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障群体插上“数字化翅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09:21 1

摘要:孟阳,两岁时罹患罕见病,造成肢体残疾。面对身体的重重障碍,她永不言败,凭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跨越身体的局限,完成了大学学业。工作以后,她推动科技助残,用科技与爱为残障人士筑梦。

孟阳,两岁时罹患罕见病,造成肢体残疾。面对身体的重重障碍,她永不言败,凭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跨越身体的局限,完成了大学学业。工作以后,她推动科技助残,用科技与爱为残障人士筑梦。

她用二十余载光阴践行着“让更多的残疾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幸福和尊严,让科技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的誓言,让智能轮椅、语音交互、智能家居等创新成果照进残障人士家庭,她就是2024“感动海淀”年度文明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海淀区肢体残疾人协会副主席孟阳。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之际,记者走近孟阳,聆听她如何用科技与爱,为残障群体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从“旁听生”到“逆袭者”

1983年出生的孟阳,两岁时因罕见病致残,童年记忆里满是医院消毒水的味道和忙碌不停的白大褂医护人员。“那时候最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仿佛自己是个‘异类’。”她回忆道。

命运的枷锁没有困住这个倔强的女孩。尽管因身体原因长期休学,但她却以旁听生身份创下“期末考全班第一”的纪录,撰写的文章被《北京青年报》、北京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出。

孟阳说,她很庆幸自己一路走来总是遇见贵人。“在校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我一次次跨越身体的障碍,攻读了经济学专业,自考考上了北大金融专业,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并取得了专业领域会计证、统计证、审计证等证书。”

“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孟阳常对迷茫的残障朋友说。从被命运碾压的“特殊孩子”到经济学学士,她用时间证明:生命的高度从不取决于身体的残缺,而在于灵魂的韧性。

从“受助者”到“引路人”

2008年,孟阳放弃企业高薪,走进街道残联,从此扎根基层。孟阳和机构同事一起举办“非视觉影展”、为盲人录电台节目、去企业开展残障平等培训等公益活动,带领残障艺术家走进798艺术区,用多种形式推动社会对残障群体的理解与接纳。

在街道残联的8年,她见证了太多逆袭故事:有盲人做电台主播或程序员;有人腿部残疾却车技一流;有人全身瘫痪,却躺在床上完成文学创作的残疾人朋友……“是他们让我懂得,生命的精彩跟身体残疾没有关系,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飞翔。”

从“拓荒者”到“筑梦人”

2024年,海淀区残联启动科技助残计划,孟阳主动请缨,心里暗下决心:“让科技成为残疾人的‘另一双手’。”在孟阳与团队的持续推动下,一系列科技助残产品应运而生,不仅解决了残疾人出行、自理等方面的难题,更在教育、生活等领域为残疾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她带领团队收集市场上的科技助残产品与技术,构建行业内首家科技助残的产品与技术图谱。为特殊群体宣传、捐赠无障碍电影、无障碍游戏;为盲校、特教学校推荐适宜高品质的无障碍教学教具;为残疾人服务的主阵地温馨家园搭建多用途的助残场景应用、举办多场科技助残展览、参与推动的智能家居、语音助手等无障碍产品;为独居、空巢、残疾等家庭提供包含“一站式居家智能安全守护解决方案”,极大地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品质。

2024年10月份,全国首场由残障群体主导的黑客松(计算机术语,又称编程马拉松)在海淀区亮相,残障人士设计出多项创新成果。在孟阳的积极推动下,海淀区参赛人员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分享了多领域创新设计。此外,在孟阳及其团队的推动下,海淀区残联携手公益机构启动科技助残共创设计营,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

近年来,海淀区残联推出系列科技助残举措,“科技助残”技术和产品图谱发布是亮点。孟阳带领团队对接90余家企业,召开70场调研会,通过《海淀区科技助残三年行动方案》,让“科技向善”从理念变成触手可及的无障碍导航、语音助手、智能家居。

“这不仅是给我们团队的奖章,更是给所有在角落里默默发光的‘我们’的肯定。”提起自己荣获2024“感动海淀”年度文明人物提名奖时,孟阳说,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海淀区残联科技助残工作的肯定。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初心,凝聚更多助残力量,让残疾人在追梦的路上始终与阳光相伴。

记者 赵磊

来源:海淀融媒

相关推荐