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书法世家的教育如同严冬淬剑:每日晨起练字,错写一画即重写百遍;家族收藏的千幅古人真迹,是幼童的启蒙教材;父亲田荫亭更将"习字先习德"刻入血脉——这位曾被选调为毛主席演出的曲艺大师(因其母亲病重,未能成行),用西河大鼓的韵律教儿子领悟笔锋的顿挫。
5月17日上午,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田英章先生骨灰安葬仪式在北京怀柔九公山长城纪念林举行。
田英章先生亲属、生前好友、田门弟子及学生等200余人参加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向先生作最后告别。
在天津老城厢的青砖院落里,三岁的田英章握着比他手掌还大的狼毫,在祖父田士杰的注视下临摹《九成宫》。
这个书法世家的教育如同严冬淬剑:每日晨起练字,错写一画即重写百遍;家族收藏的千幅古人真迹,是幼童的启蒙教材;父亲田荫亭更将"习字先习德"刻入血脉——这位曾被选调为毛主席演出的曲艺大师(因其母亲病重,未能成行),用西河大鼓的韵律教儿子领悟笔锋的顿挫。
这种严苛传承铸就了田氏书风的基因。当同龄孩童追逐嬉戏时,田英章与家兄田蕴章已能写出令私塾先生惊叹的蝇头小楷。
兄长田蕴章回忆:"家父用京剧唱腔教我们运笔,说横如'起霸'要气沉丹田,竖似'云手'需行云流水。" 这种将传统艺术熔于一炉的启蒙,让田氏兄弟的楷书既有碑刻的筋骨,又带戏曲的韵律。
1981年的某个深夜,31岁的田英章在国务院办公室挥汗如雨。作为新中国首批任命书书写员,他手握的不仅是狼毫,更是国家尊严。
年轻时的田英章在写任命书
每份任命书需反复誊写七遍,稍有瑕疵即焚毁重来。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淬炼出他"毫厘不差"的书风。
真正让他名震书坛的,是1990年日本森泽印刷字体大赛。当评委发现那套兼具印刷规范与毛笔神韵的楷书竟出自中国书法家之手时,评审团惊呼"活字复活"。田英章以"存青"为名斩获银奖,其字库至今仍是日本教科书的首选字体。
(1988年,田英章获得日本举办的世界印刷字体竞赛一等奖,此为作品影印件)
这种将传统书法与现代应用完美融合的创举,让"田楷"真正走向世界。
1988年之后,田英章38岁之后,国内外70多家出版社,争抢田英章书稿,出版字帖5800多种,出版字帖总数三亿多册,成为书法图书出版业,无可争议的头把金交椅。
出版商出版的各种田英章字帖,书法教材
在传统师承之外,他更开创了书法教育新范式。1985年首登央视《书法讲座》,将"永字八法"传遍华夏。
2010年创立中国楷书网,2015年支持微信公众号“砚田院”推出【每日一字】栏目,开线上书法教学先河;2003年推出的面授班,让众多学习者受益匪浅。
田英章书法讲座现场
这种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使田门弟子超十万人,从城市到乡村,从大陆到海外,皆有"田楷"传人。
"田楷"的规整之美,曾遭"打印机体"的质疑。面对非议,田英章淡然地说:如果你只会龙飞凤舞、个性十足地把字写成鬼画符,却连最基本的楷书都写不出来的话。对不起!你所认为的艺术,在我眼中,就是皇帝的新装。
这种姿态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他的字帖连续二十年占据畅销榜首;在田楷作品展,参观者人山人海;更令人动容的是,某乡村教师用田氏教学法,让留守儿童通过书法比赛走出大山。正如弟子荆霄鹏所言:"师父教会我们,书法不是供在博物馆的文物,而是流动在生活中的血液。"
今日重读先生的书论,仿佛先生就在眼前:"艺术是最讲良心的,你对它一分好,它就回报你一分。" 在键盘取代毛笔的时代,这份对文化本真的坚守,恰是抵御浮躁的良药。
北京琉璃厂的书法少年仍在临摹田楷,东京地铁里播放着用先生的字库编辑的字幕,这些场景无声诉说着:真正的艺术从不凋零,它只会在时光中愈发醇厚。
墨池犹润,从每日一字到薪火相传
田英章先生用一支笔,连结了千年书脉与当代脉搏。当我们展开宣纸,跟着【每日一字】书写每一个田楷字时,便在与那个在天津老宅刻苦练字的孩子对话,与在国务院办公室秉烛疾书的青年共鸣,更与所有在砚田耕耘的灵魂相遇。
来源:砚田文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