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入造价行业,是不是常常在算量核价、合同管理等环节手忙脚乱?别慌,这篇文章总结了工作首年最易踩的 5 个大坑,帮你避开职业生涯的 “学费期”。
初入造价行业,是不是常常在算量核价、合同管理等环节手忙脚乱?别慌,这篇文章总结了工作首年最易踩的 5 个大坑,帮你避开职业生涯的 “学费期”。
算量误差:细节决定成败
在算量时,一个小失误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比如把花岗岩厚度毫米误读为厘米,单价误差能达 10 倍,差点让项目亏损数十万元。还有没注意地下室底板坡度,少算 200 方混凝土,导致停工补量。过度依赖算量软件也不行,没扣除门窗洞口,抹灰面积多算 200㎡,审计核减了 5 万元。
避坑方法很简单:用软件计算后,记得人工抽检关键部位,至少保留 10% 的手工计算量;在计算表中用红色标注易错单位,加深记忆;图纸会审时多问几句,确保理解到位。
材料价格:动态调整很重要
材料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沿用去年的钢筋信息价,而施工时市场价上涨,可能导致项目亏损超百万。甲供材损耗率没约定好,实际损耗超定额,超耗部分就得自己买单。
想要破解,就要做好动态调价:订阅省级造价平台的价格波动预警,每月复核主材价格并告知项目经理,合同里约定好涨幅超 5% 的补差方式,还要建立材料核价台账。投标时,提前约定好超耗和节约部分的处理方式。
合同条款:小心文字游戏
合同里的陷阱不少。“背靠背支付条款” 可能让分包款拖延很久,不过可以行使代位权直接起诉发包方。审计条款模糊会导致结算僵持,这时能引用相关法律主张司法鉴定。措施费包干陷阱也得注意,基坑加深成本翻倍时,可援引规范要求调整。
签订合同前,一定要查看计价方式、调价触发条件和违约责任。建立条款红黄灯机制,用红色标注霸王条款,黄色标注模糊表述。
变更管理:签字确认不能少
施工队口头变更排水管走向,结算时没书面确认,30 万变更款就可能被驳回。签证单缺监理章,7 万零星工程费就成了 “无效白条”。
标准化操作很关键:变更要走五联单制度,每联都需四方签字;用照片、视频等记录变更情况;每周更新变更台账,标注状态。
措施费:避免重复与遗漏
同时计取 “综合脚手架” 和 “电梯井单项脚手架”,可能因重复计价被核减。施工组织设计写的 “明排水”,实际用井点降水却没办签证,措施费就可能被砍。
计费时,横向对比同类型项目措施费占比,纵向根据施工方案计算,还能用材料消耗量倒推成本。遇到争议,可引用相关条款说明。
从 “踩坑” 到 “填坑”,需要具备三种思维:证据链思维,让所有造价行为都有证据可循;风险对冲思维,用期货套保等方式应对价格波动;法律穿透思维,熟读相关法律条款,维护自身权益。
来源:造价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