友整理出国际博物馆日上海观展最具“性价比”的三条观展路线,分别为“浦东滨江线:观复博物馆—震旦博物馆—艺仓美术馆”“西岸滨江线: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龙美术馆西岸馆”“黄浦中心线:复星艺术中心—民生现代美术馆—琉璃艺术博物馆”,分别能优惠170元、155元、172元。

根据《上海博物馆发展2024年度报告》,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171座备案博物馆,以2024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0.26万人计,每14.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相比2023年增长31.9%,创历史新高。

“上海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都、美术馆之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钟晓敏说。上海正以“大博物馆计划”为引擎,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并在赋能城市发展、美好生活、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文化遗产季期间,全市围绕“守沪文脉,创享未来”主题,推出百余场线上线下活动,让文化遗产真正“走入”大众生活,成为触手可及的精神养分。非遗手作摊位前,传统的剪纸艺术或与年轻人手机AR创作同步;VR考古体验区,参与者戴上设备,穿越时空一眼千年。在咖啡馆边喝咖啡边用小程序参与文物知识闯关的80后白领张小姐说:“文博不再局限于展馆内,而是市民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部分。”

从机器人导览到沉浸戏剧,从数字重生到跨界共创,当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历史便不再是沉睡的记忆,而是流动的智慧,持续滋养着城市与人心。而上海文博界的创新活力,也勾勒出“未来文博”的清晰轮廓——它不再是遗世独立的圣殿,而是嵌入生活的智慧节点;不再停留于历史复现,而在科技赋能下创造新叙事;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而是全民共建的文化共同体。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